从“减”到“调”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2014-08-07 07:17屈仁丽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教育资源教材

屈仁丽

一、引言

孩子是民族的未来。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更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希望。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即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于沉重。据2009年12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日本、韩国、美国相关机构共同对四个国家的高中生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中生认为学校里“以考试为目标,布置较多习题”的教学方法占74.6%,而日本为26.6%,韩国为36.4%,美国为37.8%;中国高中生认为学习压力大的比例为86.6%,而日本为69.0%,韩国为74.8%,美国为67.1%。可见,中国高中生的学业压力高居四国之首。

多年来,各学校为追求高考升学率,实现学生大学梦想,在中小学教学的知识点上层层加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直至双休日、寒暑假大面积补课,扩充学生学习的信息量,给中小学生造成了沉重的课业负担,由此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

其一,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课业负担加重、学习时间延长、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缺乏锻炼,从而导致我国中小学生体质体能大大下降。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透露,过去20年来,中小学生体质体能下降速度加快,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追踪调查表明,高校新生中患近视及远视、斜视者超过了90%。

其二,学校的正常工作遭到严重干扰。首先,学校办学目标狭窄化,一些学校甚至把“保持学校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的排名”作为主要办学目标;其次,学校作为育人机构的性质大大弱化,主要成为筛选学生的场所和学生竞争的场所;最后,通过大幅延长课时、加重课业负担、剥夺学生休息时间以及进行机械重复训练,教育过程也遭到异化。

其三,过分强调竞争不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社会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而学校是一种合作的社会组织,学生在学校一起学习,相互合作,共同成长。可以说,学校教育是培养合作精神最重要的途径。如今学校不是倡导合作精神而是倡导竞争,因此难以培养具有合作精神的公民,也就更不利于形成团结协作的社会。

显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它甚至还产生了一系列的后遗症,威胁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早在20世纪90年代,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就开始响彻社会各界。事实上,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这个问题上,我们也已经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但成效并不显著,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学业筛选带给孩子更沉重的负担,激烈的竞争不仅存在于高中和初中毕业学年,而且显然已下移至初中低年级、小学阶段乃至幼儿园。

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及改革方向

对于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问题,人们看法不一,但无非是问题层次的差别。有人直接归因于课程和教材,有人认为根源在于单一的考试评价制度,有人更进一步指出根源还在于我国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及其分布的不均衡。这些原因基本上是逐层深入的:正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又分布不均,所以才导致“择校”和竞争;而正因为有学业筛选和竞争的压力,人才的考核和选拔方式又过于单一,所以才有“一切为了考试”、“题海战术”和大量机械重复的训练,也才有了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就是说,优质教育资源有限及分布不均是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源之一,这是我国目前客观的教育资源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

其实,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有主观和客观两个大的方面。客观而言,除了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阶层分化,流动不畅。主观而言,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是全社会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片面理解以及对竞争的误读。两个客观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变,观念上的问题更是根深蒂固,非一时所能转变。但“减负”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治标,更要治本,标本兼治才能真正药到病除。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标本兼治,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从学生自身到家长,再到学校和教师,最后到政府和社会,都应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仅仅靠改进课堂、教材建设和改变单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治标不治本的。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不仅关乎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关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所以在“减负”的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有可能产生的新的教育问题,其中最有可能产生的便是教育不公平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政策是建立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们知道,我国存在比较严重的教学水平不均衡问题,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而言,课业负担的减少可能就意味着教学质量的下降,这对于这些地区的学生而言或许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在和城市学生的竞争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同时,“减负”是为了创造条件,将现行的应试教育部分地同素质教育接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些高校改革选拔制度,在正常的高考之外逐渐增加了自主招生、校长推荐等多种选拔制度。这些做法无疑有利于鼓励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和特长,缓解了多年的应试教育给人才培养模式造成的僵化后果,但它们造福的或许只是那些生活在城市里、家庭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使得他们有了更多的获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而对于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绝大部分学生而言,这些政策不但不能给他们送去福音,还一定程度削减了他们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几率,因为如前所述,我们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一部分人的“增”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的“减”。如此一来,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便由此产生。

因此,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政策,必须制订清晰的、层次分明的目标;必须全社会总动员,学生、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和社会都承担起自己的角色目标;必须预测并尽可能避免因“减负”而产生新的教育问题,通过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处理随之而来的新问题。主要方面如下。

一是“减”。减少中小学生直接来自于课堂的学业负担,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降低教材难度;减少语数外等主课的教学课时、考试次数及分数权重;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取消重点学校和升学考试,在实行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上,降低学业成绩在择校过程中的比重;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大力解决择校问题。

二是“增”。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数量,更大程度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增加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机制,推进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增加学生一生成长成才的机会,实现良性竞争;增加学生的公共活动空间,为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满足身心发展提供条件;学校层面增加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是“转变”。转变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认识,从片面强调学生学业发展、心理发展、阶段发展和只强调少数人的发展,转变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身心协调发展、贯穿生命全过程发展和强调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上来。

三、 从“减”到“调”,提高效率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事业。从近期来看,减负工作的重心要实现从“减”到“调”的重要转移。“减”是指减少中小学生直接的课业负担,如作业量、考试次数、上课时间等;“调”是指调整课程设置,包括调整教材内容、课程难度、主课(即需考试的课程)与辅课(如音乐、美术、体育、科技、劳动等)的时间分配等。

减负重心从“减”到“调”的转变是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既要“减”“调”兼顾,又要有所侧重。长期以来,我国在减负政策上偏重于“减”,将减少中小学生的上课时间、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作为减负的重点,事实证明,重“减”轻“调”的做法并不能切实有效地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难度才是减负的关键,只有进一步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置课程难度、合理安排主课与辅课的时间,才能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减负重心从“减”到“调”的转变是我国对国外基础教育改革成功做法的积极借鉴。作为世界领先的教育大国,美国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方面非常重视对课程难度的调整。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多层次教学,提供高、中、低几种不同要求的教材供学生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分班教学。高、中、低三种要求的教材都在理论深度、逻辑严密性和习惯技巧性上放低了难度要求,即使是学习高要求教材的学生,也能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学习中去。难度适宜的课程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同时,还能带给学生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美国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实现从“减”到“调”的转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减负工作实现从“减”到“调”的重心转移是提高改革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屡减不下,这对我们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效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坚持“减”“调”兼顾方针的指导下,当前我们要把减负工作的重心从“减少数量”转移到“调整结构”上来。

具体而言,“调整结构,提高效率”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建立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必须符合教育规律、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对学生的知识性要求和实践、创新等能力性要求。

第二,调整教材内容。促进教材多样化,由教育部统一提供若干套备选教材,各地区自由选择,同时探索性地鼓励地方编制符合当地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经国家评审合格地区可采用本土化的教材进行教学。

第三,调整主课与辅课时间。在保证基本的主课学习时间基础上,适当增加辅课时间,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第四,调整教学教法。本着“减负”不“减质”的原则,促进教师的教学教法更为多样化和创新化,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需要各级政府在正确的指导方针下统筹规划,积极探索。现阶段,各级政府亟需实现减负工作重心的转移,从“减”到“调”,提高效率,积极发挥地方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推进我国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王永丽)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教育资源教材
教材精读
新课改后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障碍的现状调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如何使用信息技术减轻高二数学课业负担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区域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的认识与实践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