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县高增乡侗族音乐文化资源调查

2014-08-08 14:58冯毓杰吴媛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1期
关键词:大歌芦笙侗族

冯毓杰+吴媛娇

作者简介:冯毓杰(1986-),女,河南固始人,贵州财经大学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媛姣(1968-),女,侗族,贵州从江人,贵州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音乐,民族学。

摘 要: 从江县高增乡有丰富的侗族音乐文化资源,传统民歌、器乐、曲艺等方面音乐保持完好,且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为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关键词: 从江县高增乡;侗族音乐文化

中图分类号: J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4)01-0140-06

侗族习惯上按语言分为南部方言区和北部方言区,从江县高增乡属南部方言。“高增”系侗语译音,意为最顶端的寨子,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东部,距县城8公里。高增乡辖12个村,38个自然寨,16 435人,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是一个侗族聚居的地方。高增拥有浓郁、古朴、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侗族民俗风情、文化传承的重要区域,更是侗族音乐文化的中心地带之一。这里有被国际乐坛誉为“清泉闪光之音乐”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有被称为侗族大歌窝的小黄村,有被誉为“侗戏第一村” 的高增村。这里的音乐具有南部侗族音乐的

典型特征。传统侗族音乐保持完好、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还是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出文化的多彩性和民族的特征性,是南部侗族音乐的代表。通过对高增乡音乐文化资源的调研 ,既可以在村寨的层面对民间音乐文化有一个

实地的确切了解还可以以小见大地了解南部侗

族音乐的内容、类型、形态、风格、特点,同时也

为侗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及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基础资料。

从江县的高增乡侗族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民歌、民乐、曲艺、戏曲、歌舞、乐舞、游艺竞技等争奇斗艳,多彩纷呈。如按一般的分类方法,高增乡的侗族民间音乐可分为民歌、器乐、戏曲、曲艺(说唱音乐)四类体裁形式,①一般而言,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曲艺(即“说唱”)、戏曲音乐和器乐五大类。由于歌舞音乐与民歌在渊源和内容上比较接近,人们往往又将歌舞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吴支柱、王承祖就主张将侗族音乐分为民歌、器乐、歌舞、戏曲四类体裁形式。(吴支柱、王承祖:《侗族音乐的称谓与分类》, 贵州民族研究,1989(1)。张中笑在《<侗族音乐志>编写构思》一文中,将侗族音乐分为:民歌,乐器及器乐曲,侗戏音乐与侗戏,侗族曲艺音乐四大类。(杨放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三届年会民族音乐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1年版。)本文采用张中笑的分类法,分别从民歌、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四个方面考察高增的侗族音乐。 本文将分别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实地调查。

一 、高增侗族民歌

高增侗族民歌从歌唱方式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多声复调性合唱——“嘎老”,当地人称“嘎玛”,翻译过来就是“大歌”;二是歌声与伴奏乐器形成多声关系的演唱方式,当地人“嘎腊”,汉译过来就是“小歌”;三是没有伴奏的单声部歌曲,称之为“徒歌”。

(一)“嘎老”(大歌)

侗族大歌作为侗族音乐文化的一个种类,从属于复调音乐。②复调音乐是一种“多声部音乐”,在演唱时,两个声部演唱同一旋律时作了不同的变化,合起来后的音质较丰满,具有立体感,音色质朴、醇厚、明亮。在曲调上,侗族大歌主要由“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构成。由于徵音偏低或偏高得特征,使侗族大歌在旋律上呈现出向内收拢的特性,演唱出出与众不同的音乐特点。

