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农类院校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2014-08-07 09:15陈建红蒋飞燕赵俊杰
广西教育·C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大学生

陈建红 蒋飞燕 赵俊杰

【摘要】阐述目前高职农类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分析所存在问题的成因,并从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探讨对策。

【关键词】高职农类院校 就业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178-02

近年来,由于各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职农类院校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稳定,而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各高校的稳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分析高职农类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目前高职农类院校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压力大。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得到国家、政府的大力扶持,发展速度较快,高职院校资源得到重新配置,高职教育从计划经济时代的精英教育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大众教育。然而,各高校扩招也使得高校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加,这势必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对于高职农类院校学生来说,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二)就业观念不合理。高职农类院校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期望过高,一味追求高福利高待遇,不愿意去“老、少、边、山、穷”地区工作,也不愿意从基层干起,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学生择业视野狭窄,仅仅关注某一就业领域或者某一就业地区,并且存有一次就业定终生的愿望,未能形成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三)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很多高职农类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其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人才供需出现矛盾:一些单位想用人但招不到人,一些毕业生想找工作但找不到工作。高职农类院校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不能迅速符合上岗要求;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注重自身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和组织能力也有待加强;还有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好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学校原因。首先,高职农类院校由于起步较晚,许多资源配备不齐全,人才培养受到制约。如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欠缺,校内基础设施不全,后勤保障跟不上时代发展,种种滞后的条件设施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导致专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不强,无力培养市场急需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次,如前所述,很多高职农类院校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其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学生自身原因。首先,高职农类院校学生自身素质制约着自身竞争力。虽然高考分数不能直接判定一个人的优劣,但是经过高考的洗礼之后,成绩好的学生一般考取本科,成绩差的学生一般考取高职高专,这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职农类院校招生时录取分数普遍较低,这导致高职农类院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不高。其次,高职农类院校学生很多来自农村,由于地域和家庭环境的因素,适应力不强,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往往很多学生在校学习也不够积极努力,造成自身综合素质低,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最后,虽然很多高校都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即对新生开设就业指导课,进行职业启蒙,但是由于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不重视,就业指导往往收效甚微,到了毕业时,很多学生还缺乏求职面试的相关技巧。

三、对策分析

(一)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和课程教学改革。高职农类院校的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必须确保课程设置及专业方向与就业市场接轨,将传统的农业科学优良的一面传承下来,以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方向,并优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做好人才市场调研,设置科学实用的课程;对于一些偏门、冷门专业,应及时调整,防止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同时强化学校的特色教学和质量教学,增强学校的竞争力。

另外,人才培养模式须与时俱进,适时改革。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可考虑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即依托校外紧密合作企业,了解企业、产业发展趋势,聘请企业专家能手、技术骨干为校外兼职教师,采取校外优质实习基地、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实习学生三者紧密结合形式,做到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进行真实的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熟练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督促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农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一个艰苦行业,虽然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但跟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相比,我国农业还处在落后发展的阶段,还需要很多高素质科技人才去欠发达地区为广大农民教授先进知识理念,带领农民发家致富。对此,各高职农类院校应督促学生抓住机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在工作中注重角色转变,做到德才兼备,才能贴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农业和农村第一线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农业发展,带领农民发家致富。

(四)通过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应有计划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培养学生面试技巧,以及教给学生准备求职材料和择业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就业方向,做好就业准备。同时,鼓励学生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在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多渠道发布就业岗位信息。各高职农类院校应本着急学生之所急、需学生之所需的高度责任感,积极收集就业信息,通过多渠道及时发布信息,确保学生能及时确立就业方向,选择就业岗位。学校除了通过各种形式及时传递就业信息,还应积极拓宽就业岗位,如直接将一些好的企业引入学校,让毕业生直接对接企业,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思路。学生进入用人单位工作并不是就业的唯一途径,高职农类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城镇家庭,与城市家庭学生相比,更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学生可凭借自身优势进行创业。各高职农类院校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结合国家和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帮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增强创业能力,坚定创业的决心,从而为学生未来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焦小丽,马文芝.农科专业大学生心态分析及对策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9(8)

【作者简介】陈建红(1974-),女,广西兴安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果树生理调控;蒋飞燕(1983-),女,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赵俊杰(1982-),男,壮族,广西南宁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管理学。

(责编王一)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大学生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