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生物提取物对榆紫叶甲毒杀效果研究

2014-08-08 18:23李晓楠杨绍斌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8期
关键词:急性毒性艾蒿

李晓楠+杨绍斌+

摘要:为研究大型真菌和植物提取物的杀虫效果,筛选了12种真菌和17种植物,选定橙黄鹅膏菌[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艾蒿(Artemisia argyi)和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测定其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的杀虫效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复合提取物对榆紫叶甲均有毒杀作用,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12、24、48、72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889、16.521、14.688、13.588 mg/mL;艾蒿提取物的12、24、48、72 h LC50分别是3.555、2.764、1.784、1.436 mg/mL;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的12、24、48、72 h LC50分别是16.317、15.193、14.028、13.503 mg/mL;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无拮抗作用,且12、24 h呈增效作用;短时间大剂量使用杀虫效果更好。

关键词:橙黄鹅膏菌[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艾蒿(Artemisia argyi);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复合提取物

中图分类号:S763.38;S4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15-04

Toxic Insecticidal Effects ofComposite Biological Extract on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

LI Xiao-nan,YANG Shao-bi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Key Lab of Urban Pests Control and Ecological Security in Shenyang province,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4,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oxic insecticidal effects of the extracts of several large fungi and plant, 12 fungi and 17 plants were selected. The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the extract of Artemisia argyi and the mixed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 was used to do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 and the mixed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 had insecticidal effects.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Amanita citrine(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the LC50 on 12, 24, 48 and 72 h was 17.889, 16.521, 14.688 and 13.588 mg/mL.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Artemisia argyi, the LC50 on 12, 24, 48 and 72 h was 3.555, 2.764, 1.784 and 1.436 mg/mL. For the acute toxicity test on the mixed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Artemisia argyi,the LC50 on 12,24,48 and 72 h was 16.317 15.193, 14.028l and 13.503mg/mL. It had strong synergism of insecticidal effect after mixed the extract of 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 ex S. F. Gray and extract of Artemisia argyi in 12 and 24 h with no antagonism. Meanwhile it had better insecticidal effect when using the mixture of it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Key words: Amanita citrina(Schaeff.) Pers. ex S. F. Gray;Artemisia argyi;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acute toxicity test; LC50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lsky)又名榆紫金花虫,是鞘翅目(Coleoptera) 叶甲总科(Chrysomeloidea)昆虫,主要分布于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贵州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是一种食叶害虫,主要危害的黄榆(Ulmus macrocarpa)、家榆(U. pumila)、春榆(U. davidiana)等榆科植物[1]。早春时节,榆紫叶甲开始啃食榆科植物,其密度大时,常使榆科植物在展叶期不见其叶,呈现出干枯状[2]。榆紫叶甲连年危害,采食榆科植物的芽苞和叶片,食性较为单一。榆科植物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绿化景观树种,在整个生长季固氮量、释氧量很高,对市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榆紫叶甲危害日趋严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榆紫叶甲的防治方法主要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3种。物理防治法常用人工捕捉和缠结塑料布防治,耗费的人力物力大,效果差,在榆紫叶甲大规模暴发时难以见效,且缠结塑料布会阻碍树木的有氧呼吸[3],对树木的正常生长造成一定影响。化学防治法主要包括树干涂抹毒环、树冠防治、毒绳防治和根部施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见效快,耗费人力物力小,但是容易造成农药残留,引起环境污染[4]。生物防治目前较为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榆紫叶甲的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成虫对其进行防治,但存在防治周期长,不适合虫灾大规模暴发时应急使用,同时也有可能因引进天敌昆虫而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一定影响[5]。

可见,目前防治榆紫叶甲虽以化学防治法最为有效,但安全性问题是其在城市绿化中广泛应用的较大障碍,开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农药可为防治榆紫叶甲提供新的无公害途径。多种植物和微生物被证实其中的某些成分存在着杀虫活性。

