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应用推广

2014-08-15 00:50王寿禹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5期
关键词:预混料猪群添加剂

王寿禹

(灌云县畜禽改良站,江苏连云港 222200)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下,生猪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散养户逐渐萎缩,规模猪场和养猪专业户都有所发展;随着生猪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养殖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必需看到,养猪业存在老病复发、新病不断出现、粪水污染严重和其他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所以,加强生猪生产质量管理,推行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推广饲养环节关键技术控制,成为保障生猪养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灌云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因此,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健康养猪技术尤为重要,也是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养猪产业达到“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1 引调优质种猪,优化猪群结构

经过调查和对比,综合考虑笔者所在县的适应性,确定示范场生产猪群为生产母猪用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终端公猪为杜洛克的杜长大三元杂交配套生产体系。然后,对示范场生产猪群进行一次认真细致的普查,及时淘汰一批老弱病残、生产性能低下以及与确定体系不配套的劣质公母猪,并从有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调一批经过生产性能测定和疫病抗体检测合格的优质长大二元母猪和台系杜洛克种公猪,使示范场的生产猪群血统达到更新,猪龄更加年轻,猪群结构得到优化。在抓示范场猪群结构优化的同时,通过培训和引导,带动全县规模养殖场户生产猪群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养殖场采用杜长大外三元杂交体系,养殖户选用长大二内三元杂交体系,从而使全县的生产猪群结构得到优化提升。同时,通过淘汰更新及选育杂交,获得优质三元杂交商品瘦肉型猪,以品质优势达到高效生产的目的,进而占据销售市场制高点。

2 改善养殖环境,严抓生物安全

2.1 改善养殖环境

在发展规模养殖,提升养殖档次,获取较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要重视养殖场对环境或环境对养殖的影响,要做好养殖环境的调控和改善工作,养殖场环境控制主要包括2方面内容:一是控制养殖场环境免受外界的影响和污染;二是防止养殖场对自身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和污染。

2.1.1 选址

要求养殖场选址远离化工厂、屠宰场、医院、学校以及居民区等场所及人群密集区,远离国道、省道等交通要道等,以防止其所排出的废水、废气及其他污染物对养殖场的影响,防止在运输过程中的流动污染物对养殖场产生影响等,同时,尽量减少养殖场臭气、污水等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2.1.2 减少养殖污染

养殖场对环境污染和对自身的影响主要包括:养殖场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粉尘、病原微生物、噪声、未被动物消化吸收的有机物、矿物质等。究其产生的原因:养殖粪污处理不当,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的污染。养殖粪污包括畜禽粪便、废弃的垫草垫料、生产及生活污水等。

2.2 严抓生物安全

近年来,新的猪病不断出现,而且通过药物来控制疾病也越来越困难,费用越来越高,疾病造成的损失远比防制措施花去的成本多得多,因此,通过生物安全的预防措施和改善饲养环境尤为重要,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对养猪场的成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2.2.1 自繁自养

减少从外部引入猪只,确需引进时,从抗体检测阴性的种猪场引调,引调种猪的来源地要相对固定,不要从多场引进,以尽量减少外源性致病因素的侵入,引进的种猪先放入隔离场饲养一段时间后经检测没有问题后再并入大群;

2.2.2 选址

要远离相邻的猪场、屠宰场3~5 km以上,以减少疾病在场间传播的风险。

2.2.3 外来车辆不得靠近猪场

要在场外建立清洗消毒点,对靠近猪场的装猪车和运料车等进行清洗→消毒,饲料由场内车辆转入。

2.2.4 禁止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内参观访问

猪场严格办公、生活、生产等分区,休假回场员工在生活区隔离48 h;进入生产区应淋浴,换上猪场统一的生产区工作服;禁示个人用品进入生产区,进入生产区的物品应经过薰蒸等消毒。

2.2.5 加强环境控制力度

饲养在舍内的猪群是无权利选择空气质量的,因此,在各生产阶段,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就需工人调控。圈舍温度能显著影响猪的生产性能,良好的通风,有助于减少猪舍有害气体(氨气)、粉尘、臭味等,保证猪群健康,使猪的生长和繁殖性能达到最佳,同时,这种环境也有助于饲养员的健康。

2.2.6 日常防疫措施

定期进行消毒、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和定时不定时地进行猪群健康监测。

3 合理购存原料,因猪调控营养

现代高效健康养猪,要有好的种猪生产体系,好的环境和安全措施,好的饲养管理体制,同时,还有一个关键因素不能忽视,即离不开合理、全面、均衡的饲料营养搭配,否则,难以实现健康养殖并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目前,猪用饲料原料多种多样,产地各异,有效营养成分亦参差不齐。预混料品种繁杂,良莠不齐,无论是原料还是预混料,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与安全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养猪场的正常生产经营,影响猪群健康,从而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原料控制显得非常重要。

