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特异性下腰痛的Thera-Band抗阻力运动疗法研究

2014-08-13 09:16施朝阳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1期
关键词:腰背腰痛阻力

施朝阳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 321017)

非特异性下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LBP)是指一组以下背部、腰骶部、臀部的神经、肌肉、骨骼三者的工作紊乱并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急性下腰痛(病程≤4~6W);亚急性下腰痛(4~12W);慢性下腰痛(≥12W)[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世界约60%~80%的人在一生中会发生下腰痛,并在某个阶段会受到腰痛的困扰。下腰痛是所有疾病就医的第二大原因之一[2]。每年约有30%的人因下腰痛就诊,平均每人休息两个工作日,约13%患者要通过住院治疗,2%~5%患者因腰痛而永久致残[3]。在临床医学中对NLBP发病机制认识尚不明确,由此,所采用的药物、手术、推拿、针灸、理疗、牵引等治疗其疗效不理想。笔者认为,在引发下腰痛的诸多因素中,腰部、臀部的肌肉劳损、肌肉力量降低以及功能退化是引发下腰痛的主要因素。由此,运用抗阻力运动疗法对NLBP,取得了较好疗效。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36人,其中男16名、女20名;年龄最大52岁、最小23岁,平均年龄39岁;下腰痛病程在2个月~12年之间。

纳入标准:初次发病或反复发作者,腰部及腰骶、骶髂和臀部等部位存在慢性疼痛;腰背部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经VAS视觉模拟量尺测试,疼痛程度在中、重度(疼痛得分在30~100)之间;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腰功能评价)的平均每项积分在3~5分之间[4]。

排除标准:躯干区和臀区的存在急性软组织损伤;脊柱区患有骨折、脱位、融合椎、椎体肿瘤、结核、椎旁骨桥和外科手术史者,严重骨质疏松者;患有系统性疾病、极度体虚患者及妊娠或准备妊娠的妇女;不能停止其他治疗对本研究有干扰;年龄>65岁者。

剔除标准:康复训练过程中有严重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并有可能受到损害健康者,患者的疼痛持续加重(严重的并发症),中途主动退出或失访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疼痛与腰椎功能评价。①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检测者用拇指压迫腰椎第4~5(L4~L5)间的棘突间隙,患者在量尺上划出与自己疼痛程度相匹配的指数,每点按压3次,记录3次的平均值。VAS指数从0~100,指数分为无痛(0分),轻度疼痛(1~30分),中度疼痛(31~70分),重度疼痛(71~100分)等四个等级,

② 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5]:OSW指数包括10个部分,分别为疼痛,生活自理、提物、步行、坐位、站立、干扰睡眠、性生活、社会生活、旅游等10个方面。每一部分有6项程度递进的问题,积分指数从0~5,选择第一个选项得分为0分,依次选择最后一个选项得分为5分,积分指数越高表示ODI影响越大,腰部功能越差。

③背部伸展肌肉力量:俯卧垫上,腹部与下肢触垫,双脚由他人压住于床上,上肢置于体侧,背部伸展,Thera-Band弹性带置于胸背部,挺胸抬头,即下颌离床面25cm高,以保持此高度的时间计量背部肌肉伸展的力量,以s为单位。

1.2.2 抗阻力运动方案。运动处方锻炼30天,每天1练,每天40min。

6项内容逐个完成。①Thera-Band弹性带斜角提举。站立位,双手握训练带,旋转身体拉训练带,使训练带穿过身体而举至头顶上方,保持数6s后缓慢返回初始位;②Thera-Band弹性带斜角下坎。旋转身体向下拉训练带使其穿过身体,也保持数6s后缓慢返回初始位。③负重牵拉Thera-Band弹性带体侧回摆。手握弹力带,身体向一侧倾斜,Thera-Band弹性带踩于脚下,同侧手握住弹力带,躯干、臀和膝处于额状面;然后,身体向对侧摆动,保持数6s后缓慢返回初始位。④伸展背部:俯卧垫上,腹部与下肢触垫,上肢抬起背部伸展(Thera-Band弹性带固定于胸背部),挺胸抬头。⑤坐Thera-Band弹性球:臀部坐在Thera-Band弹性球上,双脚踩于地面,两手握Thera-Band弹性带,保持身体平衡。⑥团身滚动:仰卧团身,双臂抱紧双腿,前后滚动,腰背臀触地。

1.2.3 实验设备。Thera-Band弹力带、Thera-Band弹性球、秒表、量尺、椅子。

1.3 统计方法

比较Thera-Band抗阻运动方案所设项目实验前后成绩,实验测得数据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和处理,以P<0.05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疼痛度视觉模拟评分

36位患者在抗阻力运动前后,压痛结果比较(见表1)。

2.2 Oswestry腰痛残疾指数

表1 下痛部疼痛VAS表 (n=36)

