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与晚清外债

2014-08-11 14:14赵军斌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西征胡雪岩外债

赵军斌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21)

胡雪岩与晚清外债

赵军斌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750021)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国家财政内外交困,入不敷出。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收复新疆,清政府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举借外债。胡雪岩作为清政府与洋人交往的统领人物,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解决了西征军军饷的燃眉之急,但一直以来,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后人对胡雪岩的西征借款利息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对他的功过认识不一。

晚清外债; 胡雪岩; 西征; 年息

一、胡雪岩其人

胡光墉(1823-1885),字雪岩,安徽绩溪人。晚清著名徽商,企业家、政治家,是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被后人称为“一代商圣”。胡光墉一生坎坷多舛,年幼时因家贫帮人放牛。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私塾教育,其知识都来自父亲的日常教育。十四岁时在亲戚介绍下到杭州信和钱庄做学徒。由于做事勤恳踏实,受到钱庄庄主赏识,三年后升为跑街,担任信和钱庄外部的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商业传奇。

胡雪岩担任跑街期间,因擅自给当地官兵借钱,被钱庄开除。为了生计,他在湖州买卖粮食,结识王九龄。在王九龄的资助下,开设了埠康钱庄,他精心经营,并与官场中人刻意交往,遂在几年后成为杭州一大商绅。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攻入北京,胡光墉得到发迹的契机。在王九龄的支持下,他利用职务之便,筹集粮草,积金募兵,其事业获得很大发展。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太平军攻杭州,王九龄城破身亡。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因胡光墉三日筹集粮草三十万担,解了清军燃眉之急,受到左宗棠赏识,遂委托胡雪岩为总管,主持全省钱粮军饷。埠康钱庄水涨船高,财源滚滚。在此期间,胡光墉还帮助左宗棠开办实业,主持上海采运局,兼管福建船政局,经手购买外商机器、军火及邀聘外国技术人员,并从中获得大量回佣。他还管理赈抚局事务,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等,收敛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此后,他名声大振,京内外很多官绅都将自己的金钱存于埠康钱庄,数年积累白银千万两。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其阜康支店在全国达二十处,白银二千余万两,田万亩,并授江西候补道,赐黄马褂。同治十三年,胡雪岩创办胡庆馀堂,邀请江浙一带的名医研制出“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为抑制当时社会疫病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也为左宗棠军队提供了大量药物,为西征做了很大贡献。在悬壶济世的同时,他对药品的经营也做出了规定,在胡庆馀堂书“戒欺”字匾,警醒诸人,匾上写道:“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新济世,不以劣品戈取厚利……”。至1880年,胡庆馀堂的资本达到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称。1866年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奉命西征。由于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粮草军饷经常拖欠,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洋人借款,以支应正常行军。1874年,胡雪岩创办蚕丝厂,耗费白银二千万余两。高价收购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但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土丝质量的影响,无法销售,第二年只好贱卖,亏损千万两白银,家业损失过半。谣言四起,遭到挤兑,各户官僚存户至钱庄提款。十一月,关闭各商号,家业破产。李鸿章为了打击左宗棠上奏慈禧,状告胡雪岩在参赞军务借洋款时从中获利,慈禧大怒,遂革职抄家。胡雪岩黯然居于庆馀堂,1885年抑郁而终。

二、胡雪岩与西征借款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清政府财政困难,1853年苏松太道向上海洋行借款购买军械镇压起义,后经咸丰帝朱批恩准,对外借款由此开始。

1866年,左宗棠由闽浙总督调任陕甘总督,奉命出关西征,平定西北。清政府下令西征军经费由各省共同筹集,但这远远无法满足西征军的需要,且经常拖欠。为解决军饷粮草问题,左宗棠不得不奏请朝廷借洋款救急。胡雪岩在支持左宗棠平定太平天国起义中得到赏识,又熟知洋人事务,于是充当了一系列借款中的中间人。