在贵州的从江、黎平、榕江等县侗

族聚居地区有“六洞”“九洞”“二千九”等区域名。

“二千九”是指贵州从江县高增、小黄等一带侗族聚居区,因当时共有2 900户人家,故命名为“二千九”。由于地域和方言土语上的差异,形成“六洞”“九洞”和“二千九”大歌的不同演唱风格。“六洞”地区的大歌用真声大声演唱,声音明亮,节奏鲜明;“九洞”地区的大歌,采用纤声细语演唱,旋律比较细腻,滑音较多,有着活泼的离调转调[1]。 “二千九”区域的“大歌”大致有以下几种:(1)传统大歌,侗语称“嘎老”, 也有人称“鼓楼大歌”。(2)声音歌,侗语叫“嘎所”。这种歌内容简单,以表现歌队的嗓音和歌曲的旋律美为己任,曲调往往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模仿,著名声音歌《嘎吉哟》对蝉鸣的模仿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3)领唱歌,全首歌由二三名歌手领唱。这种歌每段都由齐唱开始,旋律转入音“la”后,领唱者则轮流演唱歌词内容,直到结束。内容多以叙事为主。(4)叙事歌侗语称之“嘎锦”。此类歌曲不论齐唱或分部唱,歌队的成员都唱曲调,只在每段的结尾处才唱持续音。与第3种不同之处在于此种叙事歌所叙之事,由歌队共同完成。(5)童声大歌,这是由儿童们演唱的多声合唱曲,内容多反映儿童生活趣事。(6)拦路歌中的合唱曲,侗语 称“嘎萨困”。在各种节庆活动或村寨之间交往的场合演唱。当客队入寨之前,主方青年男女在寨前或鼓楼坪上,有意放置纺车、凳子、蓑衣等障碍物“拦路”,客人一到,主方就唱歌盘考,这就是“拦路歌”。客人针对盘考用歌声回答,这就叫“开路歌”。答对一首歌,阻碍物就被搬走一件,待全部阻碍物被搬开后,客人才能入寨做客。(7)踩堂歌, 侗语称“耶”,这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歌曲。一般在重大活动时,全寨男女盛装齐到社堂,由歌头领唱,老年人在前,妇女小孩在后,围成圆圈,手拉着手,或右手搭在前人的左肩上,合着节拍,一步一步边走边唱,气氛相当活跃。

高增“大歌”演唱时,由歌队演唱低声部,且只演唱低声部。高声部由领唱者轮流演唱,无论歌队人数多少均为一人领唱,这种一人与众人的声部平衡规律正是其独特之处。每个歌队都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歌师进行专门培训,教唱低声部旋律,并培养高声部歌手学会为低声部旋律配唱高声部曲调。“大歌”的曲调多为五声羽调式,风格特色可体现在“徵”音上,在实际演唱中略微降低下滑。高增乡小黄村的侗歌非常有名,侗语称之为“嘎小黄”,即“小黄的歌”,素有“歌的海洋”“歌的故乡”美誉。2010年3月,小黄村挂牌为侗族大歌传习基地,以国家级传承人代表潘萨银花,省级传承人代表潘萨立仙、贾福英、吴世雄,州级传承人代表贾美兰、潘春贵及本寨歌师共同开展传习活动。据小黄村侗戏和大歌传承人吴秀光介绍,小黄村一直以来保存着学唱大歌的习惯,每天晚上村里的孩子会自愿到鼓楼向歌师学唱大歌。小黄村分为4个片区,每个片区都有自己的歌队,也有专属的歌师。当然,也不是必须跟着自己所在片区的歌师学歌,如果喜欢别的歌师的歌,是可以去学的。村民认为不会唱歌就是没有文化,只要会说侗话,就要会唱侗歌,所谓“饭养身,歌养心”,生长在小黄村,不会唱歌就是一种遗憾。很多人对自己唱歌的方法不明了,有些认为自己是用气息发声,有些认为自己用嗓子喊出来的,但是无论怎样,歌声都是很美的。小黄村现有20多支歌队,队员1000多人。

