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歌曲《小白杨》的由来

2014-08-11 01:33张小芳
党史文苑 2014年6期
关键词:彭丽媛塔斯哨所

张小芳

《小白杨》是绿色军营人人会唱的一首军旅歌曲,歌曲里唱到的小白杨,生长在新疆塔城地区裕民县一个名叫塔斯堤的哨所里。“塔斯堤”在哈萨克语里的意思是 “石头堆”,这个哨所是名副其实的“石头堆”,四周全是光秃秃的石山,方圆10公里范围寸草不生,更不见树木。这颗小杨树是如何种下的,它与歌曲《小白杨》有什么关系?这还要从哨所一名新疆伊犁籍锡伯族战士说起。

惊人相似的故事

这位伊犁籍锡伯族战士叫陈福森。1983年4月,入伍刚两年的陈福森回家探亲,和妈妈聊起部队的生活,尤其是自己哨所的生活,他给妈妈讲哨所的风沙大,吃水要人拉肩扛的艰苦生活,还有就是离哨所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坟墓,坟墓里埋着一个叫孙龙珍的烈士。在这样艰苦的地方守边防,激励他们的就是孙龙珍烈士,老妈妈便让儿子给她讲孙龙珍烈士的故事。陈福森告诉妈妈孙龙珍是一位女性,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留下两个孩子,腹中还怀有6个月身孕,是“三代”工作队留下的职工。老妈妈不解什么是“三代”工作队,陈福森就耐心地给妈妈讲边防历史。“三代”就是代牧民耕田、代牧民保管好房屋和财物,孙龙珍做代牧工作,是一名牧工,负责把满山遍野无人看管的牛羊收拢起来重新编群放养,等待牧民回来。牧民都哪去了呢?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边民受苏联宣传诱惑,1962年4月22日,在没有任何先兆、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伊犁、塔城的一些边民手举“苏侨证”,拖儿带女,高呼:“我们要到苏联去!”滚滚人流如潮水般涌动了三天三夜,在此后的几个月里,共有边民数万人涌向苏联。伊犁草原、阿尔泰草原昔日星罗棋布的毡房现在变得寥若晨星,牲畜无人管,田地荒芜,造成大片土地无人种。根据上级指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大批干部战士,赶赴边境地区,完成“三代”任务。孙龙珍就是响应党的号召做了一名代牧工。农场建立后,她又自愿留了下来,成为兵团农九师第一六一团的一名职工,并把在内地的丈夫也叫到连队来一起放牧。

随着中苏两国关系的急剧恶化,中苏边境局部紧张转入全线冲突。1969年6月10日一大早,农九师一六一团牧工张成山带着羊群出发了,领头羊低着头,一路追寻着肥美的草滩,不知何时羊群进了苏方单方面划就的、有肥嫩青草的一块“争议区”。等张成山意识到进入“争议区”后果的严重性时,急忙驱赶羊群,就在张成山挥着鞭子驱赶羊群出来时,骑马的苏联边防巡逻兵出现了,把赤手空拳的张成山和5岁的儿子连拉带拽押到车里。

“快来人啊!我们的人被绑架了!”一个牧民看得清清楚楚,他一口气赶回连队求救。战友们操起铁锹棍棒,呐喊着赶来。孙龙珍也操起一旁的铁锹,小姑子忙上前阻挡:“嫂子,我替你去!”“不,我是民兵!”孙龙珍顾不得自己挺着的大肚子,跟着群众往事发地点跑。突然,对方哨所的机关枪响了。

一串串子弹飞了过来,一颗子弹射进了孙龙珍的胸膛,当战友们迎着弹雨把她从草地上抢回来的时候,她已经停止了呼吸,鲜血渗透了她的衣服,腹中的胎儿还在挣扎……塔斯堤边防哨所的战士,个个义愤填膺,在排长李永强的指挥下,带领哨所官兵奋起还击,把6名苏军及3匹战马当场击毙。

1969年8月,孙龙珍被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革命烈士”称号,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她就静静地安睡在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小白杨哨所的山脚下。

只要是塔斯堤边防哨所的战士,就能像讲述自己的家史一样讲述孙龙珍这段历史、这段故事。孙龙珍事件和孙龙珍坟墓,已是哨所历史的一部分。

母亲没有打断陈福森的故事,流着泪水在一旁听着,陷入沉思。陈福森到了要返回部队的时候,母亲把10颗自己家里培育好的杨树苗用红布包好,递给陈福森,千叮咛,万嘱咐:“杨树耐得寒,抗得沙,咱家的杨树长得高、长得壮。你要在部队好好干,别想家。”陈福森听得懂老母亲的意思,老母亲文化不高,一时说不出什么响亮的话,意思是家乡的杨树成排成行,耐得寒,抗得沙,栽到哨所肯定能活了,想家时就看看白杨树,要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