同治六年(1867)三月,左宗棠援引前人向外借款,奏朝廷向上海洋商借银一百二十万两以充军饷,因此上奏:“比饬臣军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福建补用道胡光墉,试就上海洋行议借银一百二十万两,照江苏办过成案,由关税项下拨还。兹据胡光墉禀复,现与洋行议定允借。”[1](19)由于当时“现值丝茶两市方兴,需用甚多,其息银须较前加一二厘,以示体恤。”[1](19)这次借款由胡雪岩全权办理,分别由闽海关抵押二十四万两,粤海关二十四万两,浙海关四十二万两,江汉关十二万两,江海关十八万两。朝廷下令由以上海关关税项下从本年七月起分六个月拨还。此次借款每月利银一分三厘。

同年十二月,左宗棠由于江南各省协饷久待不止,西北军饷告急,因此上奏朝廷催江南协饷并援引上次借款向洋商借款:“拟援本年三月间奏借洋款成案,再由江苏、浙江福建、湖北、广东各海关监督出给印票,由各督抚臣加盖关防,交道员胡光墉筹借洋款银二百万两…”[2](973)这次借款同样由胡雪岩办理,分别由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江汉关、粤海关代借,分十个月还清。恭亲王奕办理此事时上奏洋银借款一半从洋税项下提拨,一半向洋商借用,可以减少一半息银。交由胡雪岩会同应宝时办理。

1868年左宗棠为了筹集西征军饷,朝廷将上海、广州、福州、宁波、汉口五处的关税为抵押,命胡雪岩向德商泰来洋行借款一百万两。这是通过海关为抵押的第一笔借款。

同治十三年(1874)左宗棠由于饷源顿涸,而又面临年关,各军军饷、粮草等各项急需筹算,而各地协饷难至,甘饷枯竭,因此上奏:“饬上海采运局道员胡光墉,筹借洋商银三百万两,分别汇解臣军,指江苏、广东、浙江三省应协甘饷,分作三年还款。”[3](1810)借洋款以解燃眉之急。此奏章或许因为同治帝因病驾崩,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又上奏请借洋款三百万两,并派胡雪岩已与洋人协商妥当:“倾据胡光墉禀:已照臣原议向怡和洋行定借银一百万两,约期光绪元年三月初一日在沪提银;向丽如洋行定借银二百万两,约期光绪元年四月十五日提银。每年加利银一分零五毫。”[4](45)希望总理衙门给予办理。此次借款由胡雪岩负责与洋人交涉。

1875年5月胡雪岩奉命督赞新疆军务,西征阿古柏,收复新疆。但由于军需不足,而去新疆的路途遥远,军粮运输费用远远高于当地粮价,因此上奏借银一千万两。十日后复奏。但由于“洋商见胡光墉取银迟缓,怀疑未释。”[5](48)因此希望由沈葆桢负责办理。利息八厘。但由于利息过多,此次借款没有实施。光绪三年(1877),左宗棠上奏借汇丰银行洋款五百万两,以补军需。洋商怕胡光墉借款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因此签订了罚银合同:“洋商犹虑胡光墉或蹈许厚如前辙,无以取信远人。胡光墉亦以东西洋事故叠生,虑中有变,遂各议罚银十五万两,如三月内官票不到,则罚银归胡光墉承认,如三月内洋银不交,则罚银由汇丰银行承认。”[6](53)此次借款每月一分二厘五毫起息,由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四省分七年还清。每年还款的数目,朝廷“饬令各关监督与道员胡光墉酌定数目。”[7](54)

左宗棠西征的过程中,所需军饷不仅向洋商所借,而且不断向华商筹集。光绪四年(1978),西征军因山东、广西库款未至,军需困难,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在上海:“嘱其向华商议借巨款。”[8](2128)认为利息不仅归中国,而且提取方便。胡雪岩按照要求,创办了乾泰公司。以五千两为一股,招集华款一百七十五万两;同时,汇丰银行见有利可图,出借一百七十五万两附于华款,不以洋款居,月息一分二厘五毫。此次共筹集银三百五十万两。