小黄村的大歌种类繁多,在“二千九”区域大歌基础上创作了更多的大歌种类:(1)古典大歌或古老大歌,是大歌中的精华,文学艺术性强,歌调古朴原始。这类歌主要是在鼓楼内演唱,歌曲较长,有的几天几晚都唱不完。主要有嘎晋阳、嘎阳水、嘎阴阳、嘎神谊、嘎父母、嘎混泊、嘎洋海泽、嘎平阳、嘎小黄、嘎岜扒、嘎银潭、嘎四寨、嘎坑洞、嘎乜洞、嘎构洞等等;(2)声音大歌,以听声调为主的歌。最突出的是蝉歌和布谷歌,蝉歌又分为春蝉、夏蝉、秋蝉。还有猫头鹰歌、青蛙歌、公鸡歌、水鸟歌和蟋蟀歌等等;(3)拦路大歌,当客人入寨时,主寨姑娘在寨门或寨子入口处用草标横挂拦路,主客双方男女对唱拦路歌,互相盘问,唱输了要喝酒才能进寨的迎宾仪式;(4)踩堂大歌,是一种歌舞形式,多在正月里祭祀或节日庆典时,男女载歌载舞踩堂对歌,也称多耶;(5)戏剧大歌,在唱侗戏过程中,凡是集体场合和庆典时演唱;(6)敬酒大歌,在酒席上的多调敬酒歌;(7)曲艺大歌,是一种说唱叙事性的大歌,小黄有专门的调式。如男声《祖公落寨》(嘎公莆起亏),这种经典叙事歌男女歌队经常唱,并可以混声合唱;(8)叙事大歌,以众唱持续音,一人独叙或二人轮叙的一种大歌,是大歌中的一种特有调式。嘎吉、嘎英台就是这一类叙事大歌调;(9)儿童大歌,由儿童演唱的一类大歌。如:筑坝歌、麻雀歌、石榴开花、闹江歌等等;(10)赞颂大歌,在寨与寨的交往中,男女进入主寨鼓楼时首先要赞扬主寨,是专有的“呵哈丁”和礼俗等歌调。多用于赞颂新人新事,或唱劝事歌,让听众受到教育,以提高地方民众伦理风尚;(11)小黄演唱外地的大歌,如:嘎干当、固勿省、嘎格落、告顺归州、嘎能、嘎宁昆、嘎三月、嘎八月、嘎宁老等和新编的嘎共产党、嘎太阳、嘎东方升起等等。

(二)“嘎腊”(小歌)

侗语“嘎”可理解为汉语里的“歌”,腊是以乐器伴奏演唱的歌,如嘎琵琶、嘎笛,即以琵琶、笛等乐器伴奏歌唱。

(1)“嘎琵琶”,汉语称“琵琶歌”。依据琵琶的形状和风格的不同,又可分小琵琶歌、中琵琶歌、大琵琶歌。可用真声、假声两种不同类型声音演绎,也有独唱、对唱、齐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在表演方式上可以男声自弹自唱,也可以男女声对唱。(2)“嘎格以”,汉译为“牛腿琴歌”,多属情歌与叙事歌。在牛腿琴的伴奏下用小嗓轻唱,缠绵徘徊,亲切动人。高增牛腿琴歌多以叙事为主,曲调与节奏都较平稳,音调柔和。牛腿琴常在歌声的拖腔处弹奏出对位旋律,有着别具一格的风韵。(3)“嘎笛”,汉译为“笛歌”。曲调悠扬抒情,笛子常常加花演奏与演唱者的歌声相伴相随,增添欢乐愉悦的情趣。小黄小歌,包括小琵琶歌,牛腿琴歌和无伴奏的河边歌,多为一人独唱的单声部音乐演唱方式。

(三)“徒歌”

此类歌曲数量较少,因其演唱风格均属触景生情的即兴演绎,如山歌、酒歌等。山歌,即山野小曲,侗语称为“嘎拜金”,一种简易的民歌体裁,具有淳朴的山野特征。山歌有独立完整的乐段结构,风格清新自然、旋律自由婉转。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多无伴奏;酒歌,宴席短歌,也叫嘎靠,通常在节日喜庆宴会上歌唱,有问有答,有领有和,独唱齐唱均可,男女生不限,结构短小简洁[2]。嘎靠的演唱一般是寨子里的青年男女演唱,他们手里端着酒杯,一领众和,对不上歌就要喝侗家自酿的米酒。笔者在调研中就感受到了侗家人唱嘎靠的热情,为了避免多喝酒,只好以一首汉族山歌回应,可她们却又用一首时下很流行的通俗歌曲应对,并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来表现,更有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见,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勤劳智慧的侗家人也会依据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适时的吸纳与借鉴,既保留文化传统又融入现代文化。

二、高增侗族乐器

侗族民乐与侗歌一样,在侗族人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吹管、拉弦、弹拨、打击等民族乐器种类齐全。侗族的乐器主要有芦笙、芒筒、琵琶、牛腿琴、侗笛、龙凤箫、金钱棍、铜鼓、铜锣、铜拔、铜铃、芦苇笛、麦杆箫、木叶等,还有吸收的外来乐器,如:二胡、锁呐、锣鼓、阮、铃、长号等。这些器乐曲为分吹管乐、弹拨乐、拉弦乐和打击乐等类别,每种类别又可分为不同曲式类型。如芦笙曲式现存曲目就有30余种,包括比赛、祭祀、礼仪、礼俗等多种形式。

