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公共图书馆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权保障

2014-08-08 22:00袁澍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残障阅读

摘要:文章介绍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和残疾人信息素养的特征,探讨了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并在黑龙江省残疾人服务调研基础上,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馆舍布局、文献资源、信息渠道、信息查询检索、辅导培训、专业咨询等方面具有的保障残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权利的优势。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4-0005-04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简介:袁澍宇(1980-),黑龙江省图书馆馆员。1残疾人信息素养特征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的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于1974年提出的。其简单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1]。

我国《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8年制定的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具体阐释了信息素养的内容,目前已经较为广泛的获得社会认同。根据如上理论,信息素养可以概括为:①信息意识:对信息判断、理解、感受的能力。②信息技能: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应用、评价的能力。③信息价值观:信息的伦理与道德。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理论基础的三个方面体现出如下特性。

1.1生理障碍导致信息意识形成障碍

由于肢体、听力、视力、智力等方面的先天弱势,残疾人在受教育程度上远远落后于正常人群。以盲人为例:据统计,真正上过盲校,能够到图书馆读懂盲文图书的视障读者只占盲人总数的0.01%[2]。信息意识的形成缺乏必要的基础和环境,导致信息的判断、理解出现困难。

1.2教育程度、经济水平限制信息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能的形成依赖信息知识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信息评价能力等因素。残疾人受到教育水平限制,多数缺乏系统的信息知识。同时,多数残疾人经济生活困窘,信息获取渠道贫乏。因而,残疾人信息获取、加工、应用、评价能力的系统形成面临困难。

1.3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的形成障碍

信息意识与信息技能的形成障碍,必然导致信息权利意识的先天不足,因此,残疾人难以形成系统、完整的信息价值观。

2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必要性

2.1信息素养教育是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必要内容

《世界人权宣言》规定: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残疾人也应平等地享有各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然而,现实中残疾人享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状况不尽如人意。在教育方面,1998 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调查表明,全球残疾人的文化普及率只有3%,而其中残疾妇女的文化普及率更低,仅有1%[3]。残疾人人权被肆意侵犯的情况时有发生,有调查表明:几乎所有的残疾妇女和残疾儿童都曾遭受家庭暴力,并且有高达25%的智障妇女遭遇过强奸,大约6%的残疾妇女被强制绝育[4]。

针对残疾人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可以帮助残疾人,尤其是需要辅助方式进行信息沟通的残疾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等),更好地建立信息沟通模式,提高信息应用技能,培养信息能力,逐步消除残疾人在信息领域的弱势,保障残疾人人权的平等实现。

2.2信息素养教育唤醒残疾人信息自觉

残疾人由于身体、心理上的不健全,获取信息的方法和途径较普通人更为困难,多数是被动接受他人灌输的信息,缺乏信息获取的主动性,也就容易导致信息获取的偏颇。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帮助残疾人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出信息的有效性,从而精确地利用信息,完成信息意识由他觉到自觉的过程。残疾人的信息素养自觉,以信息意识平等无障碍为基础,信息能力无障碍为途径,信息权利实现为最终目的。

2.3信息素养教育为残疾人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新的契机

残疾人是社会群体的构成部分,享有人身安全和自由的权利,不被非法或任意剥夺自由,具有平等地享有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然而,现实中由于残疾的原因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隔离和限制普遍存在。沟通障碍是限制和隔离的原因之一。残疾人同普通人沟通存在障碍,导致其难以融入社会。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提高残疾人的信息沟通能力,更好地保障残疾人参与社会服务的权利。

3公共图书馆保障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3.1布局普遍均等为基础

公共图书馆在城乡布局上具有优势,各级省、市、县(区)都有公共图书馆,能够在最低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最广泛、普遍的残疾人无障碍信息素养教育。

以黑龙江省为例,根据《2012年黑龙江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统计,黑龙江省2012年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有73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177个。但是,针对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数量有限,多数面向特定残疾人团体,培训具体某项技能(见图1)。