光绪七年(1881),左宗棠上奏朝廷,协饷不至,西征军饷支绌,借洋款四百万两应急。由胡雪岩负责办理,向汇丰银行借款四百万两,六年还清,年息九厘七毫五丝。

自1867年5月至1881年5月,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胡光墉先后向六次英国资汇丰银行、怡和洋行及丽如银行以及部分华商筹款,债款总数达银1595万两。

三、西征借款的利息

左宗棠西征期间,胡雪岩负责与外商协商借款事宜,因每次借款的利率不一,遭到时人的非议。第一次借款一百二十万两,出现两个不同的利息。《左宗棠致杨石泉函》中称每月利银一分三厘,即年息为一分五厘六毫(15.6%),而恭亲王奕奏折中称:“伏查本年三月间,左宗棠奏借洋商银一百二十万两,总税务司赫德曾论其以一分五厘行息,实为重利。”[9](30)若为月息,则年息达一分八厘(18%),若为年息则一分五厘(15%);第二次借款二百万两,出现三个不同的利息。汇丰银行索取利息是年息一分(10%),左宗棠向清政府呈报时,改为月息一分,年息就变成了一分二厘(12%),其后又以德商泰来洋行“包认实银”为词,每月加息银二厘五毫,折合年息,就是一分五厘(15%);第三次借款三百万两,年息一分零五毫(10.05%);第四次借款五百万两,月息一分二零五毫(12.5%);第五次借款三百五十万两,月息一分二厘五毫,年息即一分五厘(15%);第六次借款四百万两,年息九厘七毫五丝(9.75%)。六次西征借款,年息高者达15.6%,最低者也是9.75%,平均为13.4%。把西征借款与同期的其他借款做一比较,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如下表:

时间款额(万两)月息年息平均年息数据来源1858355%6%1862208.3%10%18742006.7%8%18832007.5%9%18852007.5%9%8.4%《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第31卷,第16页《清代外债史资料》上册,第13页《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96卷,第18、19页《户部陕西司会议奏稿》,第2卷,第17-19页《张文襄公全集》,电奏一,第16页1867-188115958.12%-13%9.75%-15%13.4%《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第24-62页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信息,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维持国家机器运转,大量举借外债,数额越来越大,利息也越来越高,而西征借款无论是数额还是利息都达到了一个高潮。西征六次借款的利息与它前后同期五次的利息高于其它借款,平均年息更是达到1.6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毫无疑问,西征借款厚重的利息,一方面是战争借款,洋人借机盘剥和对风险的承担比较大,另一方面与胡雪岩吃回扣分不开。

西征借款的利息过重,在当时朝廷不可避免的引起争议。1867年奕首先提出疑问,左宗棠第一次西征借款以一分五厘行息,实为重利,此时对利息过重没有产生怀疑,只是寻找方案减少利息;而1877年第四次西征借款,总理衙门上奏西征借款利率前后不一,应该查照。奏折称左宗棠于六月二十三日奏:“借款一节,英商汇丰行拟定照会文稿,所叙息银不得过一分…”[10](55)但后又称:“每月给汇丰行息银一分二厘五毫,今据函称,汇丰行系每月一分行息…道员胡光墉复向德商泰来洋行商令包认实银,每月加息银二厘五毫,而汇丰行商拟稿内,又称息银每年不过一分。”“此次借用洋款,左宗棠先既奏明每月一分二厘五毫行息,今又函称以每月一分给英商汇丰行,以每月二厘五毫给包认银之德商泰来行,而汇丰行商人拟稿内称每年不过一分,并无每月字样。”[10]总理衙门对此产生疑问:“究竟此息或以年计,或以月记。”[10]这次借款中,左宗棠先称汇丰银行借款年息一分,后泰来洋行包认实银加息二厘五毫,则年息为一分二厘五毫,但后来左宗棠奏折将年息改为月息,则年息变为一分五厘,年息上涨16%,这中间差价多余的利息没有进入英商、德商的腰包,那被谁所获取呢?毫无疑问,或是左宗棠,或是胡雪岩。而在1879年左宗棠给胡雪岩的信中称借款利息过重,引起非议。信中称“至系耗太重一层,在赫德虽借题发挥,而物议纷纭,亦不能怪其凭空编造。前年议借,弟意专在华商,汇丰入股,本非正办,息耗至一分二厘,未免过重…”[11](3479)左宗棠在此信函中虽然处处维护胡雪岩,但也可以看出他并未插手这些借款的利息。不难看出,是胡雪岩将多余的利息收入自己的腰包。

