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机制

2014-08-12 10:42闫伟红李冠喜
江苏农业科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村旅游

闫伟红+李冠喜

摘要:从定性、定量2个角度研究了连云港市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论证了乡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为了使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相互促进并呈现良性循环,结合实际提出3个方面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互促机制

中图分类号: F32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6-0456-03

收稿日期:2013-09-3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编号:2011SJD630027);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编号:苏教师(2012)39号]。

作者简介:闫伟红(1974—),女,内蒙古赤峰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研究。E-mail:464918569@qq.com。

通信作者:李冠喜,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生态学与微生物学研究。E-mail:guanxili@163.com。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境内不仅有平原、海洋、高山、河湖、丘陵、滩涂等多种自然生态类型,而且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风景名胜众多,历史文化浓厚,是中国49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乡村旅游是连云港市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省乃至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型。连云港市作为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非常具有研究价值,2010年3月,连云港市乡村旅游三年发展行动计划启动,该计划以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原则,按照“打响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沿海风情、都市农业、环湖水乡、丘陵山区”的乡村旅游格局定位,以规划为引领,以资源整合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发展模式为手段,以期实现连云港的乡村旅游向集中、集约、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众多国外学者已经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的需求、地方乡村旅游的开发等方面[1],而对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为了保持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良好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定性、定量2个角度分析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互动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1研究方法

要具体衡量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作用,就要针对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大小作定量分析,因此本研究在确定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以产业的经济贡献为基准视角进行分析。基于评价指标的选用原则和可用资料的限制,选取3个指标作为构建乡村旅游业经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的因子:农民人均收入、需求收入弹性、乡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2结果与分析

2.1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的贡献

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完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最显而易见的指标就是农民人均收入。从21世纪开始,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本研究通过连云港市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收集相关数据,采用Origin 8.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与作图,结果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2003—2011年连云港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呈持续增长趋势,无论从绝对数还是从相对数来看,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都超过往年;且2006年以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据资料统计,2006年连云港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80.55亿元,同比增长242%,增幅位居全省前列[2],并且从2006年起,连云港市的乡村旅游得到发展并很快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上结果表明,连云港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2乡村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贡献

人们用需求收入弹性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Em=(ΔQ/Q)/(ΔI/I)。

式中:Em表示需求收入弹性系数,Q代表需求量,ΔQ代表需求量的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的变动量。

在计算旅游需求收入弹性时,需要计算乡村旅游收入增长率和人均GDP。由于没有单独统计农村地区人均GDP的指标,因此笔者查阅了《连云港市统计年鉴》(2003—2011年),以连云港市乡镇范围的人均GDP代替农村人均GDP。虽然统计年鉴上的历年乡镇范围绝对值可能会与农村的实际值有出入,但由于人均GDP增加率是平均数,所以基本可以代表农村人均GDP水平。2003—2011年的需求收入弹性见表1。

通过计算发现,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弹性虽然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态势,但每年的数据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层次上(都超过了1),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乡村旅游需求收入弹性大意味着市场机会大,由于旅游产品的增加能够带来更多的收入,而收入增加又可以投资旅游,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需求,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由此可知,增加旅游消费能够通过一个较大的乘数带动经济发展,从而对农村经济产生一定的发展动力。

连云港市2003—2011年人均GDP增长率与乡村旅游状况

年份人均GDP增长率

(%)乡村旅游收入

(万元)增长率

(%)需求收入

弹性200310 30520045.811 1408.11.420056.712 25410.01.520069.814 41117.61.8200711.718 27326.82.3200812.123 81030.32.5200914.632 14335.02.4201013.845 00040.02.9201111.456 25025.02.2

2.3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分析

本研究在计算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时,采用“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见表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魏小安提出从需求角度用旅游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和产业地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3]。本研究用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的规模。一般认为,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本研究用产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时,则该产业为支柱型产业[4]。表2表明,连云港市乡村旅游业均未达到当地支柱产业的标准,但是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前景不可低估,属于潜力型产业。

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乡村旅游收入

(万元)GDP

(亿元)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率(%)200310 30570.011.47200411 14073.931.51200512 25476.661.60200614 41187.011.66200718 27396.671.89200823 810113.492.10200932 143133.352.41201045 000153.352.93201156 250174.673.22

