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那些事儿

2014-08-14 02:02廖保平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7期
关键词:门客子孙范仲淹

廖保平

“萝卜招聘”“拼爹”是时下的新词,由于“逢进必考”,在公职人员招录中,“萝卜招聘”“拼爹”现象的出现,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在笔者看来,古代的荫补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招考“拼爹”。

荫补是一种选官制度。除了买官(赀选)之外,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分为:世卿世禄的世袭制;以推荐为主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以考试为标准的科举制。

荫补制是世卿世禄制的变种,产生于秦汉之际。《汉仪注》云:“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年,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这就是量身定制的“拼爹”:第一,你父亲的官级要在二千石以上(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以上);第二,你父亲在二千石以上任职满三年,符合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谋得一个随时备帝王顾问差遣的郎官做。有在皇帝身边工作的职业经历,此后大抵可以平步青云,有出任地方大员的机会,时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

魏晋时期,凭门第入仕,荫补受压制。隋唐科举兴起,为维护官僚既得利益集团,制定了详细的荫补法,规定官员依品级荫补子孙,宋代沿袭唐制,且呈泛滥之态,“萝卜招聘”的种类增加,奉贺表荫补、诞节荫补、郊祀荫补相继产生,“拼爹”的范围也大为扩展。据张希清考证,“宋代恩荫补官人数十分庞大。……据推算,平均每年由恩荫制度补官者在500人以上”。

两宋取士之多,空前绝后,320年间共开科130榜,取进士、明经、诸科约11万人,其中正奏名约6万人,特奏名约5万人。平均每年录取进士、明经、诸科等正、特奏名为360多人,其中正奏名每年也有188人以上,仍远远不及“招聘”的人数,足见“招聘”“拼爹”已严重侵害社会公平,引来各种指责。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担任翰林学士20年,一家兄弟子孙出任京官的就达20人之多,而且人数还会不断攀升。范仲淹不由得感叹“拼爹”现象泛滥至极。

清代学者赵翼对宋代“拼爹”也是叹为观止:“文臣自太师及开府仪同三司,可荫子若孙,及期亲大功以下亲,并异姓亲及门客;太师至保和殿大学士,荫至异姓亲,无门客;中大夫至中散大夫,荫至小功以下亲,无异姓亲。武臣以是为差……以斯观,一人入仕,则子孙亲族,俱可得官。”

由是,我们不难理解《水浒传》里的杨志,为什么在被逼上梁山之前,“把一身本事,边庭一枪一刀,搏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一个应过武举,曾做过殿司制使小官的他,原本想在官场上混个高官厚禄,只要做了大官,将来儿子就可以通过他进入官场。他没想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竟被逼得落草求生。

“拼爹”现象源远流长,生命力极强,并没有随封建王朝的结束而结束。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有“顶替”(顶名代替)的工作分配模式,即父亲或母亲退休后可招收其一名子女进入该单位工作,这种情况在农、林、水、地矿系统居多。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顶替”还在流行,名正言顺地子承父业,其实是一种变相荫补或“萝卜招聘”,范围由官员而及一般机关事业单位普通职工。现在没有“顶替”一说了,要求“逢进必考”,但特权思想及影响有时还难以改变,也就难免生出新的“拼爹”现象。

猜你喜欢
门客子孙范仲淹
范仲淹画粥苦读
但问何以遗子孙
忧国忧民的范仲淹
First Man
门客三字阻筑城
默当
范仲淹苦读轶事
范仲淹“持节”自掏腰包
子孙怎样,你的家族便怎样
当代“门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