李东源《论借洋款》中称:“中国自同治六年间左伯相以西征需饷,始借洋款。系沪上银行经理,由八厘至一分五厘行息将各海关洋税拨抵……其还也,又以我国之两数折彼之镑数,暗中折缺,吃亏甚多,经手者大获厚利。”[12](69)他认为西征借款不仅利息高,而且还款时需要把中国银的单位“两”换算成英国的“镑”,这一过程中,经手人又可以从中获利。而六次西征借款都是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办理,而朝廷又下旨让胡雪岩和各海关负责还款事宜,毫无疑问,李东源主要针对的是胡雪岩。同期,曾纪泽在日记中写到对左宗棠西征借款利息的看法:“一则八厘行息,西洋无此比例,以中华之脂膏,填重息以饱他人;一则中国借民债,往往脱空欺骗,使蚩蚩之氓,闻风畏惧,遇有缓急,不得不贷诸洋商。”[13](70)他认为对外贷款有很多弊端,一方面利息过重,西洋国之间没有这样的重息,“英法两国借贷子息,常例三厘有半,重者不过四厘。”[13]而中国对外借款达八厘、一分甚至更高,究其原因有二:“一则经手不得其人,无为国省费之心;二则借得之财以供军饷,而不甚讲求矿务、铁路兴利之政,西人以为有出无入,故不敢放手借出,非贪重息者不放债也。”[13]一针见血指出了对外借款重息的原因。贷款的另一方面是重息养肥了他国,就如汉宋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岁币一样,使他们越来越强大,对中国更有威胁;另一方面是遇事则依赖外国借款,处处掣肘。而他对胡雪岩西征借款更是明确提出批评:“十月初二日,葛德立言及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奸商谋利,病民蠹国,虽藉没其资财,科以汉奸之罪,殆不为枉,而活委任之,良可忱已!”[13]胡雪岩在西征借款中从中回扣,害国害民,纵然抄其家也不解恨,应当以汉奸判之。虽然此处曾纪泽言辞过于激烈,但完全反映出了一些士大夫对胡雪岩办理外债的态度。

四、结 语

胡雪岩在西征借款中吃回扣是毫无疑问的,这也就造就了他在历史上的争论,究竟是功,还是过?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半官半商,商官一体。胡雪岩的发家与地方官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先有王九龄,后有左宗棠。他因商而入官,历任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福建补用道、江西候补道等职,利用职权之便,发展自身商业,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西征借款中他充当了重要角色,来往于中西商人之间,为借款而奔波。这样的一个人,从他官家身份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污吏,利用职权发国难财,从中谋利;但若以商人身份论之,则无利不商,他抽取回扣则是一个商人本应赚取的利润,就不存在以上争论。可惜,由于时局的变幻,他注定是历史上一个争论的人物。西征借款重息,曾纪泽在日记中说的很清楚,外商怕借款有出无入,只有贪图重息者才会冒险出借,胡雪岩从中协商,办理业务,支持了左宗棠西征的胜利,也就为维护祖国的统一做了重大贡献,这是不可忽视的,他功不可没。但后来也因西征贷款落了一个家破人亡,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成也西征,败也西征。

[1] 文庆等撰.筹办夷务始末(第48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24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

[3]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45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

[4][5][6]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军机处录副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7]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总署奏底汇抄本.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8]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第53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

[9] 文庆等撰.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56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0]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军机处录副折.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1]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第23卷.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M].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

[12] 李东源.论借洋款.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13] 曾纪泽.曾惠敏公使英、德、意、俄日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撰.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

2014-03-18

赵军斌(1987年-),男,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文化史方向。

猜你喜欢
西征胡雪岩外债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起底中资房企海外债
合规视角下的外债业务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假 寐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
胡雪岩与胡庆余堂
豪宅八月桂花香——胡雪岩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