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才开始——瑞典人的老年观

2014-08-13 13:34黎中
新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瑞典子女养老

黎中

瑞典和中国一样也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由于长寿和生育率低,在这个拥有965.7万人口的国家里,超过65岁退休年龄的人占到总人口的17%,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占5%。瑞典早已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中国的老人觉得人老了,不敢穿,不敢玩,不敢花。瑞典人怎样看?笔者的见闻或许能给您一点参考。

老人是社会尊荣的群体

瑞典的养老制度比我国制定的早。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们就制定了《社会福利法》,其中规定子女和亲属不再负有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这就撇清了老人和子女能否相互依赖的法律关系,老年人从心理和人格上的完全独立,为社会对老年人有个正确认识提供了前提。

每个国家对老年人的态度不尽相同,据调查,瑞典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曾是这个国家的建设者、保卫者,是应受到尊重的社会福利享有者,他们享受国家的一切养老待遇是天经地义的,受到尊重和关爱,这一点毋庸置疑,尊老爱老已经是全社会共同的认识。

可以说,瑞典老人是作为社会尊荣的阶层存在着,而不是国内所普遍认为的,老年人是“弱势群体”,独居社会的一隅,需要通过呼吁和法律恳请社会理解、同情、关照他们。

由于瑞典从社会舆论到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对老年人的保护、养老都比较成熟,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和心理都处于很良好的状态。一般的人在65岁后,根据居住年限都有基本养老金;工作过的人,退休后根据工龄长短,还可领取附加养老金。另外还有住房补贴。总之,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在瑞典还是很不错的。

一位早年移民瑞典的人告诉我,瑞典老人因为不抚养儿女,更不会如中国人帮了子女还要带孙子,加上多年的积蓄,无忧的养老保险,大都经济优裕,手头阔绰。我所住的城市,开好车,拉着房车、汽艇来往的耄耋老者随处可见。可以说,在瑞典,健康的老人就是城市里最“牛”的人。

相比之下,瑞典的年轻人正在事业的坡道上爬行,要开创一番事业还需假以时日。瑞典年轻人羡慕老年人,欣赏老年人而不是轻视他们。据说,有一次瑞典前首相约兰·佩尔松在演讲中说,作为首脑,他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如何发展经济,增加就业,而是应对瑞典的老龄化。此言一出,先是遭到谋求发展的青年人的反对,接着是老年人不满意了,他们宣称,我们并不老,而且生活得很快乐!

老龄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瑞典人65岁退休。人们普遍认为,60岁左右的人正欣欣向荣,正走在人生的享受和利用的巅峰。在他们眼里,40岁以下的人都是青年,于是在超市和商店换季打折的时候,老年人会积极地加入到青年人采购的行列。

他们购买打折商品,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既是享受年轻的快乐,也是对自己年龄的忽略和挑战。他们说,年龄和岁月不是写在自己的脸上和身上,而是表现在自己的行动和态度上。60岁的人追求美丽和时尚,他们发出的青春气息,是这个国家到处都能看到的与青年人争辉的一景。

从斯德哥尔摩、哥德堡到南部城市马尔默,大街上见到的60岁左右的老人,个个衣着体得、考究,女人打扮入时,神态自若而高雅。我遇到的在政府机关工作的60岁左右的女士,朱红色的指甲如宝石般发亮,其他配饰也很精致,在打扮的热情和投入上一点儿不比年轻女士差。在瑞典,有条件的地方在道路辅路上都划出专用的自行车道,时不时你会见到穿着嫩绿色运动装的老年人骑着单人或双人自行车疾驰而过。清晨,遛狗的、竞走的,跑步的老人随处可见。在我所在的城市,周六周日的跳蚤市场上,卖货的、闲逛的,也以老年人居多。平时在马路旁的餐馆、咖啡厅里,更能见到悠闲自在的老年人。

总之,我所见到的老年人,除了推手推椅的外,能走路的都精神矍铄,穿戴整洁,满脸的自信和平静,在他们脸上找不到丝毫的自怨自艾。夫妇相依、相扶,恩爱有加,俩人或一人开车去附近城市甚至国外旅行的比比皆是。

北京人的口语中把年龄范围说得很宽泛,把50岁过些的,甚至40岁面相老一点儿的,不分区段地一律称为老太太。我的夫人刚到北京去超市购物,听收银员关照说:“老太太你走好”,很不习惯,更不高兴。她问我:我真的有那么老吗?一个60岁刚过的女士在瑞典还年轻貌美,到你们北京,怎么一下变成了老太太呢?我只好说,不是认为你年龄大,而是一种尊称。

心态变了,行动会跟着改变

在瑞典,我与60岁左右的老人有过接触。与他们谈到中国老人不敢穿,不敢玩,总喜欢把老了、不行了挂在嘴边。他们先是惊讶,后是不以为然,觉得不可思议。

瑞典女性本来就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或许60岁的老人对生活的选择标准远比中国老人高,机会远比中国人多,这里的老人直截了当地表示:老龄只是人生的一段,不是衰微的末稍。女性老人半开玩笑地对我说,她们的心像20岁的青春少女一样在律动,散发着无尽的年轻气息,难道你看不出来吗?因此,他们说,70岁人生才开始,你完全可以按照你年轻时的爱好行动,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啊!中国老人,就看你咋看了。选择全在自己,心态变了,行动会跟着改变。

出于对中国朋友的尊重,瑞典的朋友问我对中国的老人怎样看?我觉得中国老人完全有条件和有理由树立新的家庭和儿女观,从18岁开始,让子女独立地走上人生道路,不要把自己年轻时未竟的希望强加在儿女身上,甚至于企图让他们养老。

如果像现在这样,年迈的父母拼命地为儿女攒钱,舍不得吃,舍不得花,结果是培养了啃老一族,靠他们养老也成了一句空话。要教育子女有本事自己闯,有能耐自己挣,自己花,这才是最大的孝心。关键的是中国的老年人应当有独立意识,首先在经济上要独立。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个人享受和自处上,到晚年自己给自己做一回主。

在住地附近,我遇到过一个说是70多岁,但身体有点佝偻的老夫人颤微微走向一辆汽车,用她的拐杖从前车门下扒拉着一个塑料袋。我以为是拾荒者,备生同情,下意识想去帮她一把,而太太拦住了我,让我很是奇怪。正在踌躇纳闷之间,只见老人已经将塑料袋用拐杖挑进了打开的车门,接着她很费力地挪着钻进了驾驶室,慢慢地发动了那辆黑色沃尔沃,很顺溜地开走了。

太太说,瑞典的老人都很倔强,如果你去搀扶一把,她会理解为你在蔑视她的尊严而自讨没趣。没想到,一个走路都很困难的佝偻老夫人,她的自尊自强的脊梁却挺得那么直。

(责编:萧茵)endprint

猜你喜欢
瑞典子女养老
瑞典没有“剩宴”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古老的瑞典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深不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