3结论与讨论

3.1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配套设施指的是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需的必要设施。在中共中央于2005年提出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阶段之后,连云港市的各项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应完善相应设施设备,全方位、综合性地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主要应注意这几点:一是解决交通、通信、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问题;二是推进旅游路网和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规范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志系统、停车场、汽车营地、风貌整治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规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四是统一规划和建设,通过大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循环顺畅、功能增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乡村旅游系统。

3.2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软环境建设

旅游软环境是指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支持、制度规范、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连云港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村一级基层自治组织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个运筹村庄发展全局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们制定村庄旅游发展战略,规范乡村旅游竞争秩序,引导更大的农户加入乡村旅游,为接待户提供免费的旅游知识及烹饪技能培训。目前,虽然连云港市旅游软环境建设中的人才引进及制度建设仍然困难重重,但逐渐壮大的农村经济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招徕人才、改进管理的机会。

3.3互促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能形成良好的互促关系,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但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影响其发展。为了使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建立利益反馈机制,协调相关利益者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合理、公平地分配发展旅游带来的收益,既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乡村旅游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凭借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传统文化,而这些旅游资源恰恰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因而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为乡村全体居民所共有,当地居民理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被利用中获得利益。

旅游业早已褪去了无烟工业的光环,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乡村旅游也不能例外,而且还会带来物价上涨等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些都是由乡村居民共同承担的。此外,旅游还造成了道路拥挤、乡村公共娱乐设施被游客占用等情况,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其他活动带来了不便。如果乡村居民付出了这些成本和不便以后,仍然不能从旅游收益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那么乡村旅游开发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而且给他们本不富裕的生活造成了损害,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使乡村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并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过程中所必需注意的要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旅游资源的产权地位,赋予当地居民为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主体,使旅游资源产权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第二,任何人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获利都必须支付旅游资源使用费,乡村居民通过旅游资源使用费的分配获取利益,如果有外来投资者成立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则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折算成企业的股本,乡村居民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旅游经营和收益分配;第三,政府应该让利于民,将旅游资源使用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留给当地社区居民,政府主要从旅游经营的税收中获得利益。

3.3.2发展民俗特色,打造精品品牌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包装推介,强化宣传促销,特别是要多推介一些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要根据发展情况,及时对乡村旅游线路进行丰富和优化,要根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和旅游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积极探索多种类型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形成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和农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活动,积极为旅游点和市区及周边地区的旅行社牵线搭桥,并在各类媒体上加强宣传,指导乡村旅游区进行产品包装,宣传推广,拓展市场。

3.3.3制定标准,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应该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同时应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旅游者安全消费;应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制定和健全乡村旅游专项接待和服务质量标准,落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引导乡村旅游区做到“方便、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应引导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交流、行业自律。此外,应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招聘、选调一批业务强、钻劲足、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充实乡村旅游发展队伍;实施“百名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培训旅游型镇村干部、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从业人员,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旅游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组织相关旅游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互促关系能否持续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农村经济也会更具活力,两者之间的互动将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但是二者如何进行互动,以及互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2005,20(3):84-87.

[2]连云港市旅游局. 2006港城旅游80.55亿元收入囊中[EB/OL]. (2007-01-20)[2013-09-01]. http://www.lygmedia.com/2007-01/20/cms13322article.shtml.

[3]魏小安,厉新建. 旅游产业地位的统计视角思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1-6.

[4]魏卫,陈雪钧.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

本研究在计算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时,采用“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见表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魏小安提出从需求角度用旅游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和产业地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3]。本研究用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的规模。一般认为,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本研究用产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时,则该产业为支柱型产业[4]。表2表明,连云港市乡村旅游业均未达到当地支柱产业的标准,但是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前景不可低估,属于潜力型产业。

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乡村旅游收入

(万元)GDP

(亿元)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率(%)200310 30570.011.47200411 14073.931.51200512 25476.661.60200614 41187.011.66200718 27396.671.89200823 810113.492.10200932 143133.352.41201045 000153.352.93201156 250174.673.22

3结论与讨论

3.1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配套设施指的是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需的必要设施。在中共中央于2005年提出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阶段之后,连云港市的各项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应完善相应设施设备,全方位、综合性地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主要应注意这几点:一是解决交通、通信、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问题;二是推进旅游路网和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规范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志系统、停车场、汽车营地、风貌整治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规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四是统一规划和建设,通过大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循环顺畅、功能增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乡村旅游系统。