大型真菌中的酮类化合物、脂肪酸类化合物等被证实有杀虫活性。植物中的除虫菊酯、鱼藤酮、烟碱也被证实有杀虫活性并已实现了商业化生产和应用[6]。本研究通过杀虫活性筛选,选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橙黄鹅膏菌[Amanita citrina (Schaeff.) Pers.ex S.F.Gray]和艾蒿(Artemisia argyi)提取物以及二者复合提取物作为杀虫药剂,对榆紫叶甲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测定橙黄鹅膏菌和艾蒿提取物及复合物提取物的毒效,通过对共毒系数的计算,分析复合物杀虫效果,旨在为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配比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大型真菌和植物样本大型真菌和植物于2012年6~9月采集自辽宁省沈阳市棋盘山风景区和沈阳大学校园内,参照《中国大型真菌》和《东北植物检索表》,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刘俊杰协助进行鉴定。

采集到的大型真菌经鉴定有12种,分别为绿菇[Russula virescens (schaeff.ex Zanted)Fr]、褐鳞环柄菇(Lepiota helveola Bres.)、冠状环柄菇[Lepiota cristata(Bolt.:Fr.)Quél.]、黄孢红菇[Russula xerampelina(Schaeff.ex Secr.)Fr.]、晶粒鬼伞[Coprinus micaceus(Bull.)Fr.]、墨汁鬼伞[Coprinus atramentarius(Bull.:Fr)Fr.]、小牛肝菌[Boletinus paluster(Peck.)Peck.]、松林小牛肝菌[Boletinus pinetorum(Chiu)Teng]、小白杯伞[Clitocybe candicans(Pers.:Fr.) Kummer]、白秃马勃[Calvatia candida(Rostk) Hollos]、橙黄鹅膏菌、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前期对12种大型真菌提取物进行预备筛选试验,在相同浓度下,进行提取物对榆紫叶甲的24 h急性毒性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榆紫叶甲死亡率最高的是橙黄鹅膏菌提取物,选定橙黄鹅膏菌为后续试验材料。

采集17种植物经鉴定分别为牛蒡(Arctium lappal)、艾蒿、青蒿(Artemisia annua L.)、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大蓟(Cirsium japonicum DC)、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银杏(Ginkgo biloba)、桃(Amygdalus persica Linn.)、东北铁线莲(Clematis mandshurica Rupt)、泽漆(Euphorbia helioscopia)、东北天南星(Arisaema amurense Maxim)、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 Britt.]、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蒙古蒿(Artemisiamongolica Fisch.et Bess.)、蛇床花[Cnidium monnieri(L.)Cuss.]、毒芹(Cicuta virosa Linn.)、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对17种植物提取物进行预备筛选试验,进行相同浓度提取物对榆紫叶甲24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榆紫叶甲死亡率最高的是艾蒿提取物,选定艾蒿为后续试验材料。

1.1.2供试昆虫榆紫叶甲于2012年9月采集于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双树乡,带回实验室经过48 h室内培养,观察药剂处理前活动情况。

1.1.3提取物橙黄鹅膏菌取子实体菌盖和菌柄交界处组织进行固体斜面培养3~5 d,分离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摇床培养5~7 d后超声波破碎,破碎后的发酵物经9 000 r/min离心取上清液,旋转蒸发仪蒸发得浓缩液,浓缩液放鼓风干燥箱中40 ℃干燥至恒重,放入药瓶中备用[7]。

艾蒿全草剪切后放入鼓风干燥箱中干燥至恒重,中草药粉碎机粉碎过40目筛得艾蒿粉。艾蒿粉与95%乙醇按质量比1∶4混合装入溶剂瓶,在振荡培养箱内振荡提取96 h,真空泵抽滤,滤液经旋转蒸发仪蒸发后经40 ℃鼓风干燥至恒重,放入药瓶中备用[8]。

1.1.4主要仪器LDZX-75KBS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ZDP-150型恒温培养振荡器、HG9146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PRX-205B型智能人工气候箱、TD型电子天平、JY99-2D型超声波细胞粉碎机、SW-CJ-2F(D)型医用净化工作台、GL-161X型箱式高速冷冻离心机。

1.2方法

1.2.1毒杀效果测定0.1 g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中加入0.5 mL 95%乙醇溶解后用蒸馏水稀释,配制终浓度为10、12、14、15、16、18 mg/mL的药液进行预试验,确定毒杀试验所用处理终浓度分别为14、15、16、17、18 mg/mL的橙黄鹅膏菌提取液,以蒸馏水为空白对照,药液pH为6.8~7.3。榆紫叶甲以榆树枝叶饲养于玻璃瓶中,每12 h换瓶1次。取10 mL药液用小喷壶喷淋虫体后放入人工气候箱中,温度(24±2) ℃,通风,光暗比为12 h/12 h,每组试虫30头,分别测定12、24、48、72 h的急性毒性。试验重复3次。