表2 腰椎功能ODI 表 (n=36)

Thera-Band抗阻力运动方案练习前后,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呈现显著的变化(P<0.05),康复训练前10个部分总分为1 176.8分,康复训练后总分为201.2分。

2.3 背部伸展肌肉力量

患者俯卧位,背部伸展,Thera-Band弹性带负荷下,下颌离床面25cm高度,保持此高度。其计量成绩16名男患者,练前平均停留84s,练后235s(P<0.05);20名女患者,练前平均停留51s,练后186s (P<0.05)。

3 分析与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9],诸多因素均可引起NLBP发生,其中腰背肌长时间疲劳工作(长时间的固定工作姿势,重体力劳动等)、骼后三肌的损伤、闪腰、岔气是引发NLBP的主要因素。但无论是何种原因所致的下腰痛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部肌肉僵硬、水肿、粘连、局部组织纤维性改变、萎缩及收缩能力的下降。这些肌肉大部分集中在脊柱周围的棘肌、胸最长肌、髂肋肌、腰背筋膜、腰方肌、腰大肌以及臀部的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和腿部的阔筋膜张肌、髂胫束、半腱肌半膜肌等,脊椎两侧肌力不平衡。大多数NLBP患者同时患有脊柱生理曲线改变、脊柱侧弯、腰椎间盘退变、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运动疗法(exercise therapy)是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主动或被动运动方式,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10]。并以运动学、生物力学、生理学、病理学为基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以改善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为主要目标,通过不同形式地运动,对机体的形态、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增加神经反射、体液调节能力。

3.1 抗阻力运动对腰背镇痛机理

由于长时间地工作,腰背深层肌肉附着于骨表面的骨膜长期受到牵拉而发生撕裂,经过多次的损伤、愈合和再损伤再愈合后,造成骨表面组织增生、粘连和瘢痕形成,致使肌肉产生痉挛,当肌紧张超过了动脉和静脉的压力时,引起背部及臀部的循环代谢障碍,出现代谢产物或炎性水肿逐渐堆积,由于骨膜上分布有十分敏感的感受器,有害物质刺激着末梢神经,导致腰背慢性疼痛地发生[11]。

抗阻力运动疗法对腰背的镇痛,首先是通过骨骼肌收缩而产生作用的。因为任何形式的运动都将引起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收缩的骨骼肌挤压肌肉中的血管,将营养物质输送至肌肉组织,同时促进静脉和淋巴的回流,而带走炎症介质;促进局部血液流速度,利于组织间的水肿吸收,解除肌肉痉挛,松解椎间小关节粘连,去除对关节囊的压迫,并增加椎间关节活动度。其次是抗阻力运动疗法,提高外周神经纤维和游离神经末梢的疼痛阈。疼痛可能引起骨骼肌反射性抑制,引起损伤关节周围肌肉募集方式改变,从而产生不良负荷方式。由于避让疼痛,机体不自觉的出现脊柱侧弯,背部左右两侧高低不等,宽窄不一等病变。特别是慢性损伤严重或病程长的患者的体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抗阻力运动给骨骼肌产生强烈的收缩和肌丝间的相互滑行,降低肌纤维间、肌肉与组织间的张力,去除椎间盘对脊神经的压迫,以及肌肉对神经的挤压。因此,抗阻力运动后下腰与骶髂关节及臀部等部位疼痛显著降低。

3.2 抗阻力运动对腰背肌力作用

腰背肌肉力量是恢复腰椎功能的基础,绝大部分下腰痛病人,存在腰背肌肉力量弱,脊柱两侧肌肉不平衡和肌肉质量差的问题。常见于竖脊肌、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多裂肌、回旋肌等。由此,抗阻力运动处方主要以增强腰背肌肉力量、稳定脊柱,恢复躯干活动度和肌肉本体感觉重建等为主。

Thera-Band弹性带斜角提举、下坎、体侧屈斜摆三项运动,旋转身体拉弹力带,当拉至头顶上方和下体侧时,保持数6s后缓慢返回初始位,主要发展腰部的腹横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等深层的肌肉力量;伸展背部,挺胸抬头,胸背部负荷Thera-Band弹性带,主要发展棘肌、半棘肌、棘上韧带和脊柱深层的多裂肌、回旋肌等肌肉的力量,达到伸展脊柱和牵拉脊柱周围肌群,降低脊柱深层肌张力。团身滚动训练拉长棘上韧带和背部其它肌群的伸展性,增强脊椎椎间关节、横突关节的活动度。