3.2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软环境建设

旅游软环境是指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支持、制度规范、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连云港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村一级基层自治组织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个运筹村庄发展全局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们制定村庄旅游发展战略,规范乡村旅游竞争秩序,引导更大的农户加入乡村旅游,为接待户提供免费的旅游知识及烹饪技能培训。目前,虽然连云港市旅游软环境建设中的人才引进及制度建设仍然困难重重,但逐渐壮大的农村经济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招徕人才、改进管理的机会。

3.3互促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能形成良好的互促关系,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但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影响其发展。为了使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建立利益反馈机制,协调相关利益者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合理、公平地分配发展旅游带来的收益,既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乡村旅游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凭借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传统文化,而这些旅游资源恰恰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因而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为乡村全体居民所共有,当地居民理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被利用中获得利益。

旅游业早已褪去了无烟工业的光环,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乡村旅游也不能例外,而且还会带来物价上涨等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些都是由乡村居民共同承担的。此外,旅游还造成了道路拥挤、乡村公共娱乐设施被游客占用等情况,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其他活动带来了不便。如果乡村居民付出了这些成本和不便以后,仍然不能从旅游收益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那么乡村旅游开发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而且给他们本不富裕的生活造成了损害,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使乡村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并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过程中所必需注意的要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旅游资源的产权地位,赋予当地居民为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主体,使旅游资源产权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第二,任何人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获利都必须支付旅游资源使用费,乡村居民通过旅游资源使用费的分配获取利益,如果有外来投资者成立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则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折算成企业的股本,乡村居民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旅游经营和收益分配;第三,政府应该让利于民,将旅游资源使用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留给当地社区居民,政府主要从旅游经营的税收中获得利益。

3.3.2发展民俗特色,打造精品品牌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包装推介,强化宣传促销,特别是要多推介一些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要根据发展情况,及时对乡村旅游线路进行丰富和优化,要根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和旅游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积极探索多种类型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形成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和农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活动,积极为旅游点和市区及周边地区的旅行社牵线搭桥,并在各类媒体上加强宣传,指导乡村旅游区进行产品包装,宣传推广,拓展市场。

3.3.3制定标准,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应该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同时应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旅游者安全消费;应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制定和健全乡村旅游专项接待和服务质量标准,落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引导乡村旅游区做到“方便、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应引导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交流、行业自律。此外,应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招聘、选调一批业务强、钻劲足、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充实乡村旅游发展队伍;实施“百名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培训旅游型镇村干部、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从业人员,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旅游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组织相关旅游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互促关系能否持续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农村经济也会更具活力,两者之间的互动将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但是二者如何进行互动,以及互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2005,20(3):84-87.

[2]连云港市旅游局. 2006港城旅游80.55亿元收入囊中[EB/OL]. (2007-01-20)[2013-09-01]. http://www.lygmedia.com/2007-01/20/cms13322article.shtml.

[3]魏小安,厉新建. 旅游产业地位的统计视角思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1-6.

[4]魏卫,陈雪钧.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

本研究在计算乡村旅游业的产业规模时,采用“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这也是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连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见表2。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原司长魏小安提出从需求角度用旅游产业增长值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旅游业的经济影响力和产业地位,具有较强的科学性[3]。本研究用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代替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的规模。一般认为,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本研究用产业收入占GDP的比重)时,则该产业为支柱型产业[4]。表2表明,连云港市乡村旅游业均未达到当地支柱产业的标准,但是却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前景不可低估,属于潜力型产业。

云港市乡村旅游收入及其占GDP的比重

年份乡村旅游收入

(万元)GDP

(亿元)旅游收入占GDP

的比率(%)200310 30570.011.47200411 14073.931.51200512 25476.661.60200614 41187.011.66200718 27396.671.89200823 810113.492.10200932 143133.352.41201045 000153.352.93201156 250174.673.22

3结论与讨论

3.1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配套设施指的是在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所需的必要设施。在中共中央于2005年提出中国已经发展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阶段之后,连云港市的各项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主要应完善相应设施设备,全方位、综合性地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实施一体化、联合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主要应注意这几点:一是解决交通、通信、厕所、污水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问题;二是推进旅游路网和乡村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规范完善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游客接待、信息咨询、标志系统、停车场、汽车营地、风貌整治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互相配合的项目,积极扶持有关单位和县(区)开办地方土特产旅游购物中心,形成系列化规模,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四是统一规划和建设,通过大旅游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城乡之间资源和产品的优势互补,平衡淡旺季,共享市场,形成循环顺畅、功能增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高的乡村旅游系统。