艾蒿提取物药液的稀释终浓度分别为1.5、2.0、2.5、3.0、3.5 mg/mL,毒杀效果测定试验方法同橙黄鹅膏菌提取物。

共毒试验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按照质量比100∶1进行混合后得到复合物混剂,总浓度为14、15、16、17、18 mg/mL,采用相同方式测定12、24、48、72 h的急性毒性。

观察试虫中毒症状。以榆紫叶甲虫体不动、三对足收缩不动、用针触碰胸部时足末端不动、触角收缩或未收缩的触角用针触碰时不动视为已死亡。

1.2.2数据处理

死亡率=死亡虫数/供试虫数×100%;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运用SPSS 17.0辅助进行数据分析,计算毒力回归方程和半致死浓度(LC50)。

共毒系数=(1/混剂LC50值)/(1/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LC50值×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占比+1/艾蒿提取物的LC50值×艾蒿提取物占比)×100。

2结果分析

2.1榆紫叶甲中毒症状

喷药前榆紫叶甲行动活跃,沿着榆树枝叶上下爬动,早晨爬到树枝高处,午间在树叶背面,晚间爬到树枝底部,用玻璃棒触碰其身体或周围时会出现假死现象,3对足呈收缩状,受重力影响掉落于饲养瓶底部,不再触碰其身体和周围30 s后恢复活动,伸出3对足继续运动。喷药后的榆紫叶甲行动迟缓,早中晚未出现有规律性爬行,对阳光的感应变弱,但是仍会出现假死性,反应速度变慢,多数躲在固定的树叶背面,不喜爬动。

2.2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混剂对榆紫叶甲的毒杀效果

不同浓度的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二者的复合混剂药后12、24、48、72 h对榆紫叶甲的毒杀情况见表1。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33、1.33、2.67头;艾蒿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1.67、2.33头;复合混剂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33、0.33、1.33、2.67头。

从表1可见,同种提取物同一浓度处理随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提高,同种提取物处理相同时间,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大试虫的死亡率增高。要得到相近的死亡率,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处理浓度要大于艾蒿提取物,说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毒性比艾蒿提取物的毒性小。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混合,所得复合混剂在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近浓度水平上的杀虫效果优于单一的橙黄鹅膏菌提取物。

分析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二者复合混剂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毒力(表2-表4)可知,所有试验的R2均大于0.90,说明试验准确性高,误差小;3种药剂处理的毒力方程都能实现直线回归,说明在同一处理时间试虫死亡率和药剂浓度存在正相关。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889、16.521、14.688、13.588 mg/mL。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3.555、2.764、1.784、1.436 g/mL。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6.317、15.193、14.028、13.503 mg/mL。同种药剂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相同时间内,艾蒿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小,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大,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介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说明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的毒性最高,提取物复合混剂的毒性高于橙黄鹅膏菌。混剂中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的质量比为100∶1,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所占比例远大于艾蒿提取物,这可能是复合提取物的毒力与橙黄鹅膏菌毒力更接近的原因。

计算和分析共毒系数得知,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复合混剂的共毒系数12、24、48、72 h分别为105.43、103.64、97.70、92.84,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呈递减的趋势。

当共毒系数大于100时复合成分为增效作用,当共毒系数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二者进行混合的共毒系数来看,二者在前期表现出轻微增效作用,后期表现出轻微的拮抗作用趋势。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明确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及二者复合物对榆紫叶甲不同时间内的毒力情况,可以为生物源农药的开发研制提供参考。

试验所用混剂为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质量比)100∶1复合液,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比例大,可能是其毒力较低,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接近的原因。而从试验结果看,艾蒿提取物杀虫效果较好,可以通过采用增加复合提取物中艾蒿提取物的比例来提高杀虫效果;复合混剂在试验前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加大混剂用量,在短时间内可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研究提取物复合混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物源杀虫剂配方。由于微生物源杀虫剂可以通过大规模扩繁微生物得到,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杀虫剂成本问题,而适当加入植物提取物可以增加药效,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前景。榆紫叶甲为中国北方发生普遍且危害较大的园林绿化有害昆虫,对其进行生物源杀虫剂研究,旨在寻找城市绿化中对害虫安全有效的防治思路和方法。

试验采用的大型真菌和植物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杀虫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许铁军,王威,等.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J].林业勘察设计,2006(4):35-38.