芦笙、芒筒、侗族琵琶、牛腿琴、芦笙笛、木叶等是高增广泛流传的民族乐器。侗族芦笙,每支都套有3个共鸣筒,共鸣音响亮,和声甚是丰富。芦笙大小不一,最大的有两丈多高,吹奏时放置于地上,只有一个低音“羽”。吴媛娇教授根据多年对南部侗族地区芦笙传统音乐的聆听和实地考察,认为芦笙音乐具有明显的复调因素。首先,传统侗族芦笙音乐都有固定的调式和调性,多以五声调式中的徵调为主调,呈大调色彩。其次,根据侗族芦笙不同的形状、性能和音域等特点,至少拥有2至3条共同陈述主题、共同推进的旋律线,从而符合织体结构形态。虽说曲调内容多以乐段形式多次反复,但始终保持着织体音乐共同推进并发展乐思。其三,由轻快的序曲先行进入,拥有相同节奏,不同声部的动机组合不尽相同,总体属于上密下疏的对抗发展模式。即使在变化过程中,由2/4拍演变成快速转体的3/8拍时也始终遵从于整体节奏。从侗族传统芦笙音乐所展示出的以上情形,可见无不与复调音乐特征相接近甚至可说是吻合,因而理当属于复调音乐范畴[3]。

芒筒也只是吹一个持续低音“羽”,主要是用作烘托高、中音芦笙的主旋律。高增乡文化站站长吴文前在介绍芒筒时说:类似于西方乐器的低音贝斯,仅仅是作为烘托芦笙的主旋律而演奏,只能为其伴奏不能作为独立乐器使用。琵琶,有大、小之分,通过双弹或是划拨产生和音。大琵琶长100~120厘米,小琵琶长50厘米左右。琵琶是拨弦乐器,以整块李树为材料,下面挖空,再蒙上杉木面板。音箱为椭圆形,四根弦,采用铁丝弦,中间两根线为同度。大琵琶用于鼓楼大歌或叙事歌的伴奏,小琵琶主要用于情歌对唱。牛腿琴是侗族特有的弓弦乐器,类似西方乐器小提琴,长50~80厘米,小型的长20厘米左右。牛腿琴用整块的杉木为原材料,下部挖空,蒙上杉木面板,面板上有音孔,以五度音程定弦。弓子可以任意弹拨琴弦,弹拨双弦可发出双音。在高增,牛腿琴既可作为独立的乐器演奏,又可与小琵琶一起为情歌对唱伴奏,弹奏者即兴加花增强节奏感与和声效果,可谓一琴多用。芦笙笛(笛笙)是一种竹制吹奏乐器,制作材料为斑竹,介于芦笙与竹笛之间,其形体小巧,吹奏容易,韵律悠扬。每逢节日或有重要客人到本村来做客,村民们就用这种仪式来迎接远方的客人或庆贺自己的节日。相传在很早以前村民们用糯米稻草制作芦笙笛,在每年的收稻谷的时候举行芦笙笛比赛,但后来觉得稻草做得芦笙笛声音不大,不够嘹亮,所以就把制作材料改成了竹子。芦笙笛主要流传在高增乡的美德村、民主村、弄向村、建华村、朝里村。2006年,高增乡举办了首届“芦笙笛文化艺术节”,将这一独具特色器乐,激越悠扬的民族乐曲展示给世人。据美德村芦笙笛传承人吴显强介绍,美德村居民以吹奏芦笙笛为娱乐,每年秋收后,都要举办一届芦笙笛大赛,邀请其他村寨参加,按每寨组1支队伍,每支队伍30人的原则参加比赛,每届至少有16支参赛队伍,场面十分壮观。木叶是侗家人信手拈来的自然植物叶,不需要加工,只要掌握吹奏方法,放在嘴上吹奏即可,可为山歌、男女对唱伴奏,亦可独奏