3.2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旅游软环境建设

旅游软环境是指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支持、制度规范、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人才支持等。连云港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村一级基层自治组织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个运筹村庄发展全局的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他们制定村庄旅游发展战略,规范乡村旅游竞争秩序,引导更大的农户加入乡村旅游,为接待户提供免费的旅游知识及烹饪技能培训。目前,虽然连云港市旅游软环境建设中的人才引进及制度建设仍然困难重重,但逐渐壮大的农村经济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招徕人才、改进管理的机会。

3.3互促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能形成良好的互促关系,构成一种良性循环,但这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从而影响其发展。为了使这种模式能够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3.1建立利益反馈机制,协调相关利益者在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活动中,合理、公平地分配发展旅游带来的收益,既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乡村旅游和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般情况下,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凭借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和传统文化,而这些旅游资源恰恰是当地居民祖祖辈辈守护下来的,因而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为乡村全体居民所共有,当地居民理应从乡村旅游资源的被利用中获得利益。

旅游业早已褪去了无烟工业的光环,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乡村旅游也不能例外,而且还会带来物价上涨等社会成本的增加,这些都是由乡村居民共同承担的。此外,旅游还造成了道路拥挤、乡村公共娱乐设施被游客占用等情况,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其他活动带来了不便。如果乡村居民付出了这些成本和不便以后,仍然不能从旅游收益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那么乡村旅游开发不但没有给他们带来经济利益,而且给他们本不富裕的生活造成了损害,这明显是不公平的,也是他们不能忍受的。

从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使当地乡村居民普遍受益,尤其是使乡村中的贫困人口获益,才能体现公平,并激励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这是乡村旅游健康发展过程中所必需注意的要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旅游收益的公平分配,需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明确旅游资源的产权地位,赋予当地居民为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主体,使旅游资源产权能给当地居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第二,任何人利用乡村旅游资源获利都必须支付旅游资源使用费,乡村居民通过旅游资源使用费的分配获取利益,如果有外来投资者成立旅游开发经营企业,则当地的旅游资源应该折算成企业的股本,乡村居民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旅游经营和收益分配;第三,政府应该让利于民,将旅游资源使用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留给当地社区居民,政府主要从旅游经营的税收中获得利益。

3.3.2发展民俗特色,打造精品品牌乡村旅游需要加强包装推介,强化宣传促销,特别是要多推介一些乡村休闲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要根据发展情况,及时对乡村旅游线路进行丰富和优化,要根据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和旅游市场需求,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整合开发,积极探索多种类型的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形成观光农业、生态休闲、参与体验和农俗文化等丰富多彩的产品体系。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乡村旅游进社区”活动,积极为旅游点和市区及周边地区的旅行社牵线搭桥,并在各类媒体上加强宣传,指导乡村旅游区进行产品包装,宣传推广,拓展市场。

3.3.3制定标准,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应该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同时应高度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旅游者安全消费;应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区的管理,制定和健全乡村旅游专项接待和服务质量标准,落实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引导乡村旅游区做到“方便、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应引导建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交流、行业自律。此外,应切实提升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招聘、选调一批业务强、钻劲足、能吃苦的专业人才充实乡村旅游发展队伍;实施“百名乡村旅游人才”培训计划,重点培训旅游型镇村干部、乡村旅游景点经营从业人员,提高经营管理人员的旅游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组织相关旅游企业负责人外出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们之间的互促关系能否持续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深入,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农村经济也会更具活力,两者之间的互动将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但是二者如何进行互动,以及互动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 人文地理,2005,20(3):84-87.

[2]连云港市旅游局. 2006港城旅游80.55亿元收入囊中[EB/OL]. (2007-01-20)[2013-09-01]. http://www.lygmedia.com/2007-01/20/cms13322article.shtml.

[3]魏小安,厉新建. 旅游产业地位的统计视角思考[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1-6.

[4]魏卫,陈雪钧. 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评析——以湖北省为例[J].

猜你喜欢
农村经济乡村旅游
重庆市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