根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12》统计,黑龙江省2011年建有各级公共图书馆107个,从业人员1,846人,具有为残疾人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布局优势。

图1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情况(所)3.2文献资源方面

公共图书馆保障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权利,以文献资源为依托。根据《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精神,我国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免费开放。残疾人可以免费享有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各项资源与服务。笔者下面将就残障读者利用文献的情况进行简要分析(见表1)。表12012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无障碍服务文献示例解析

文献描述服务方式服务残障

读者人次服务反馈普通纸本文献阅览室开架、闭架可供阅览及外借的纸本图书室内阅览,外借服务(可提供图书预约、送书上门服务)323基本满足读者需求,轻度残疾读者可以到馆阅览古籍馆藏珍贵古籍文献闭架提阅5研究型读者适用民国文献馆藏民国时期文献(包括民国报纸、期刊、图书、手稿等)闭架提阅12研究型读者适用音频购建的馆藏数字音频资源(包括有声电子书)网络音频放映—深受视障读者欢迎视频购建、自建的数字视频资源(包括无障碍电影)多媒体视听室放映70深受视障读者欢迎数字资源购建、自建数据库网络访问—访问方式较为自由,内容丰富。图片馆藏图片资源(包括数字图片)展览120集中展览,形式生动特殊文献盲文书籍到馆阅览56品种较少,更新速度慢袁澍宇:探讨公共图书馆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权保障袁澍宇:探讨公共图书馆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权保障残障读者利用最多的依旧是传统纸本文献。纸本文献信息的获取不需要专业阅读设备,技术依赖较小,适合残障读者携带。因此,除视力残疾读者外,多数残障读者偏向纸本文献阅读。残疾人读者阅览古籍、民国文献等珍贵纸本文献资源的阅览人群多为专业研究人士。视力残疾读者利用率较高的是音频、视频、特殊文献资源等,盲文书籍利用率低于数字资源文献的利用率。视障读者因教育水平、残疾程度不同,对盲文书籍的掌握利用程度不同。据统计,真正上过盲人学校接受正规教育,能够到图书馆“读”懂盲文图书的盲人读者只占盲人总数的0.01%[5]。数字资源数量大、内容更为丰富,通过读屏软件、音频设施等现代信息设备,可以实现视障读者的阅读,因此更为受到视障读者的欢迎。视频资源中的无障碍电影资源在黑龙江省得到了有效利用。许多盲童出生起就没有走出过家庭、学校,图书馆的定期无障碍电影放映为他们打开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子。图书馆依托文献资源优势,拓展和延伸了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和范畴,在残疾人专业教育机构以外开辟了新的教育阵地。

此外,服务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视障读者利用的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特殊文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没有实现统一整合,导致视障读者的利用存在一定困难。②盲文书籍更新速度较慢,受文献采购资金、文献出版周期等条件的限制,馆藏盲文书籍更新速度更慢且只能提供馆内阅览,不利于视障读者借阅。在工作中弥补不足,更好地保障残疾读者平等地获取信息的权利,并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条件,是公共图书馆努力的方向。

3.3信息获取渠道方面

根据表1分析,公共图书馆拥有及整合的多种信息渠道,在保障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优势。以纸本文献为主导的图书馆资源载体,结合数字图书馆兴起带来的多媒体服务模式,能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无障碍。首先,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残疾读者获取纸本文献资源的渠道明显拓展,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到馆借阅、送书上门等服务,就可以借阅文献,极大地方便了残疾读者的信息获取。其次,网络的兴起为残疾读者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渠道。网络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体,利用网络远程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音频、视频、数据库等,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的宽度、广度。最后,展览、讲座、读者活动也拓展和延伸了信息渠道。以图片展览为例,在残疾人阅读服务中通过一次主体性创造整合,对应若干个体受众,多次复权传播(见图2),从而更好地拓宽了残疾人信息获取及使用的渠道。图2残疾知识图片展图形示例3.4信息查询检索方面

