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社会认知的讨论

2014-08-15 00:52丁春雷
科技传播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研究

丁春雷

山西大同广播电视台,山西大同 037006

1 社会认知的概念以及获取的途径

关于“社会认知”的概念解析。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物,对这些都会有一定的分析和见解以及思考,进而有一定知觉形成。在此基础上,就会形成一定的记忆和思维,最终形成一些列的心理反应。这样,认知就会形成。目前,关于社会认知的解读很多,可以说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都进行了研究,因此各种各样的理论也形成了。笔者就对这些理论进行介绍,比如:结构主义的研究学者认为社会认知的构建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也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也就是构建者会从自己的记忆的碎片以及一些数据片段来对知觉片段进行构建。而模式识别理论则认为,人们的大脑中本身存在一些知识结构,而这些知识结构会和客观的事实、人物进行联系和匹配,因此这些刺激的信息和人们大脑中的知识结构进行重叠,进而形成认识结构。而在现代的研究范畴中,社会认知是一个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会在现实的生活中遇到各种的人和事物,之后对这些外界的刺激进行一系列的反应,这个过程包括:感知、判断、评价以及推断和理解。

公众社会认知的主要途径。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很多,来源也是四面八方。但是,这些来源无外乎两种,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前者的主要来源是通过其他人的语言、谈吐、神态以及行为和习惯。后者则是各种各样的社会传播活动,比如:社会传播。当今,间接经验已经成为公众获取社会认知的主要的方法。

2 当下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的特征

电视民生新闻最近这些年收到大家的追捧和关注,尤其是在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中引起的反响更大。《南京零距离》就是这方面很好的例子,该节目自2002年1月开播以来得到广大观众以及业界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是好评如潮,收视率可以说创下了新高。自此之后,许多的电视节目以《南京零距离》为榜样,纷纷学习和取经,并且在自己的节目中加以运用。因此,关于电视民生的节目越来越多,如雨后春笋一样涌出。可见,《南京零距离》不再是一个孤例,而是一个电视代表。由此节目衍生出来一个新的名词——民生新闻。这一专业词语很快获得大家的关注,业界和学界纷纷关注。因此,关于其的研究很多,有的学术刊物专门腾出专栏来对这一新闻术语和新闻现象进行介绍,比如《现代传播》。尽管民生新闻已经风靡全国,但是关于其成熟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笔者在“民生新闻”前面加上“电视”是为了确定研究的范围,也就是说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电视传播范围之内,也是一种基本的电视新闻形式。

关于电视新闻的研究数不胜数,不胜枚举。但是,通过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这些研究的出发点大都是以下几个方面,比如:新闻价值、新闻理念、题材的意义、传播的策略、节目的特点、生存的语境以及社会关怀视角等方面。这些出发点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从电视传播者的角度出发,主要是对电视新闻现象进行提炼和总结,有的甚至是唱赞歌。而从受众角度进行的分析则少之又少,比如从受众的角度来分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以及传播的效果。要对大众传媒的新闻效果以及社会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既要从商业特征来衡量,比如:收视率,又需要从受众对媒介内容的评价出发。此外,还包括受众对民生电视新闻中的人物以及事件持有的观点和态度。目前,传媒的商业特征越来越明显,许多电视节目都是从收视率出发,因此有时会对传播的社会效果进行忽视。有的电视民生新闻尽管在收视率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带来了巨大的广告收益和超高的收视率,但是视点下沉往往也会伴随着出现,而这一点恰恰许多的电视媒体所忽视的。下面,笔者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对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讨论。

3 电视民生新闻与受众社会认知之间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社会认知,其是人们对某一社会现象和人物持有态度的基础,也是一定社会行为的根基。我们既可以通过客观现实的直接经验来获得社会认知,也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经验。而当下人们获得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媒介。一般来说,大众传播效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情感、认知以及意愿,这是著名学者沃纳·赛弗森提出的观点。显然,传播效果的初始环节就是受众的认知,而受众的社会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和传媒的影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

受众的社会认知结构和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直接影响后者。电视传播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该过程中既有客观的现实,又有电视现实,之后还包括受众的心理现实。也就是说受众会对新闻信息进行重新的认识、接受、编码以及分析和评价,而这些活动的基础和其的社会认知结构有着直接的关系。该过程可以说是受众对电视民生新闻进行重新的组建以及转化的过程。我们毫不否认,电视民生新闻的客观性很强,其是对现实生活以及民众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反应,因此具有“原生态”性。但是,无论是在节目的播出之前,还是在节目的播出之后,都有人们的社会认知结构渗透其中,比如:编辑、采访、选题以及分析和评论。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绝不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是有选择的折射。选材是会有自己的选择,而受众在接受的过程中会使用自己的一套密码来科学解读。

4 结论

电视民生新闻是眼下的一个焦点话题,为了研究其与受众社会认知的关系,笔者从社会认知的概念以及获取的途径、当下电视民生新闻研究的特征出发,最终对这一关系进行了探讨,希望电视民生节目越办越好。

[1]李彦平,白剑.和谐社会视域下大众传媒对社会偏见形成的影响——以大众传媒和受众为视角[J].文教资料,2011(8).

[2]刘思新,邓广宇,马玉.浅析大众传媒和社会认知的互动[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3]荣荣,权利里.社会问题报道与受众心理引导研究[J].南开大学学报,2012(34).

[4]吴建豪,陈宇.社会认知理论视野下的弱势群体报道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12(24).

[5]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0(24).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