三、高增侗戏

侗戏①侗戏流行于贵州省从江、黎平、榕江,以及广西、湖南的侗族聚居区,是在侗族民间说唱“嘎锦”(即叙事歌)和“摆古”(说故事)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为二人坐唱形式,后来发展为走唱。传统侗戏有正面人物和丑角两种角色。正面人物穿侗族民族盛装,眉心抹一点红,头插白鹤习羽毛。丑角在舞台上跳来跳去以活跃气氛。传统侗戏不分场次,每剧大体有表白(侗语称“摆古”)、“正戏”“串锦”(又称“串故事”)三个部分。 形成于清朝乾隆道光年间,到现在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清朝时期,黎平腊洞寨的侗族秀才吴文彩在叙事说唱的基础上,效汉戏并以汉族典故《朱砂记》编创了第一部侗戏脚本——《李旦风姣》,演出后深受侗族人喜爱。从此,侗戏传遍侗乡。

高增乡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侗戏班。小黄村59岁的侗戏传承人吴秀光老人自编自演了20多部侗戏。侗戏主要采用汉族故事为内容,谱以侗族传统旋律来演绎。芦笙笛传承人吴显祥也是一位乐师,他把民间神话故事《燕子和杉树》改编成为侗戏的脚本,讲述燕子从南方衔来杉树的种子,侗家人从此便有了建造房屋的材料。为了感谢燕子,侗族同胞邀请燕子进家同住并把燕子在屋内排出的粪便看作吉祥物。该戏时长两个多小时,在侗乡演出深受欢迎。侗戏《燕子和杉树》的表演重在说唱上,戏的动作比较简单,充分体现了说唱的特点,声音洪亮、唱词清晰流畅。主奏乐器是二胡,还有牛腿琴、琵琶、月琴、扬琴、芦笙等,打击乐器只在开台、催台及角色上下场时使用。。

素有“侗戏第一村”美誉的高增村,特别组建了一支侗戏宣传队。目前,宣传队共22名队员,年龄在45-65岁之间,主要以村老年歌队演唱为主,演唱的内容多与党的方针政策有关。高增乡其他村寨也纷纷效仿,组建侗戏宣传队。据美德村村支书吴国峰讲述: 2011年养老保险政策在农村区域落实的时候,很多村民对于参合金的认识不够,因此在养老费收缴上非常困难。村民认为: 养老保险政策不是拿钱给我们养老吗?怎么还来跟我们要钱,哪有这样的政策?所以我想能不能换一种方式,一种村民愿意主动接受的方式?于是,我组织本村的戏师、演员按照从江县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编导侗戏——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剧中反映出部分群众在交纳养老保险费时的思想纠结,通过村干部积极宣传政策之后,最终使广大村民自愿参保。村民很喜欢这样的宣传方式,了解了政策,养老费收缴也容易许多。把方针政策与传统侗戏相结合,寓教于乐,这样的呈现方式更容易被大众主流所接受。

四、高增侗族曲艺

侗族民间文艺种类繁多,前面提到了嘎(歌)、戏(戏剧)、锦(曲艺)作为高增人民喜爱的说唱艺术,同样是侗族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锦”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方言区,按照体裁可划分为四类:刚锦(说故事)、多锦(唱故事)、刚锦多锦(说唱故事)、刚款(念诵款词)。锦的曲目较丰富,初步统计不少于200种。内容可分为侗民族题材和汉民族题材两个部分,侗民族题材占绝大多数。“刚锦”和“刚锦多锦”以爱情故事为主,“多锦”唱道理多于唱故事,“刚款”则与各种祭祀内容分不开。侗戏就是在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后来锦又袭用侗戏的新编唱本,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1)“刚锦”。 “刚锦”可谓是高增最早的侗族曲艺的曲种,据当地老歌师讲述,刚锦的出现可追溯到侗语出现的时期。每个民族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总是要使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来记述自己民族的历史,那么“刚锦”就是侗族的这种特殊工具。侗寨的娃娃从小就听祖父母或父母讲述“丈良丈美”“神牛下凡”“燕子和杉树”等侗族古老的传说。随着汉文化传入,《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改编,通过“刚锦”向侗族人民传播汉文化,促进汉侗文化交流。

(2)“多锦”。 “多锦”形成于侗族传统民歌之后,借鉴了民歌的创作手法和音韵规律,把故事编成歌来演唱。一些音乐界人士把多锦列入叙事歌之列,这也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不注意到多锦的唱腔和民歌的唱腔有着显著区别。在内容方面,与叙事歌 不同的是多锦只唱故事梗概,较少描述细节。多锦一般由一个艺人演唱,乐器伴奏可有可无,如有多为表演者自弹自唱。无伴奏徒唱称之为“锦索”,分为单声锦和多声锦两种。小黄妇女歌班演唱的叙事大歌,属于“多声锦”。演唱时人数至少为3人,一人唱高声部,其余人唱低声部。还有根据伴奏乐器来命名的,如 “锦果吉”因使用拉弦乐器果吉拉得名,“锦琵琶”即琵琶弹唱,“锦艳”即胡琴拉唱[4]。