信息能力主要指人们发现、收集、检索、传递、鉴别、利用、开发、整合信息的能力。残疾人信息检索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笔者针对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读者进行了分析,信息检索实现过程见图3。图3视力残疾、智力残疾人士信息检索过程示例图残疾人在信息检索过程中,清楚表达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检索策略存在困难。在残疾人无障碍服务中,理解残疾人的信息诉求,合理诱导其正确表达,是构建检索的基础。馆员要在残疾人用户表达出信息需要后,正确实现语音语义转换,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索策略,实现数据库匹配或文本检索,再合理筛选、排序检索结果,反馈给残疾用户。反馈过程是文本信息、数据检索结果的语音、语义化再现,必须适应残疾人信息需求习惯,使其能够简单便捷地理解所检信息,并进行二次信息检索。上述信息检索过程,是基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进行的信息检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好的同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对图书馆业务熟悉,能够准确制定检索策略,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能及时同残疾人读者沟通反馈。

现代科技软件的应用,如:盲人计算机系统、盲人读屏软件、盲人手机软件等,为视力残疾人自身实现信息检索创造了可能。残疾人用户通过使用专业软件,实现信息需求的文字化表达,在制定检索策略实现检索后,数据库匹配结果会通过技术软件转换成语音、语义模式,直接反馈给残疾人用户。

这个过程中,残疾人可以摆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培养独立的信息精确表达、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的能力。公共图书馆更多的是保障了残疾人平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平等使用计算机、读屏软件等科技设备的权利。众所周知,残疾人家庭多数贫困,难以承担电脑机器、读屏软件、智能系统购买及升级的高额费用。公共图书馆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残疾人平等的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的权利。

3.5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

社会针对残疾人培训的主题多以培养残疾人的生存技能为主,而图书馆针对残疾读者进行的培训更为注重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笔者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对残疾读者培训的特点。

3.5.1图书馆针对残疾人的培训,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残疾读者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针对视障读者的人机互动交流培训、读屏软件使用课程;针对听力障碍读者的文献检索培训、手语唇语培训;针对智障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都属于直接信息素养教育,直接致力于提高残障人士的信息素养能力。

3.5.2通过培训工作人员,提高无障碍信息服务水平,间接实现对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这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更为专业、系统的残疾人服务知识,在有针对性的服务中根据残疾人信息关注重点,结合信息推送与信息教育工作,更好地指导残障读者阅读。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其举办的视障读屏软件培训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培训了首批视障读者和专业服务人员,打破了省内视障服务的盲区。

3.5.3针对残疾人监护人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残疾人信息素养中更为重要的部分。限于条件,残疾人读者不可能经常在图书馆学习,更多的时间是在监护人的陪伴下生活。培养监护人的信息素养,时间接地对残障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截至2011年底,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863人,其中视力残疾65人、听力残疾102人、言语残疾30人、智力残疾197人、肢体残疾369人、精神残疾23人、多重残疾77人(见图4)。这些适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受到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教育基本依靠其监护人完成。由此可见,针对残疾人监护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图4黑龙江省2011年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按残疾类别分类3.6专业咨询团队的信息辅导

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咨询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依靠学科馆员带队的咨询团队,在任何公共图书馆都能够实现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加强残疾人读者的咨询服务,有助于残障人士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诚然,多数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意识到残疾人读者专项咨询的重要性,但随着弱势群体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专项的配套服务必然随之系统化、规范化。

公共图书馆对残疾人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早日形成系统、规范的残疾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体系,是大家共同的努力目标。笔者仅从浅薄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保障残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优势,希望能引起图书馆界以至全社会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1446.htm.

[2][5]邓亚文.弱势群体的信息障碍与图书馆的知识援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5).

