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究

2014-08-07 09:15王云飞向燕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王云飞 向燕

【摘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96-03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增多,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发重要,尤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问题。本文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结合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进行探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一种萌芽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种新的心理学思潮。关于积极心理学产生发展的背景可以用这个领域的积极主张者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Martin E.P.Seligman的话来表述:“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个性特征及利用积极力量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幸福的方式方法。其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主要是个体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比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研究这些情绪的特征、产生的机制及积极情绪对个体的积极影响。二是客观(整体)层面,主要是研究个体的个性特征,比如个性特征的结构、个性特征的作用及个性特征单个成分对人的影响。三是环境层面,主要是研究对人们的幸福有积极作用的组织系统及这些组织系统对人们幸福产生积极作用的方式方法,比如学校、家庭、社区等组织系统及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如何对人产生积极影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三个基本维度包括认知品质、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而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遍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健康水平。这个目标的设定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基本目标具有较大的差距,其更多关注的是预防和干预,对于现状基础上的提高和大学生自身积极资源的利用基本没有涉及或者很少。

(二)课程内容

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一般情况看,课程关注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常见心理问题的处理、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几个方面及引起困惑的类型和处理方法等。可以看出,其核心理念是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在如何发掘当前大学生自身潜力方面做得还很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提升,更像是修补,只有重新走回原来位置,没有前进到新的起点。而这些内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还远远不够。

(三)课程教学队伍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队伍大体分两种情况:第一是心理学专业教师队伍。这一般指的是有心理学专业作为学科支撑的高校,上这门课的教师基本都是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第二是思政专业教师队伍。这一般指的是没有心理学专业作为学科支撑的高校,上这门课的教师主要包括思政专业的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没有文科专业,就没有这类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老师等。这两种情况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上课的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千差万别,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和内容理解千差万别。包括心理学专业教师,比如一些理论性基础性的专业教师来上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来诠释心理健康教育、做学生工作的教师拿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诠释心理健康教育等。因为这支队伍的来源千差万别,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引导方向和侧重点千差万别。

(四)课程教学形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形式目前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理论”教学,主要指的是照本宣科,在教授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课本领着大家进行阅读。二是“实践”教学,主要指的是脱离课本搞互动,在教授过程中主要是课堂互动为主,理论指导为辅。三是理论实践结合教学,主要是指将理论知识和互动内容结合来开展教学。这三种教学方式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少方向指导,缺少目标定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而目前这门课程开展的形式还很不规范。

(五)课程教育成效

根据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看教育成效,有学者或者机构研究发现:近年来国内不少高校发生了因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导致的自伤和伤人事件,给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严重危害。据教育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有20.33%至25.6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有资料表明:中国大学生自杀率为2/10000,自杀是15~30岁年轻人死亡原因的首位。从我们的研究结果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量有这样一个规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后、开设过心理健康健康讲座后及进行过专门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后,咨询量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增长。从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但是上述教育活动的成效,更是教育的实效。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一)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目标整合与提升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积极资源并探索开发利用的方式方法的理念,我们认为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把握“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干预和支持相结合”以及“预防干预为辅、发展为主”的原则。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和探索自己,帮助大学生积极整合和利用自身有益资源最终实现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之所以提出“预防干预为辅、发展为主”的原则,是因为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心理疾患起缓冲作用的是人类的力量:勇气、乐观、人际技能、信仰、希望、忠诚、坚忍等。我们在研究中也发现,第一,人在同一时刻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或她只能同时将注意力作用于有限的事物上,也即如果我们在某一时刻把注意都用在关注不好的事物上,我们就会看不到好的事物,如果我们把注意力只放在发掘问题上,我们就没有精力看到我们的能量,最终我们会陷入阴霾的深渊。第二,个体在每个时期面临的发展问题都不止一个,也不止一个方面,而这些方面之间是有联系的,是有轻重主次先后之分的,即如果在某个时期解决了某一个某几个问题,其他问题会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或解决后迎刃而解。而这一个或者几个问题更多的指的是这个时期个体身上积极资源最多的方面。即与其把精力放在如何防止和处理上,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如何发展自己身上,放在如何利用自身积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二)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内容完善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随之作出调整。调整的原则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预防与发展相结合”、“问题和潜力相结合”等。具体就是既要有各种心理学现象的理论介绍,也要有各种心理学现象的实操互动及分享内容,既要有对一般心理问题识别和处理方法的内容,更要有个体情绪和体验类型及作用、个体积极品质类型及作用和积极组织系统的类型和作用等内容,既要有对自我现状的各种认识方法,更要有如何认识并开发自身积极资源的方法。

(三)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教学队伍规范提升

有了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有了课程内容的完善,什么样的人员去进行教育内容的传授就该提上日程了。在上述变化的基础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队伍需要把握的原则是:“出身不同思想同”、“方向不同目的同”和“进度不同状态同”。也即教学队伍可以“鱼龙混杂”,但是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统一思想,教学方法可以“五花八门”,但是最终的落脚点要统一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教学的进度可以“你追我赶”,但是大家上课的状态要保持一致:积极、乐观,豁达、向上。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决定产生的情绪类型,情绪是可以传染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状态对于患病者的心身状况改善有积极的影响,并且,良好的情绪状态容易导致积极的康复活动。即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情绪体验会传染给学生,进而教授的效果会相应变化。

(四)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课程教学形式科学统一

Ericsson认为,创造力是一般认知过程中的一种脑力活动,更多是通过培养而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另外,有关天才的研究表明,天才儿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持续性,而天才的产生与原生家庭、成长家庭有紧密联系,天才很多时候会出现在富裕的、并有丰富的智力或艺术刺激的家庭中。也即从课程的教学形式看,积极心理学主张灵活多样的科学教学形式,即设计与灵活相结合、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再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活动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形式应实现理论性和活动性相结合、情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主体性和设计性相结合。即教学开展的形式既要有理论知识教授,又要有心理现象的互动分享,既要有根据情境开展教学,又要有立足情境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既要有学生主体的课堂进度,又要有设计为依据的课堂进度的方向引导。

【参考文献】

[1]Sheldon M.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3)

(下转第131页)

(上接第97页)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4]马建青,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9)

[5]杨胜勇.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原因及对策[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6]卢奔芳.浅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

[7]Maggs J L, Schulenberg J. Reasons to drink and not to drink: Altering trajectories of drinking through an alcohol misuse prevention program.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1998, 2 (1)

[8]Sandra S. In search of realistic optimism: Meaning, knowledge, and warm fuzz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

[9]Sternberg R J. What is the common thread of creativity? Its dialectical relation to intelligence and wisdom. 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4)

[10]Pervin L A, John O P.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999

【作者简介】王云飞(1986-),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向燕(1986-),女,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培训中心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责编何田田)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