(3)“刚锦多锦”。 “刚锦多锦”是加入表演的说唱,内容包括故事、人物或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问题等,具有一人多角色的表演特点。在基本唱腔上与多锦类似,区别在于刚锦多锦会根据内容情节的不同加入侗戏的哭腔或民歌唱腔,大大丰富了侗族曲艺。

(4)“刚款”。 “刚款”与祭祀联系在一起,是在“垒诘”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祭祀垒诘产生于侗族原始社会的神灵崇拜,在祭祖、祭神时都要念诵垒诘,祈求庇佑。款约是侗族社会的一种基本组织形式,通过祭祀的方式,赋予款约“神力”,用以约束款众。款约常常借用垒诘的形式便产生了“刚款”,一般由款首向款众念诵款约,款众必须严格执行。一开始的刚款只在款会上使用,后被戏师用作说唱或侗戏的开场,成为深受喜爱的曲艺形式。据当地歌师讲述,高增已故老一辈的侗族说唱艺人吴令,因双目失明而学“锦”,后来依靠卖艺为生。由于他果吉拉演奏的十分娴熟且表演的曲目多、即兴编唱朗朗上口,深受侗家人赞赏。他每到一地都要唱十天半个月,吃住都由村人接待并奉若上宾。离开时,当地百姓还会赠送大米、土布、肉食等作为酬谢,并安排青年护送到家。侗族曲艺由于内容的独特性,使其不仅仅起到了娱乐大众的作用,还能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聪明的侗家人把本民族的历史、改造自然的经验以及道德观念、风土人情编成故事,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锦”来演绎,“听锦知理”便由此得来。

五、结论

高增乡有丰富的侗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其音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高增侗族民歌,就歌唱方式上看有多声复调性合唱——“嘎老”(大歌),有歌声与伴奏乐器形成多声关系的 “嘎腊”(小歌),有无伴奏的单声部歌曲“徒歌”。 高增广泛流传的民族乐器有芦笙、芒筒、侗族琵琶、牛腿琴、芦笙笛等,其中芦笙笛为高增独有的乐器。高增侗族芦笙、琵琶、牛腿琴、芦笙笛在演奏中也带有多声复调的特性。现如今的高增侗戏不但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把古老的神话传说编入剧本,而且利用戏曲的流传性,把国家政策编入侗戏脚本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也解读了国家政策。高增侗族曲艺按照体裁可划分为刚锦(说故事)、多锦(唱故事)、刚锦多锦(说唱故事)、刚款(念诵款词)四类。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特别是小黄的大歌,以其独有的特色和魅力而为世人所赞叹,并成为高增乃至整个侗族文化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高增的民族音乐文化也是高增人重要的经济和文化资源,它所蕴含社会历史文化基因使之在侗族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作用,既作为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一个基本的资源要素而参与现代经济活动,同时也面对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变迁冲击所带来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张中笑.差异与成因—侗族南北部方言区音乐文化比较研究[J].艺术人类学,2001(1).[2] 张中笑,杨方刚.侗族大歌研究五十年[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

[3] 吴媛娇,陈燕鸣.从侗族芦笙复调音乐看侗族音乐文化的发展[J].贵州文史丛刊,2005(4).

[4] 普虹.浅谈侗族曲艺[J].贵州民族研究,1986(2). 

[责任编辑:曾祥慧]

A Survey of the Music Culture Resources in Gaozeng Township of Congjiang County

FENG Yujie, WU Yuanjiao

(Guizhou un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iyang,Guizhou,550004,China)

Abstract:

Gaozeng Township of Congjiang County is rich in Dong music culture resources. Its traditional songs, music and operas are well preserved with rich contents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Based on field work,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provide basic references to the research of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exploration of the Dong music culture.

Key words:

Gaozeng Township; Dong music; culture resources

猜你喜欢
大歌芦笙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岜沙芦笙节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你好,芦笙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芦笙恋歌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根性文化的芦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