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让西北沿黄灌区重度盐碱地作物增产三成

2014-08-15 00:51本刊辑
中国农业信息 2014年20期
关键词:盐碱地西北时段

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研发的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关键技术近日研发成功。该技术在西北沿黄灌区累计推广76.9万hm2,使中度盐碱地作物增产9.8%~14.6%,重度盐碱地作物增产26.3%~35.3%。

西北沿黄灌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粮油主产区和生态脆弱带,传统大水漫灌方式造成农田在灌溉时段“盐随水走”和在非灌溉时段 “水走盐留”现象循环发生,导致盐分 “表聚化”、出苗保苗困难、产量低下等问题大量发生。

据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团队首席科学家逄焕成介绍,此次研制出集控盐、抑盐、培肥、促生、节水等效果于一体的 “上膜下秸”控抑盐增产等系列技术,有效突破了限制西北沿黄灌区盐碱地改良利用的瓶颈。该技术使耕层含盐量降低10.2%~53.2%,土壤含水量提高2~4个百分点,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提高0.2~0.3g,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

据介绍,该团队还研创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的配套产品,构建了适用于不同类型盐碱地快速改良利用的技术体系,制订了10项适用于不同类型盐碱地的抗盐增产技术地方标准并颁布应用,为我国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了多种方案。

(本刊辑)

猜你喜欢
盐碱地西北时段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一座西北小城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四个养生黄金时段,你抓住了吗
西北不惑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黔西北行吟
西北望
盐碱地变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