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电视报道的拍摄风格

2014-08-12 04:08王卓
关键词:质检员长镜头接点

王卓

调查报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报道形式。它以展现和揭示真相为宗旨,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得出结论。作为电视媒体,需要通过采访以及摄像机的镜头来体现其完整性、缜密性和平实性

一、镜头内部的“完整性”

业内通常将电视画面的拍摄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纪实模式,二是技术模式。纪实模式强调将新闻事实完整地记录下来,技术模式则主张通过剪接来叙事。两种模式可谓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如果采用纪实模式拍摄,观众可以“不间断”地目睹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诸如搭载着宇航员的火箭发射升空、博尔特创造新的世界纪录、公安人员发动突袭缉拿罪犯等,电视记者在拍摄这些过程性极强的场面时,其实就是在用镜头调查事件的进程,见证事件的发生。具体到每次拍摄之前,大家都会准备多套方案,而不论方案有多少个版本,其中肯定会有一个“纪实版本”。为了纪实,这个版本的拍摄没有频繁的切换,注重将事件完整地呈现于一个镜头之内,没有经过剪接和处理,这样的影像呈现的就是事件本来的模样,而且,不仅在当下无可置疑,今后也会成为人们最可采信的史实。要想将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不用长镜头,简直就没什么解决之道。笔者以为,在调查报道的拍摄中,特别在记录某些重要场面的时候,长镜头理论仍然适用,因为它能让我们的镜头更具现场感,更加客观真实。

面对绝无仅有、无法复制的突发事件,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是一个特殊的调查过程,理应保持“人和事物原有的统一性”以及“时空统一的真实性”。我们所调查的事件本身就是完整的,那么对关键场面和关键情节的记录也该是完整的。遇到此类突发事件,务必及时开机,并且盯住不放,这是无可辩驳的真相,是我们出具调查结果所能依托的最有力的证据。此时,“镜头内部的完整性”弥足珍贵。我们理应通过镜头的完整性来印证调查的完整性。

二、镜头之间的“缜密性”

调查报道的缜密性首先体现为调查逻辑的缜密性。那么镜头之间的“缜密性”如何体现呢?笔者以为,细心处理每一个细节,将镜头以最恰当的方式衔接在一起,这便是镜头之间的“缜密性”。

蒙太奇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用来寓意分切镜头的组接。相对于平长镜头特有的表现功能,蒙太奇更擅长叙事。如果运用影视艺术作品,蒙太奇会以其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千姿百态,而在探寻真相的调查报道中,其功能多以“声画对位”来体现,即以解说注解画面,或者画面辅助解说。当然,这里所说的“声画对位”并不是毫无选择的“插画面”或者“铺解说”,它要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

镜头之间的“缜密性”体现于对每一个接点的精确选择。这种选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用来计算,但它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感受。在一个安静、平和的场面内,使用快切的手法会造成跳动和突兀的效果,使观众很不舒服;假如场面内容激动人心,观众便会本能地要求快切,这时如果剪接得缓慢,就会削弱令人振奋的气氛。只有体味观众的感觉才能把握节目的节奏,并在既定的节奏下确定每一个接点。

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参加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广东行》的拍摄。这部纪录片强调以镜头跟踪的方式展现当地的风貌。初始阶段,笔者时常肩扛摄像机,以同一景别对同一人物进行长时间跟拍,虽然脚步在移动,但镜头与拍摄对象却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这样进入后期,无论图像还是声音都很难实现缜密的衔接。找不到接点,便不可避免地在同景别之间进行闪白和叠化,而这无疑是在告诉观众,这些是硬接出来的。随后笔者体会到,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佳途径就是让镜头介入调查,在拍摄中感悟接点。比如我们在一家企业拍摄一名质检员的工作情况,当他向流水线行进时,笔者采用后退拍摄,质检员呈正面近景,同期声是他介绍自己如何从家乡来到广东。当他扭头与人点头示意时,镜头顺势摇出,并在摇出的过程中拉开,画面中出现一排正在组装的工人。此时,质检员在画面外介绍自己的工友和这条流水线。镜头在“有理由”地运动,声音在“无间断”地延续,而随着镜头从质检员身上移出,我们便可以在“组装工人”的画面上确定图像和声音的接点,这就避免了因同景别硬接而产生的“跳点”。同样,镜头上摇,摇出流水线上移动的产品;下摇,摇出质检员行进的双脚,可谓“上下左右皆接点”。进入后期,我们只需略加斟酌,便可以使这些长镜头衔接得更加合理。