10颗小树苗带回哨所后,战士们高兴地围在树苗旁,你一言,我一语,出主意,想办法。挖了坑,没有适宜小树苗生长的土,战士们说干就干,二话不说,到离营房20里的地方背回黑土;没有水,战士们就到5公里外背水。战士们刷牙牙膏也不用了,洗衣服时肥皂、洗衣粉统统不用,目的就是要把节约下来的水全都“喂”这10颗小树苗。但由于生存条件太恶劣,这10颗小树苗只有离哨所近处背风的一颗活了下来。这是生命的奇迹,战士们爱护这颗小白杨形同爱护自己的生命,在战士们的呵护下,这颗小白杨而今已是参天大树了。

官兵们栽种小白杨和悉心照料小白杨的故事被哨所一名小战士写进了日记,其中就有“小白杨与我一起守边防”的句子,当哨所办宣传板报时,这篇日记被抄在了黑版报上。

由于《小白杨》歌曲描写的意境与塔斯堤哨所小白杨的故事惊人的相似。所以随着歌曲的流行塔斯堤哨所受到媒体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后来塔斯堤哨所被确定为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5月,驻军某部将塔斯堤哨所对外改名为小白杨哨所。

将军向词作者敬礼

歌曲《小白杨》的词作者梁上泉是一个老兵,梁上泉自豪地说,我的名字部队的官兵没有几个能记得住的,但说起《小白杨》大家都知道。有一回,我们夫妇带着孙子到北戴河联峰山公园游览,这个公园由三座松林覆盖的山峰串连而成,峰峦起伏,险径陡石,游人如梭。没一会,小孙子不见了,把我们老两口急得傻了眼,在山里又喊又叫,我们都是70岁的老人了,没跑几下,喘得气都不够用了,老伴看见有个机关围墙外有解放军站岗,跑上去和哨兵说我是一个老兵,写过很多歌曲,《小白杨》就是我写的,请求给以帮助。哨兵说《小白杨》他会唱,马上用报话机报告了首长,这里负责守卫的是武警河北总队北戴河支队,一听说是《小白杨》作者的孙子丢了,当即派出一队战士漫山寻找,给我把小孙子找了回来。

梁上泉谈起当年《小白杨》的创作,归功于在部队基层的生活体验。他说:“生活就是我无言的老师,没有我在基层的生活和体验,我也写不出来这么多的作品。”1982年秋,我们一批地方工作者应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邀请到新疆军区生活采访,一进入新疆,车窗外闪过的都是一排排的参天白杨,树干的下半截刷的是齐齐的白粉,昂扬挺立,给我一种壮美的感觉。8月1日建军节,我又被邀请到观礼台上看军区大阅兵,一个方阵又一个方阵,一条直线又一条直线,绿军装,挺立的战士,我就想这不就像我们一进新疆就看到的一排排白杨树吗。一个月的生活采访很快结束了,军区首长知道我是军人出身,要我写一首反映边防军人的歌,我当即答应了,同时提出个要求,到最基层去。军区特给我派出一辆吉普车,沙漠、戈壁、雪峰、冰川、边防哨卡我都去,就连海拔5000多米、不仅是新疆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最高哨所——神仙湾哨所,我都上去了。生活在雪峰、冰川的战士,渴望生命的绿色,只有真正和战士一起同呼吸,你才能理解工作、生活在空气稀薄的哨所,连鸟都上不去的地方的战士们,对绿色树木的渴望,就像对生命的追索。白杨树在大西北是最普通、最易活的一种树木,所以,在新疆杨树林很普遍,白杨是边防战士的化身,战士形同白杨。有了这个形象,我写了一首《林带阅兵曲》,最后几节是:“我愿,愿做一名新兵,——投身到农场,操场,战场!我愿,愿做一棵白杨,——常立在南疆,北疆,东疆!”我没有想到这首词,后来为我写《小白杨》擦燃了火花。离开新疆的时候,在军区为我举行的欢送仪式上,我心里想,一定不能辜负官兵的厚望,要写出个力作来。

从新疆回来后,我时时不忘为官兵创作的事,可以说是站着在想,坐着在想,躺着还在想,但心里总是只有一种朦朦胧胧的大意,那种跃然清晰的形象始终没有出现。直到1983年7月,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我们一批歌词作家到内蒙古和大兴安岭采风,我到了在呼伦贝尔的中苏边境的一个哨所。一天,我在哨所营区漫步,看到下岗的战士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写家信,有一个战士抱着吉他边弹边唱,我就随口问这个小战士唱的是什么歌。小战士放下手中的吉他,告诉我是他们家乡的民歌,一边说一边拿起放在身旁的绿色军用水壶,给小树苗浇水。哨所位于干旱地区,水在哨所是很珍贵的,我知道哨所的战士每天擦脸、饮用、漱口等日常用水,规定只有一军用水壶,战士们都舍不得饮用,只有在极度干渴时才抿上一小口,而这个战士却轻松自如地用水浇树苗,我惊讶地问他,树苗哪来的?他说是妈妈让他从家乡带来的小白杨。我望着战士红扑扑的脸和生动清晰的表情,突然有了一种电石火花擦亮的感觉。我回想一路上,在绵延起伏的中苏边境线上,看到座座哨所高高耸立,站岗的战士像白杨树一样挺立在边防线上,仿佛所有的参天白杨一起涌现,连排成行,新疆的白杨树和哨所小白杨又叠在一起,还有此前我写的《林带阅兵曲》,像电影的画面一样在脑海里一一回放。回到房间,20分钟后,《小白杨》诞生了:“……微风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树叶闪银光,来……来……小白杨小白杨,它长我也长,同我一起守边防。”放下笔之前,我特意在文稿上注明:1983年7月16日,呼伦贝尔盟。

