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招考县长:经历很重要

2014-08-14 09:40刘永加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6期
关键词:县知事口试民国

刘永加

据报道,2014年部分省市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有所减少,公务员热似乎在降温。然而在民国初期,袁世凯执政时曾举行过几届全国的“公务员考试”,着实火爆了一把。他们的“国考”主要是选拔县知事,也就是县长。

1914年针对当时县知事任用良莠混杂,基层吏治日益败坏的实际,民国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考选县知事,以澄清基层吏治,加强中央集权,这项活动被称为“县知事试验”。

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个“县知事试验”,专门制定了《知事试验暂行条例》《知事任用暂行条例》等法规条例,组织了专门的考试委员会,在全国大举宣传,似有广纳贤才之势。他们出台了考试办法,规定了报名条件,其中年龄规定必须年满30周岁以上,对学历也有详尽要求。

整个知事试验分四次考试:一、甄录试,主考论文;二、第一试,考现行法令解释、国家条约之大要;三、第二试,考地方行政之策问、设案之判断、草拟文牍;四,口试,就地方民情风俗习惯及其经验设为问答。考试实行层层淘汰制,各科以60分为及格,平均满80分以上者为甲等,70分以上者为乙等,60分以上者为丙等,取甲乙等者依条例办理任用,取列丙等者送入官吏讲习所,毕业后根据成绩再行分配。

民国政府公开召考“县长”一事公开后,在当时可谓轰动至极,都想一试身手,谋个“七品芝麻官”光宗耀祖,最多的一届报名者竟达到了一万多人,和我们这些年的公务员考试比,也毫不逊色,这其中难免发生不少趣闻轶事。

严禁夹带,仍有作弊者

众所周知,“国考”事关每个考生的前途命运,考场纪律是相当严的。试题发下后,便有一警官举个警示牌进来,上面写着“严搜夹袋”四字,字大如斗。过一会儿,又有一监场委员进来说:“各位不要再有侥幸心理,昨天搜出了不少夹袋,被扣考至17人之多,诸君皆为有用之人材,千万不可再有此等情事,自误功名。如有夹袋,一经搜出,定行扣考,千万留神。”

考生们开始伏案构思作答。忽然监场委员大呼:“此人有夹袋,速扣其卷,逐出之!”众考生皆抬头,愕然一看,是一个老先生,刚偷窥了一下小抄,就被监场一眼盯上。这位老先生还在微笑,像是不明白监场的意思,直到过来一个警官将他的卷子夹袋扣留,把他推搡出考场,老先生这才含泪而去。

另外一场考试,有一人拿到卷子后,从腰间取出一束纸抄,细字斜行,写得密密麻麻。刚一拿出还没来得及偷看,就被监场发现,于是来搜取。那人开始还强辩,说并非夹带,手按着纸,不让监场拿去。看到实在不行了,只得和颜悦色,连连作揖,向监场哀求饶恕一次。正当他作揖之时,进来了一警察说:“先生今且去,下次再来吧。”此公才失魂落魄而去。还有一人在厕所偷阅文稿,也被巡警搜获扣考。此后众考生都有所警畏,再也不敢犯了。

封闭式考试,其间管面包

每次考试,早晨五点多钟,考生就陆续而来,都是乘人力车,年岁老少不一,衣服华朴各异,南腔北调并为一场,气象迥别。六点多钟开始入场,八点多钟封门,题纸发下后,大家执笔作答。诸位考生在构思时,神态腔调迥异,哼哼嗡嗡,犹蚊子苍蝇,还有吃吃作笑者,粗声细气,环绕考场。

突然,各种“好声音”都停止了,原来到了11点供应面包来了。这些面包有一半夹糖,有一半夹肉,制法干净,夹糖的吃起来甜美,夹肉的则肉仅一片,薄如纸片,比饭馆冷荤碟中物还要玲珑漂亮。面包吃完,则热茶伺候。有大小解者,随以巡警同去。

上述完毕,“好声音”又开始,答卷结束后,考生鱼贯而出,有警官收卷。一考生出场后,便大嚷:“真真苦恼死了,坐处也不宽;面包也不够吃;要吃茶,没有泡好;要小解,偏偏有个巡警跟班。”大家听了,哄笑而去。

口试最后一关,问题五花八门

口试,应该是现在的面试,按照知事试验章程,需要询问地方人情风俗习惯。考试委员询问时,也颇多趣语。有一位考生履历纸上写着供职礼部,考试委员却问:“你曾供职学部么?”看来是故意的,防其有假冒。该考生答道:“非学部,乃礼部也。”另有一人,是宜兴人,委员特问:“宜兴出好陶器,近来陶器销路如何?”该考生乃历举陶器情形以对。又有一位是常熟人,委员就问:“翁常熟(翁同龢)后人如何?”此君乃历举其家世及其后裔之状况以对。看似无聊,实则是一次真刀实枪的考验。

另外,口试还特别注重考生有没有做官经历。一考生入场后,有三个委员,高高在上,先由首席委员发问:“你做过议员?”那人说:“是。”诸委员均摇摇头,又问:“你从前没有做过官么?”那人答:“没有。”诸委员又摇摇头,又问:“你是何时由东洋毕业,及何时回国的?”那人答:“我是宣统三年毕业,当年七月回国的。”又问:“你在东洋共有几年?”那人答:“六年。”又问:“你毕业回来,都做些甚么事?”那人答:“曾在南京做过参议员。”诸委员一听还是参议员,不是他们想要的人,都摇着头说:“问完了,请去吧。”那人失望而去。看似繁琐,实则考问心切,选贤至真。

录取重工作经历,诱发抗议

第一届知事试验总榜揭晓后,参考的毕业生多,落第也多,而有地方工作经历者大都被录取了。这为什么呢?其实这是民国政府当时的考选宗旨,政府认为地方行政事务繁杂,没有吏治经验恐难胜任,于是在录取时似乎偏向了有经验的人,口试分都给得很高。本来前期的甄录试、第一和第二试因为考试内容主要以法律试题为主,这使得毕业生们占了上风,然而口试却来了个大翻盘。原来考委会在计算分数时,把前三试的平均分数再与口试的分数合并折半计算,使前者的优势分给弱化了,后者口试分加强了,就出现了这个局面。

毕业生们看出了门道,于是参考的600多名毕业生愤慨上书考委会委员长,对民国政府如此录取方式提出抗议。他们呼吁:政府须知学生远道来京,其中大多是贫寒之士,典衣卖地才筹得路费来京应试,谁料尽受其骗。为此,请求政府大发慈悲,将工作经历一项资格删去,则寒士幸甚!全国学生幸甚!然而这次抗议也没有多大的作用,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民国初期的“县知事试验”从1914年到1915年,共举行了4届,当时全国共有1643个县,参加考试及格者2805人,而保荐免试者却达到了3492人,录取总数为6297人,每县平均录取近4人。这次“县知事试验”,主要针对“县长”这一职位进行专门公开考试选拔,是现代文官考试的首次尝试,在中国选官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后来的政府乃至今天的公务员考试都提供了制度方面的借鉴。endprint

猜你喜欢
县知事口试民国
我省将于7月25日前公布高考成绩及录取分数线
母鸡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向我学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
什么是口试
笔试与口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