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知识分子的国之青春梦

2014-08-14 02:00齐风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5期
关键词:新青年热忱救国

齐风

《青年杂志》创办之前,陈独秀已经亲身经历了清末革命党暗杀清朝权贵、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民国成立、“二次革命”、袁世凯滑向帝制自为……短短几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政治剧目让他越来越看不准未来的时局。那时,大家都觉得封建专制推翻了,民主共和了,中国有希望了。可是现实的发展总是与期待的理想格格不入。就像鲁迅在《小杂感》里调侃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的时候,主编陈独秀刚从日本亡命归来,处于人生的低谷。此时的他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只想静下心好好地思索一下,所以《青年杂志》也没有正式的“发刊词”,他只想“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与寄予希望的青年们聊聊梦想和人生。因此,他在《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一年后,当《青年杂志》被迫改刊名时,陈独秀特意加了一个“新”字,仿佛他在杂志上找到了实现强国梦的新路径。

1917年1月,新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一纸任命状,彻底改变了陈独秀和《新青年》的命运。在北京,围绕《新青年》,聚集了一大群当时中国最有思想最有活力的“同道中人”。他们中有“老”青年蔡元培、陈独秀、鲁迅、杨昌济、沈尹默、马君武、陶孟和、马寅初、苏曼殊,有“新”青年胡适、周作人、钱玄同、李大钊、刘半农、刘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顾孟余,更有后起者毛泽东、傅斯年、顾颉刚、俞平伯、汪敬熙、罗家伦……他们畅谈文学改良,提倡新文化,批判旧文人,同一切封建的观念、思想、制度决裂。他们扛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把它作为打破北洋武夫权力垄断的新武器。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从思想观念入手,改良国民性,实现救国富强梦。

历史总是那样出人意料,全国总印数一期最多也只有一万五六千份的《新青年》却带来了百倍的影响力。它启蒙、唤醒了青年学生的进步思想和爱国热忱,并为看到这本杂志的有志青年指明了人生奋斗的方向。

今天,我们客观地审视《新青年》和它所处的那个时代,定会觉得它有这样那样的瑕疵。但时间流过近百年,我们依然被那时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所吸引,依然被那一群文人救国图强的热忱所感动,依然被年轻生命的爱国激情所感染。因为他们的梦想与我们的梦想有一点是一致的: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新青年热忱救国
热忱之心他可期
柬埔寨主要反对党被解散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新青年》(珍情)读者意见调查表
钱玄同与刘半农炒作《新青年》
诚实的崔枢
年轻
森林小记者
常人等
听谎有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