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姻角度看《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2014-08-07 16:52高洪飞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丧夫祝福祥林嫂

高洪飞

摘要:各种学术著作中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颇多。本文主要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接受认知水平和兴奋点,以祥林嫂的婚姻为线索,阐述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体会社会主义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关键词:婚姻;悲剧命运;社会本质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4-0099-01鲁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上只有想做奴隶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鲁迅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因而鲁迅在他的乡土小说创作中也努力解剖抨击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性格方面形成的种种病态。在他的小说《祝福》中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病态社会下的典型妇女形象——祥林嫂。在课文情节中贯穿祥林嫂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是两次婚姻。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就以祥林嫂的婚姻为载体来探讨小说的主题。

1.从祥林嫂短暂的第一次婚姻看封建家长的威力

课文中介绍祥林嫂第一次婚姻是这样的:

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有情节介绍可知,祥林嫂嫁给了一个"比他小六岁"的丈夫。也就是说他们结婚的时候一个二十五六岁,一个十五六岁,一个是成年人,一个还基本是未成年人。这样的婚姻注定是不可能幸福的。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形,这样的婚姻很有可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结果,抑或是所谓的"封建童养媳"。不管是那种情形,这种婚姻的主人公是不可能有什么自由选择的余地的,只有被动的承受。

死了丈夫的祥林嫂,虽然遭受到"丧夫"的不幸,但"二十六七"岁的年龄"手脚壮大""又有力",年轻又勤劳,完全可以在家乡自食其力。但是,她却抛头露面,背井离乡来到"鲁镇打工",这是因为"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她是被迫逃到鲁镇的。这实际上也不难理解,她的婆婆就是封建家长的代表,就是封建家庭中的掌柜,家庭的掌权者。没了丈夫,她的命运就完全掌握在她婆婆手中。

所以,祥林嫂的第一次婚姻从始至终都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

2.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来感受封建社会的本质

当祥林嫂被迫无奈,逃离家乡来到鲁四老爷家打工时,她的第二次婚姻就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开始了。课文情节有这样的叙述:

"……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坳的贸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他的婆婆倒是精明强干的女人呵,很有打算,所以就将她嫁到山里去。……"

也就是说,她被婆婆家抢走,卖给贺老六,是为了给她的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种事情现在开来是绝对违法的,涉及拐卖人口,限制人身自由。并且把她卖掉置换出她的小叔子结婚的钱,在现在看来是绝对荒唐的。但在封建社会中,一旦嫁人,就是夫家的奴隶,随意处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不会引起外人的非议,更不要说她的丈夫死了,他就更没有自由和地位可言了。可见,封建族权剥夺了她的人身自由和权利,并向他伸出了魔掌。

一边强行把她嫁给别人,而另一边封建的"夫权"视"寡妇再嫁"为奇耻大辱。所以就出现了再嫁时的大哭大叫、寻死觅活。同一宗法制度伸出的两根绳子欲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后快。

再嫁后的祥林嫂并没有得到绝对的幸福,"丧夫失子"再次给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这个结果表面上看是偶然的,但仔细分析就能看出其中的蹊跷。

祥林嫂的"丧夫",课文情节介绍说是因为"伤寒"。"伤寒"是古代的一种传染病,在旧社会因此死了很多人。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烈性的传染病,但并没有随随便便死人。原因是现代社会积极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有重大突发传染病出现时,政府统筹安排,高度重视,提供有力的防疫和治疗保障,并给予一系列的人文关怀。这些都体现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反衬出当时政权的落后,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

再看"失子"。祥林嫂的儿子阿毛在剥豆时,被狼叼走了。这是因为祥林嫂要忙于打柴、摘茶、养蚕,还要劈柴、淘米。说明她的生活贫困忙碌,照顾孩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没有得到政府相应的抚恤和照顾。所以说造成祥林嫂"丧夫失子"的结果,加剧她内心痛苦的是封建政权。

祥林嫂无奈之下再次来到鲁四老爷家是因为"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在现在看来的第一合法继承人,并没有得到本该属于她的基业,而是被本家大伯赶了出来。这是因为按照封建家庭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只是一个家庭的附属物,一旦丧夫失子,也就是她所在的家庭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她在家中生存的权利自然也就被剥夺了。大伯来"收屋",行使的是大家族的权利,这在当时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由此不难看出: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造成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中的政权、族权、夫权等,她的悲剧可以说就是社会的悲剧。看看当时,想想现在,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现在的社会,尽管他不是绝对的完美,但她在进步,我们不能总以贪婪不满足的心态苛求他。我们在感受祥林嫂悲剧的同时,还应该深深体会社会主义带给人们的幸福,以及在这个社会中才有的感恩、信任。所以,每当接收到一点帮助,我们要学会感恩,得到一点恩惠,我们就要学会回报。参考文献:

[1]迅.《彷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

[3]鲁迅.《老调子已经唱完》.人民文学出版社。

[4]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丧夫祝福祥林嫂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反攻与治疗
反攻与治疗
反攻与治疗
反攻与治疗
读写结合,让《祝福》闪烁时尚的光泽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