三、镜头风格的“平实性”

调查报道依据事实推导结论,因而无论是解说词的撰写还是镜头的拍摄,都应该具备一种平实的特质。那么,如何通过我们手中的镜头来彰显这种特质呢?笔者将分别就拍摄分切镜头和拍摄移动镜头两种不同的情境依次论述。

1.拍摄分切镜头的情境

分切镜头的风格主要由摄像机的高度、镜头与被摄物体所成的角度,以及镜头与被摄物体之间的距离等因素共同决定。笔者以为,从人际交流的角度而言,平实即平视。人们相互沟通、彼此平视更容易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使交流更加顺畅; 而从镜头拍摄的角度而言,平实即平摄。当摄像机与被摄主体处于同一水平面时,属于平摄 。相比仰摄和俯摄所带来的夸张与变形,平摄表现自然,感觉亲切,易于接受。如果我们的眼睛能够透过寻像器平视调查对象,相应地,调查对象也会平视镜头,这样拍摄的画面自然也就带有一种平实的风格。

角度确定之后,再谈高度。每个摄像记者的身高都是确定的,但对他来说,每个拍摄对象的身高却是不确定的,如果机位高度调节不当,则会出现“金字塔”或者“倒金字塔”构图,身大头小或者头大身小都具有贬损的意味。所以,拍摄一名篮球运动员,应该请他坐下或是把机位升高;而拍摄一名幼儿园的孩子,应该蹲下或是把机位降低。这样才能将拍摄对象的“正常容貌”呈现出来。这样做,既是为了尊重他人,也是为了体现一种平实。

调整镜头与调查对象之间的距离也会影响到拍摄风格。拍摄同样的景别,两者距离越远,镜头对拍摄对象所构成的干预和影响就越小,但使用长焦镜头,景物关系会随着景深被压缩而变得模糊不清。而且,必须有足够开阔的场地才能避免“拉不开栓”,录音也会变得复杂。如果镜头距离调查对象过近,便可使用广角镜头,它可以将更多的景物包容于同一幅画面之中,确保画面拥有足够的清晰范围。但广角镜头会引起变形,使近的更大,远的更小。而标准镜头是拍摄调查报道时最常用到的镜头,它的视角在43度左右,透视效果最接近人眼,可以忠实地记录我们所看到的景物,显现的风格也最为平实。所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镜头,是利用距离因素营造平实风格的一条途径。

2.拍摄移动镜头的情境

移动镜头实际上就是运动起来的长镜头。当我们拍摄移动镜头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镜头的移动方式、移动速度和移动方向来营造平实的影像风格。

比如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遇袭之后,我们在楼顶发现了三个直径在一尺左右的圆洞,笔者从数米开外将镜头缓缓前移,接近洞口时慢慢摇下,此时观众会赫然发现,原来导弹是从这里打入的!它是在贯穿了数层楼板之后才最终引爆的,因此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

随着镜头徐徐下推,观众洞察到每层楼损毁的情况,此时镜头移动的方式、速度和方向都与当时的氛围相契合。而在拍摄《广东行》“广州西湖路夜市”这一段落时,我们以两名外地游客为调查对象,跟拍其购物过程。初到此地,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两人兴奋不已,她们边看边说,镜头则边退边拍。挑选商品时,镜头凑上去看她们选的是哪种商品;讨价还价时,镜头在游客与商户间左摇右摇;买卖成交,两人拿着购得的商品欢快地面对面交流,镜头此时围绕着两个人进行环绕拍摄,场面是热烈的,镜头则是活跃的,由此让人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给广东的繁荣。由此可见,无论镜头以何种形式移动,只要与调查事件的节奏和氛围相一致,那就是一种平实。

猜你喜欢
质检员长镜头接点
铁路道岔转辙机接点维护装置研究
质检员工作模式优化的思考与探索
我的爸爸是质检员
S700K转辙机接点组改造过程控制和研究
开化长镜头
高层建筑电气防雷接点工程施工技术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用心做好茶
质检员
ZYJ7型道岔接点组防霉、防潮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