那年我到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散会后我随湖北代表团的专车去了武汉。我坐的是软卧包间,同包间还有一位解放军首长,看那肩上的金星是位将军。首长问我是干什么工作的,我回答搞写作。首长问我写过些什么作品,我报了自己出版的几部诗集的名字,又报了几部电视剧的名字。这时车厢正放音乐,播音员正预告:下面请欣赏歌曲《小白杨》。我随口说:这支歌也是我写的。首长和我交谈时,已摘下军帽,正解军衣扣子。听了我的话,首长立即系上军装扣子,戴好军帽,在包间里立正站好,“啪”地向我敬了一个军礼,说:“谢谢你为我们军人写了一支好歌!”

老山前线:阎维文、彭丽媛演唱《小白杨》

梁上泉把歌词《小白杨》发表在《解放军歌曲》上,被总政歌舞团作曲家士心看到了。士心是刘志的笔名,他把自己的“志”拆分开来,笔名取做“士心”,寓意一心一意为战士写歌,写战士的心声,士心的谱曲给《小白杨》插上了翅膀。

士心告诉团里的阎维文,这首歌刚柔并济,要找个机会隆重推出。来自山西的阎维文,自1979年从部队宣传队调到总政歌舞团,从团里的合唱队员到独唱演员,几年中虽然在总政歌舞团勤学苦练,歌唱技艺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论起名气来,还属默默无闻之辈,没有自己的代表作。这次士心把这首歌比着阎维文的嗓音特点,量身打造,阎维文看了歌片说:“我觉得《小白杨》的歌词与自己的成长经历特别吻合,自己就像一棵小白杨一样,在军营的哨所一天天茁壮成长。”

1984年的八一晚会上,阎维文首唱了这首歌,现场官兵的掌声给了阎维文极大的鼓舞,这首歌很快在军营传唱开来。1985年的春节晚会上,阎维文再次演唱了这首歌,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唱《小白杨》的阎维文,自此阎维文终于有了第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1985年中秋节,阎维文和彭丽媛分在一个小组,奉命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云南老山前线慰问前线官兵,他们一道蹚着布满地雷的小道,冒着不时袭来的枪弹,在山路上颠簸了8个小时,抵达前线阵地。战士们虽一时叫不上来阎维文的大名,却知道是唱《小白杨》的歌手来了,于是纷纷点唱《小白杨》。阎维文和彭丽媛一遍又一遍地唱起了战士们最喜欢的《小白杨》。不能到的哨位,阎维文和彭丽媛就拿起电话,对着电话的听筒,给猫耳洞中的战友清唱。

一个观众的演唱会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60周年时,总政治部给全军发文,把《小白杨》作为全军必唱8支歌之一。从此,这首歌的影响就更大了。

有一次,彭丽媛随文工团到东北慰问演出。天空中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到一个小哨所时,人们远远看到一个双手持枪的雪人一动不动站在哨位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猜测这可能是一个真人的模型。就在回头的一瞬间,彭丽媛发现“雪人”的眼珠在转动,她立刻让司机停车,打开车门,迎着风雪走到小战士面前,一边动作利索地为他轻轻拂去全身的积雪,一边流着眼泪清唱了那首熟悉的《小白杨》。同车的战友们也下车围在小战士身旁,亮开歌喉,为他举办了一场只有他一个观众的音乐会。

多年来,阎维文和彭丽媛每次下基层为部队战士演出,唱的最多的就是《小白杨》。他们的足迹遍及南疆北海、雪域高原的边防哨所,他们的歌声温暖着战士的心田。18岁的王琦在边境作战时双目失明,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是总政歌舞团歌唱家的歌声鼓舞了他。一次,彭丽媛到部队慰问演出,王琦对彭丽媛说:“我永远感激总政歌舞团!”彭丽媛亲切地对他说:“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英雄,我们更不会忘记你,总政歌舞团永远是你的家!”

2007年,为庆祝建军80周年,彭丽媛制作了新专辑,和阎维文合唱了《小白杨》,作为献给全军官兵的礼物。

猜你喜欢
彭丽媛塔斯哨所
卡弗:坚持不懈的“花生人”
青年彭丽媛
我和我的哨所
哨所,在云端
Study in Lithuania : Not a minority language country , a variety of languages can be switched at any time
夫妻哨
哈萨克民族药塔斯玛依混用辨析
马可:衣以载道——彭丽媛的御用服装设计师
丽媛style
彭丽媛选手机,国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