[3]UN Web Serv. Sec. Dep't of Pub. Info.Some Facts abou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http://www.un.org/disabilities/convention/facts.shtml.

[4]For specific documentation of abuses in institutions. see Mental Disabilities Rights International website.http://www.mdri.org/.

(编校:严真)

此外,服务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视障读者利用的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特殊文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没有实现统一整合,导致视障读者的利用存在一定困难。②盲文书籍更新速度较慢,受文献采购资金、文献出版周期等条件的限制,馆藏盲文书籍更新速度更慢且只能提供馆内阅览,不利于视障读者借阅。在工作中弥补不足,更好地保障残疾读者平等地获取信息的权利,并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条件,是公共图书馆努力的方向。

3.3信息获取渠道方面

根据表1分析,公共图书馆拥有及整合的多种信息渠道,在保障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优势。以纸本文献为主导的图书馆资源载体,结合数字图书馆兴起带来的多媒体服务模式,能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无障碍。首先,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残疾读者获取纸本文献资源的渠道明显拓展,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到馆借阅、送书上门等服务,就可以借阅文献,极大地方便了残疾读者的信息获取。其次,网络的兴起为残疾读者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渠道。网络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体,利用网络远程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音频、视频、数据库等,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的宽度、广度。最后,展览、讲座、读者活动也拓展和延伸了信息渠道。以图片展览为例,在残疾人阅读服务中通过一次主体性创造整合,对应若干个体受众,多次复权传播(见图2),从而更好地拓宽了残疾人信息获取及使用的渠道。图2残疾知识图片展图形示例3.4信息查询检索方面

信息能力主要指人们发现、收集、检索、传递、鉴别、利用、开发、整合信息的能力。残疾人信息检索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笔者针对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读者进行了分析,信息检索实现过程见图3。图3视力残疾、智力残疾人士信息检索过程示例图残疾人在信息检索过程中,清楚表达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检索策略存在困难。在残疾人无障碍服务中,理解残疾人的信息诉求,合理诱导其正确表达,是构建检索的基础。馆员要在残疾人用户表达出信息需要后,正确实现语音语义转换,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索策略,实现数据库匹配或文本检索,再合理筛选、排序检索结果,反馈给残疾用户。反馈过程是文本信息、数据检索结果的语音、语义化再现,必须适应残疾人信息需求习惯,使其能够简单便捷地理解所检信息,并进行二次信息检索。上述信息检索过程,是基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进行的信息检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好的同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对图书馆业务熟悉,能够准确制定检索策略,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能及时同残疾人读者沟通反馈。

现代科技软件的应用,如:盲人计算机系统、盲人读屏软件、盲人手机软件等,为视力残疾人自身实现信息检索创造了可能。残疾人用户通过使用专业软件,实现信息需求的文字化表达,在制定检索策略实现检索后,数据库匹配结果会通过技术软件转换成语音、语义模式,直接反馈给残疾人用户。

这个过程中,残疾人可以摆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培养独立的信息精确表达、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的能力。公共图书馆更多的是保障了残疾人平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平等使用计算机、读屏软件等科技设备的权利。众所周知,残疾人家庭多数贫困,难以承担电脑机器、读屏软件、智能系统购买及升级的高额费用。公共图书馆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残疾人平等的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的权利。

3.5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

社会针对残疾人培训的主题多以培养残疾人的生存技能为主,而图书馆针对残疾读者进行的培训更为注重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笔者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对残疾读者培训的特点。

3.5.1图书馆针对残疾人的培训,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残疾读者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针对视障读者的人机互动交流培训、读屏软件使用课程;针对听力障碍读者的文献检索培训、手语唇语培训;针对智障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都属于直接信息素养教育,直接致力于提高残障人士的信息素养能力。

3.5.2通过培训工作人员,提高无障碍信息服务水平,间接实现对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这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更为专业、系统的残疾人服务知识,在有针对性的服务中根据残疾人信息关注重点,结合信息推送与信息教育工作,更好地指导残障读者阅读。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其举办的视障读屏软件培训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培训了首批视障读者和专业服务人员,打破了省内视障服务的盲区。