3.3 抗阻力运动对本体感觉作用

研究文献表明,慢性下腰痛患者对躯干姿势的控制能力会有所下降,这也是本体感觉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Gill[14]等和Taimela[15]等学者分别对躯干的位置觉和运动觉做了相关测量,发现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躯干的本体感觉能力的确不及正常人,并因此推测出躯干本体感觉能力的降低也是慢性腰痛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Lephart[16]等认为:结合3个运动控制水平的训练内容必须以刺激关节和肌肉感受器为目标,渗透到康复活动的早期,鼓励最大的传入刺激至各个中枢神经系统水平并随患者的进步增加训练难度,以恢复关节感觉意识,重建肌肉反射性稳定。研究表明[17],运动疗法对慢性腰痛无论是短期(≤6W)、中期(≤6M)还是长期(≤12M)都显示有效。

臀部坐在Thera-Band弹性球上,双手握着弹力带对抗阻力,保持脊柱的平衡和姿势。其目的是增强背部和脊柱深层的肌肉力量同时,更刺激腰背部肌肉的感受器与肌梭,激活下背部深层肌肉感受器,改善躯干深层肌肉的位置、角度等的本体感觉功能[18];促进自动姿势反应和反射性稳定,达到改善和恢复运动神经传导与反射弧的完整目的,稳定脊柱和左右两侧肌群的平衡能力,达到多肌群参与运动的目的,降低日后的下腰痛的复发[19]。而每个练习内容要求停留6s,主要是增强脊柱深层肌的平衡控制能力。实验后半程时,大部分患者已能稳定的坐于Thera-Band弹性球上,腰背运动的稳定性明显增强。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显著下降。

4 结论与建议

下腰痛患者存在着慢性疼痛,腰背肌肉力量减弱,椎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以及躯干运动稳定性差的问题。抗阻力运动疗法对下背部的疼痛、腰椎运动功能、肌肉力量有显著效果,视觉模拟量尺、Oswestry 腰痛残疾指数均呈现显著变化(P<0.05)。抗阻力运动疗法对病程短、程度轻患者的疗效尤其明显,90%患者在2周内康复。建议发生NLBP尽早采取抗阻力运动,有助于缓解腰背疼痛和缩短疗程;并且给予患者姿势再教育,改变日常不合理生活方式。NLBP急性发作期,应该适当休息,并药物辅助后开始抗阻力运动。

[1] 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17.

[2] Andersson G B. Epidemiological features of chronic low back pain [J]. Lancet,1999,354:581-585.

[3] 吴建贤.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康复对策[C].非特异性下腰痛基础与临床康复进展学术研讨会,2007.

[4] Richard A. Deyo, M.D, M.P.H. et al. Low back pain [J].N Engle J Med,2001,344:363-370.

[5] 吴建贤.AVS和OSW对腰痛患者疼痛评估的作用[C].非特异性下腰痛基础与临床康复进展学术研讨会,2011.

[6] 金文杰,戴力扬.肌肉疲劳与慢性腰背痛[J].颈腰痛杂志,2004,25(2):134-136.

[7] 余秋华,王于领,王楚怀.本体感觉与慢性腰痛的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947-949.

[8] Rubinstein SM, VanMiddelkoop M, Kuijpers T, Ostelo R, Verhagen AP, DeBoer MR, et al. A system attic review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for chronic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J].European Spine Journal 2010,19(8):1213-1228.

[9] 陈香仙.Thera-Band训练系统对运动员慢性腰背痛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6):574-576.

[10] 胡永善.运动疗法应用研究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11] 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最终版.上海:文汇出版社,2009(5):624-687.

[12 ] Nadler SF, Steiner DJ, Erasela GN, et al. Continuous low level heat-wrap therapy for treating acute 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J].ArchPhysMedRehabil,2003,84(3):329-334.

[13] Lephart SM,Henry TJ.The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open and closed kinetic chain rehabilitation for the upper extremity[J] .Sport Rehab,2010(5):71-87.

[14] Gill KP,Callaghan MJ. The measurement of lumbar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low back pain. 实行Spine,2008,26:371-377.

[15] Taimela S, Kankaanpaa M, Luoto S. The effect of lumbar fatigue on the ability to sense a change in lumbar position. A controlled study. Spine,2009,24:1322-1327.

[16] Schiphorst Preuper HR, Reneman MF, Boonstra AM,Dijkstra PU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based and self-reported disability in chronic low back pain. Eur Spine J 2008,17:1448-1456.

[17] Huijnen IPJ,Verbunt JA, Roelofs J,Goosens M, Peters M.The disabling role of fluctuations in physical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ow back pain. Eur J Pain 2009;10:1076-1079.

[18] 邱卓钢,本体感觉与软组织损伤的康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5):295-296.

[19] 黄玉山.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腰背腰痛阻力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妊娠期腰痛的研究进展
腰背酸痛抖小腹
痛痹定痛胶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零阻力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