[2] 赵福祥,刘玉琴,张坤,等.榆紫叶甲对榆树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8):48-49.

[3] 邓淑华.大庆地区榆紫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226.

[4] 胡春祥,刘辉,张硕.7种药剂对榆紫叶甲和黄褐天幕毛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8(4):18-20.

[5] 王志明,鲍丰军,单立忠,等.榆紫叶甲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0(2):67-6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草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毛宁,丁珊珊,余宗钟.裸盖菇L-001菌株液体培养及其产毒素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77-81.

[8] 郭亚红.苍耳子中挥发油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35-241.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33、1.33、2.67头;艾蒿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1.67、2.33头;复合混剂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33、0.33、1.33、2.67头。

从表1可见,同种提取物同一浓度处理随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提高,同种提取物处理相同时间,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大试虫的死亡率增高。要得到相近的死亡率,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处理浓度要大于艾蒿提取物,说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毒性比艾蒿提取物的毒性小。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混合,所得复合混剂在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近浓度水平上的杀虫效果优于单一的橙黄鹅膏菌提取物。

分析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二者复合混剂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毒力(表2-表4)可知,所有试验的R2均大于0.90,说明试验准确性高,误差小;3种药剂处理的毒力方程都能实现直线回归,说明在同一处理时间试虫死亡率和药剂浓度存在正相关。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889、16.521、14.688、13.588 mg/mL。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3.555、2.764、1.784、1.436 g/mL。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6.317、15.193、14.028、13.503 mg/mL。同种药剂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相同时间内,艾蒿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小,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大,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介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说明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的毒性最高,提取物复合混剂的毒性高于橙黄鹅膏菌。混剂中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的质量比为100∶1,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所占比例远大于艾蒿提取物,这可能是复合提取物的毒力与橙黄鹅膏菌毒力更接近的原因。

计算和分析共毒系数得知,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复合混剂的共毒系数12、24、48、72 h分别为105.43、103.64、97.70、92.84,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呈递减的趋势。

当共毒系数大于100时复合成分为增效作用,当共毒系数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二者进行混合的共毒系数来看,二者在前期表现出轻微增效作用,后期表现出轻微的拮抗作用趋势。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明确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及二者复合物对榆紫叶甲不同时间内的毒力情况,可以为生物源农药的开发研制提供参考。

试验所用混剂为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质量比)100∶1复合液,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比例大,可能是其毒力较低,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接近的原因。而从试验结果看,艾蒿提取物杀虫效果较好,可以通过采用增加复合提取物中艾蒿提取物的比例来提高杀虫效果;复合混剂在试验前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加大混剂用量,在短时间内可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研究提取物复合混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物源杀虫剂配方。由于微生物源杀虫剂可以通过大规模扩繁微生物得到,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杀虫剂成本问题,而适当加入植物提取物可以增加药效,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前景。榆紫叶甲为中国北方发生普遍且危害较大的园林绿化有害昆虫,对其进行生物源杀虫剂研究,旨在寻找城市绿化中对害虫安全有效的防治思路和方法。

试验采用的大型真菌和植物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杀虫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许铁军,王威,等.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J].林业勘察设计,2006(4):35-38.

[2] 赵福祥,刘玉琴,张坤,等.榆紫叶甲对榆树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8):48-49.

[3] 邓淑华.大庆地区榆紫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226.

[4] 胡春祥,刘辉,张硕.7种药剂对榆紫叶甲和黄褐天幕毛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8(4):18-20.

[5] 王志明,鲍丰军,单立忠,等.榆紫叶甲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0(2):67-6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草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毛宁,丁珊珊,余宗钟.裸盖菇L-001菌株液体培养及其产毒素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77-81.