3.5.3针对残疾人监护人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残疾人信息素养中更为重要的部分。限于条件,残疾人读者不可能经常在图书馆学习,更多的时间是在监护人的陪伴下生活。培养监护人的信息素养,时间接地对残障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截至2011年底,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863人,其中视力残疾65人、听力残疾102人、言语残疾30人、智力残疾197人、肢体残疾369人、精神残疾23人、多重残疾77人(见图4)。这些适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受到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教育基本依靠其监护人完成。由此可见,针对残疾人监护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图4黑龙江省2011年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按残疾类别分类3.6专业咨询团队的信息辅导

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咨询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依靠学科馆员带队的咨询团队,在任何公共图书馆都能够实现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加强残疾人读者的咨询服务,有助于残障人士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诚然,多数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意识到残疾人读者专项咨询的重要性,但随着弱势群体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专项的配套服务必然随之系统化、规范化。

公共图书馆对残疾人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早日形成系统、规范的残疾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体系,是大家共同的努力目标。笔者仅从浅薄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保障残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优势,希望能引起图书馆界以至全社会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1446.htm.

[2][5]邓亚文.弱势群体的信息障碍与图书馆的知识援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5).

[3]UN Web Serv. Sec. Dep't of Pub. Info.Some Facts abou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http://www.un.org/disabilities/convention/facts.shtml.

[4]For specific documentation of abuses in institutions. see Mental Disabilities Rights International website.http://www.mdri.org/.

(编校:严真)

此外,服务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①视障读者利用的音频资源、视频资源、特殊文献资源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没有实现统一整合,导致视障读者的利用存在一定困难。②盲文书籍更新速度较慢,受文献采购资金、文献出版周期等条件的限制,馆藏盲文书籍更新速度更慢且只能提供馆内阅览,不利于视障读者借阅。在工作中弥补不足,更好地保障残疾读者平等地获取信息的权利,并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阅读条件,是公共图书馆努力的方向。

3.3信息获取渠道方面

根据表1分析,公共图书馆拥有及整合的多种信息渠道,在保障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优势。以纸本文献为主导的图书馆资源载体,结合数字图书馆兴起带来的多媒体服务模式,能更好地保障残疾人获取、加工、使用信息的无障碍。首先,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过程中,残疾读者获取纸本文献资源的渠道明显拓展,通过电话预约、网络预约、到馆借阅、送书上门等服务,就可以借阅文献,极大地方便了残疾读者的信息获取。其次,网络的兴起为残疾读者信息获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信息渠道。网络本身就是巨大的信息资源整合体,利用网络远程使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包括:电子书、音频、视频、数据库等,极大地拓展了服务的宽度、广度。最后,展览、讲座、读者活动也拓展和延伸了信息渠道。以图片展览为例,在残疾人阅读服务中通过一次主体性创造整合,对应若干个体受众,多次复权传播(见图2),从而更好地拓宽了残疾人信息获取及使用的渠道。图2残疾知识图片展图形示例3.4信息查询检索方面

信息能力主要指人们发现、收集、检索、传递、鉴别、利用、开发、整合信息的能力。残疾人信息检索具有其独有的特点。笔者针对视力残疾、智力残疾读者进行了分析,信息检索实现过程见图3。图3视力残疾、智力残疾人士信息检索过程示例图残疾人在信息检索过程中,清楚表达信息需求,合理制定检索策略存在困难。在残疾人无障碍服务中,理解残疾人的信息诉求,合理诱导其正确表达,是构建检索的基础。馆员要在残疾人用户表达出信息需要后,正确实现语音语义转换,制定科学合理的检索策略,实现数据库匹配或文本检索,再合理筛选、排序检索结果,反馈给残疾用户。反馈过程是文本信息、数据检索结果的语音、语义化再现,必须适应残疾人信息需求习惯,使其能够简单便捷地理解所检信息,并进行二次信息检索。上述信息检索过程,是基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帮助进行的信息检索,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较高。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好的同残疾人沟通的能力,对图书馆业务熟悉,能够准确制定检索策略,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能及时同残疾人读者沟通反馈。