3.1 严控饲料原料

玉米:是养猪生产中用量最大的一宗原料,是主要的能量饲料,占配方成分的60%~70%。在贮运过程中,应减少或避免磨压、老鼠啃、虫咬等现象,维护其表皮的完整。未经晒干而贮藏的玉米粒,容易发霉变质,影响饲喂效果;严重时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可造成母猪假发情现象,引起繁殖障碍,并严重影响育肥猪生长。应将玉米的水分应控制在14%以下贮藏,且注意防虫,存放于干燥、通风、阴凉的环境中才能避免发霉。

麸皮:比较松散,还具有轻泻性质,易变质,变质后不能饲喂猪群,因为变质的饲料严重影响猪的消化机能,严重时造成拉稀等,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配合饲料中不能加太多的麸皮,因其吸水性强,饲料中太多的麸皮可造成猪只便秘。应根据猪只大小适量添加麸皮。

豆粕:其含量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长需求而定,每批使用的豆粕都要进行检验,一是检查有无掺假现象,有时豆粕里可能掺有其他杂粕;二是检验蛋白质的含量,以确保豆粕的可利用性和有效性。豆粕颜色以浅黄色为主,太深则过熟,太浅则过生,过熟或过生的豆粕都会降低其利用率,影响猪的正常生长需要。

3.2 精选预混料

预混料是添加到配合饲料中的各种微量成分,主要作用是为了平衡配合饲料的全价性,提高其饲喂效果,促进动物生长和预防疾病,减少饲料贮存期间营养物质的损失及改进猪产品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其类型包括氨基酸添加剂、微量元素添加剂、维生素添加剂、酶制剂、防霉剂、调味剂等。现在绝大多数猪场均采用2%~4%的复合预混料来配制全价饲料。注意事项:一是添加剂预混料都有一定的保质期,贮存好的可在保质期内使用它,超过保质期的效果会明显下降;天气潮湿或贮存不好时,要根据情况及早用完。二是好的饲料添加剂预混料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技术不过关的厂家或生产商,其添加剂的稳定性也不可信。经试验对比后,选择使用效果明显,品质稳定的添加剂预混料,在生长正常的情况下,最好不要经常更换,以免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三是一般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的用量比较小,多以5%的为主,在配制全价饲料时,与饲料原料混合要均匀,避免成团或集中在一起的现象。混合不均匀时,整个猪群的生长发育不平衡,甚至造成猪的正常生长繁育受阻。

3.3 配置全价饲料

全价饲料是指由饲料原料+预混料(饲料添加剂、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等混合加工后制成的可直接饲喂猪只的饲料,规模较大的猪场一般采用场内加工的方式来配制。全价饲料有粉状料和颗粒料2种形式。注意事项:(1)设计配方。(2)注意粉碎粒度。(3)正确预混合时间。(4)不宜久存。

4 精细饲养管理,集成高效养殖

制定完善的养殖方案,深入分析和掌控影响健康养殖的外部因素,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示范场根据各类猪饲养管理要点,在抓好常规养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养殖。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4.1 制定完善的生产计划

汇总记录和分析每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关数据,据此,调优猪群结构,调整投入品的投入,调优外部养殖环境,规范饲养管理手段。

4.2 配制智能化可监视设备

利用传感器和摄像头将每栋猪舍的环境状况(温度、湿度、氨气等)及时传导给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据此采取防寒帘、冷风机、水帘、通风等手段及时调优和消除外界不利环境因素。

4.3 对投入品实施动态管理,严防病从口入

饮用水检测达标使用,饲料原料及添加剂等通过严格检测再进入,饲料抽检中重金属含量、霉菌毒素含量及抗生素检出率均应低于国家标准,并做好保管工作,严防过程性霉变或污染。

4.4 技术应用

综合应用三元杂交组合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等,提倡仔猪早期断奶。

4.5 改善养殖环境

检测和调控环境因子对养殖或对生态的影响,构建生物安全屏障,达到环境友好、人畜安全、养殖增效。

猜你喜欢
预混料猪群添加剂
健康猪群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Seeking UNESCO's recognition for the baguette
预防和控制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预混料的科学生产
附表2:湖南省添加剂预混料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 2018.5.1-2018.6.30)
湖南省添加剂预混料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
湖南省添加剂预混料生产许可证企业名单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