[8] 郭亚红.苍耳子中挥发油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35-241.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33、1.33、2.67头;艾蒿提取物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0、1.67、2.33头;复合混剂处理组对照榆紫叶甲12、24、48、72 h平均死亡数为0.33、0.33、1.33、2.67头。

从表1可见,同种提取物同一浓度处理随时间延长试虫死亡率提高,同种提取物处理相同时间,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大试虫的死亡率增高。要得到相近的死亡率,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处理浓度要大于艾蒿提取物,说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的毒性比艾蒿提取物的毒性小。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混合,所得复合混剂在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近浓度水平上的杀虫效果优于单一的橙黄鹅膏菌提取物。

分析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和二者复合混剂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毒力(表2-表4)可知,所有试验的R2均大于0.90,说明试验准确性高,误差小;3种药剂处理的毒力方程都能实现直线回归,说明在同一处理时间试虫死亡率和药剂浓度存在正相关。

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和72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是17.889、16.521、14.688、13.588 mg/mL。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3.555、2.764、1.784、1.436 g/mL。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榆紫叶甲12、24、48、72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是16.317、15.193、14.028、13.503 mg/mL。同种药剂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相同时间内,艾蒿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小,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最大,橙黄鹅膏菌和艾蒿的复合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介于二者之间,接近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对试虫的半致死浓度,说明艾蒿提取物对榆紫叶甲的毒性最高,提取物复合混剂的毒性高于橙黄鹅膏菌。混剂中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的质量比为100∶1,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所占比例远大于艾蒿提取物,这可能是复合提取物的毒力与橙黄鹅膏菌毒力更接近的原因。

计算和分析共毒系数得知,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100∶1复合混剂的共毒系数12、24、48、72 h分别为105.43、103.64、97.70、92.84,表现出随时间延长而呈递减的趋势。

当共毒系数大于100时复合成分为增效作用,当共毒系数小于80时为拮抗作用。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与艾蒿提取物二者进行混合的共毒系数来看,二者在前期表现出轻微增效作用,后期表现出轻微的拮抗作用趋势。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的杀虫活性,明确了橙黄鹅膏菌提取物和艾蒿提取物及二者复合物对榆紫叶甲不同时间内的毒力情况,可以为生物源农药的开发研制提供参考。

试验所用混剂为橙黄鹅膏菌提取物∶艾蒿提取物(质量比)100∶1复合液,橙黄鹅膏菌提取物比例大,可能是其毒力较低,与橙黄鹅膏菌提取物相接近的原因。而从试验结果看,艾蒿提取物杀虫效果较好,可以通过采用增加复合提取物中艾蒿提取物的比例来提高杀虫效果;复合混剂在试验前期表现出一定的增效作用,加大混剂用量,在短时间内可达到更好的杀虫效果。

研究提取物复合混剂是为了寻找更好的生物源杀虫剂配方。由于微生物源杀虫剂可以通过大规模扩繁微生物得到,一定程度上可解决杀虫剂成本问题,而适当加入植物提取物可以增加药效,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前景。榆紫叶甲为中国北方发生普遍且危害较大的园林绿化有害昆虫,对其进行生物源杀虫剂研究,旨在寻找城市绿化中对害虫安全有效的防治思路和方法。

试验采用的大型真菌和植物提取物的安全性和杀虫有效成分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安丽萍,许铁军,王威,等.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J].林业勘察设计,2006(4):35-38.

[2] 赵福祥,刘玉琴,张坤,等.榆紫叶甲对榆树的危害与防治[J].中国西部科技,2010(28):48-49.

[3] 邓淑华.大庆地区榆紫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5):226.

[4] 胡春祥,刘辉,张硕.7种药剂对榆紫叶甲和黄褐天幕毛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8(4):18-20.

[5] 王志明,鲍丰军,单立忠,等.榆紫叶甲防治技术的初步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0(2):67-69.

[6] 江苏新医学院.中草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7] 毛宁,丁珊珊,余宗钟.裸盖菇L-001菌株液体培养及其产毒素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6):77-81.

[8] 郭亚红.苍耳子中挥发油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4,19(4):235-241.

猜你喜欢
急性毒性艾蒿
艾蒿坪听雪
梅全喜:艾蒿食疗百味
聚维酮碘对中华绒鳌蟹蟹种急性毒性实验和概率回归分析
海南槟榔提取物急性毒性研究及保健饮料开发
天津港口疏浚淤泥悬浮物对海洋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