现代科技软件的应用,如:盲人计算机系统、盲人读屏软件、盲人手机软件等,为视力残疾人自身实现信息检索创造了可能。残疾人用户通过使用专业软件,实现信息需求的文字化表达,在制定检索策略实现检索后,数据库匹配结果会通过技术软件转换成语音、语义模式,直接反馈给残疾人用户。

这个过程中,残疾人可以摆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依赖,培养独立的信息精确表达、信息获取、信息评价的能力。公共图书馆更多的是保障了残疾人平等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平等使用计算机、读屏软件等科技设备的权利。众所周知,残疾人家庭多数贫困,难以承担电脑机器、读屏软件、智能系统购买及升级的高额费用。公共图书馆极大程度地保障了残疾人平等的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评价的权利。

3.5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

社会针对残疾人培训的主题多以培养残疾人的生存技能为主,而图书馆针对残疾读者进行的培训更为注重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笔者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对残疾读者培训的特点。

3.5.1图书馆针对残疾人的培训,以培养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简单地说,就是培养残疾读者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针对视障读者的人机互动交流培训、读屏软件使用课程;针对听力障碍读者的文献检索培训、手语唇语培训;针对智障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都属于直接信息素养教育,直接致力于提高残障人士的信息素养能力。

3.5.2通过培训工作人员,提高无障碍信息服务水平,间接实现对残疾人的信息素养教育。这要求工作人员掌握更为专业、系统的残疾人服务知识,在有针对性的服务中根据残疾人信息关注重点,结合信息推送与信息教育工作,更好地指导残障读者阅读。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其举办的视障读屏软件培训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培训了首批视障读者和专业服务人员,打破了省内视障服务的盲区。

3.5.3针对残疾人监护人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残疾人信息素养中更为重要的部分。限于条件,残疾人读者不可能经常在图书馆学习,更多的时间是在监护人的陪伴下生活。培养监护人的信息素养,时间接地对残障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根据2011年黑龙江省残疾人事业统计分析报告:截至2011年底,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863人,其中视力残疾65人、听力残疾102人、言语残疾30人、智力残疾197人、肢体残疾369人、精神残疾23人、多重残疾77人(见图4)。这些适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受到系统的教育,他们的教育基本依靠其监护人完成。由此可见,针对残疾人监护人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中之重。图4黑龙江省2011年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按残疾类别分类3.6专业咨询团队的信息辅导

公共图书馆在信息咨询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依靠学科馆员带队的咨询团队,在任何公共图书馆都能够实现针对性的咨询服务。加强残疾人读者的咨询服务,有助于残障人士信息伦理道德的形成。诚然,多数公共图书馆还没有意识到残疾人读者专项咨询的重要性,但随着弱势群体权利意识的日渐觉醒,专项的配套服务必然随之系统化、规范化。

公共图书馆对残疾人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早日形成系统、规范的残疾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服务体系,是大家共同的努力目标。笔者仅从浅薄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保障残障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优势,希望能引起图书馆界以至全社会对残疾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51446.htm.

[2][5]邓亚文.弱势群体的信息障碍与图书馆的知识援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5).

[3]UN Web Serv. Sec. Dep't of Pub. Info.Some Facts about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http://www.un.org/disabilities/convention/facts.shtml.

[4]For specific documentation of abuses in institutions. see Mental Disabilities Rights International website.http://www.mdri.org/.

(编校:严真)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
图书馆
气味图书馆
欢迎到图书馆做客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浅谈MOOC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面向大学生职业生涯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