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基于“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

2014-08-15 00:44王秋艳范明英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

王秋艳 范明英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920)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现状

1.大学生能否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政治信仰,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指当代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自己政治生活判断是非的准绳,自觉拥护国家政治发展的方向以及作为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与其他信仰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作为非宗教的信仰,它关乎中国政治理念、政治价值、政治道路和政治制度的表达,在政治领域中处于较为抽象层面的特定理念。①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我国政治形而上学的基础,属于政治学范畴。②它既是对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也是对人类政治生活的价值关怀,同时,它反映了国家政治的实践理性和政治安慰。③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特定政治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的心理基础和政治价值实践的目标理想。④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有其特定的实践性——政治理想、目标并为之服务的一整套理念设定、制度安排和价值取向。对于个人而言,政治信仰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中居于核心地位,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政治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⑤为了全面了解并准确掌握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主并结合访谈、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调研。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先后向国内24所高校共计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42份,回收率94.2%。经筛选分析,有效问卷871份,有效率达到87.1%。

2.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构成。从问卷调查得知,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主要有3个方面的构成。第一,课堂教育。68%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知识体系主要来自课堂教学,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一直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课程。这些书本知识构成了当代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第二,22.3%同学是通过国家颁布的政策、方针等文件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主要获知渠道是电视、网络、报纸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第三,9.7%的同学还通过其他方式建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例如,通过同龄人群体之间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问题的讨论。

3.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认知情况。从调查的情况看,63.1%的大学生认为需要政治信仰;超过1/3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并未牢固树立;22.1%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最重要,相信星座和命运”。在对这些问题进一步统计、整理后发现:第一,从理论上来看:约15%大学生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有道理,但有些说法显得有点过时”。例如,“有一些关于‘阶级斗争’、‘资本批判’的说法是否还适应当下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二,从现实来看:18.2%大学生认为“部分原理对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国问题的解释力不够”,例如,“党员干部的腐败高发群发问题与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相悖”。第三,从教育方式来看:13.7%的大学生认为“教育形式呆板,尤其是采用大班教学方式,缺乏互动”;7.6%的大学生则认为课堂教学“政治宣传较多,而理论演绎较少”。第四,从社会环境来看:18.1%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环境功利性太强,青年人太浮躁,不大愿意沉下心来读一些马列著作,从而疏于培养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等等。

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1.“入脑”而不“入心”。从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的情况看,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探求,导致“入脑”而不“入心”。第一,当前大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等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大学课程,目的是“获得学分”而非通过获取知识培育政治信仰。第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相对“高深”,加之课堂讲解方式枯燥,有时“一知半解”,逐渐丧失主动学习的兴趣。第三,传统“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手段,剥夺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的主动思考,以致“为应付考试只得痛苦背诵”。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现状与初衷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为信仰首先源自于内心的接受并主动的寻求,它需要“入脑、入心”。如果信仰是建立在被动的知识灌输和背诵基础之上,那么,这种信仰的基础是不牢靠的,甚至还会激发受众的逆反心理。因此,需要化解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被动处境。

2.强知识而弱行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通过系统学习并掌握的“政治知识”,主要目的是参加并通过各种考试。这种建立在对考试分数基础上的信仰而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导致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落实到日常生活的行动当中,存在一种典型的“知识强化而行动弱化”的现象。很明显,如果信仰不能内化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信念、行为准则,那么,根本谈不上信仰。因此,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存在知识与行动割裂的现象。

3.盲目质疑而非理性接受。如上所述,部分受访者质疑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现实性。尤其是当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现实问题时,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便逐渐丧失其现实社会基础。究其根由,当前,我国社会处在加速转型期,也是矛盾的高发期。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现象成为社会热点关注的话题,这使得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发生动摇,甚至持怀疑、否定的态度;近半受访对象认为,“党内不正之风,特别是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判断,从而疏离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近1/3的调查对象认为:政治理论课“内容陈旧,形式呆板,脱离生活,对现实没有说服力”。可见,部分大学生通过个别案例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而质疑甚至全盘否定了马克思主义,这样难免会陷入以偏概全、盲目质疑的境地。

4.需求多样而供给相对单一。调查也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供给渠道并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第一,作为90后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个性突出,需求多样,善于利用新媒体,接受新事物。受访对象普遍认为,当代社会缺乏精神信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存在需求,“只是找不到适合自己年龄和阅读水平的相关读物”,传统的“大部头”又不能很好的理解其内涵。第二,能提供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渠道相对单一,知识主要来源课堂教学和考试,其他传播手段较少,尤其是新媒体的利用率很低,例如,微博、飞信、QQ、微信等等。可见,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状况。

三、当前影响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因素

1.时代情境:功利化思想腐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当前,时代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变,世界各国均致力于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我国的经济发展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经济发展最终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社会时,整个社会就会日趋功利化、资本化和世俗化,也进一步腐蚀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以“唯钱论”、“唯成功论”为代表的功利思想、并伴之以消费主义、奢靡之风的流行,以追求享乐、欲望满足为目的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不断渗透到普通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这种影响对身体已发育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尤甚,使部分大学生在这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下不断功利化、肤浅化,其信仰中也掺杂了部分功利化、工具化和西方消费主义的思潮。⑥其结果是人为物所役、心为身所役,逐渐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追求动力⑦,在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下,“一切坚固的、神圣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金钱至上和及时行乐成为精神依归,某种程度上,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拜物教”有了逐步取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趋势。

2.社会环境:转型乱象干扰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当前,中国社会处在全面加速转型期。既定的社会规则逐渐失去效力,而新的规则规范有待健全,部分社会规范事实处在真空状态,例如,人们对传统道德观念的认知、对成功的定义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争议,整个社会都面临转型乱象的困扰。尤其是当前处在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交织,大学生虽身处象牙塔,却也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和社会情绪的感染。例如,“佛山小悦悦事件”和“老人倒地扶不扶”以及一些党员干部一边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挂在嘴上,一边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说一套,做一套”,此类事件一经媒体曝光,往往引起舆论哗然,形成负面社会情绪,不断通过各种信息向正在形成价值判断和政治信仰的大学生传播,造成部分受访大学生坦言“社会乱了”、“难以相信”等问题。此外,社会转型出现的一些新事物、新现象,也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处在失语的尴尬境地,进一步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确立。

3.文化环境:不良思潮毒害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从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的调查看,第一,各种主义、思潮都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形态和后现代主义两股思潮,借助网络、广播等媒体⑧,不断侵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构成严重威胁。调查显示,各类思潮的涌入和涌现,尤其是西方危害性思潮的传播,使得一小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产生了动摇、怀疑,甚至产生“不关心”的政治冷淡主义和“无所谓”的信仰虚无主义。可以说,政治信仰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尚未具有成熟政治立场和政治鉴别力的大学生影响较大。第二,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内市场化的推进,逐渐淡化了人们的主流政治信仰,逐渐放弃了对我国未来走向的价值考量和长远利益追求,从而导致了多元文化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消解。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群体主流政治信仰,除了“边缘化”趋势加剧之外,还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关注、不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反倒更关心西式民主、自由。二是将入团、入党的动机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脱节,与就业、考公务员、升学、奖学金等实用主义挂钩。三是部分大学生认为课堂上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已经脱离社会现实,不如西方倡导的各种理念对社会问题具有解释力。

4.浮躁心境:物质化迷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当前,消费主义盛行和社会的不断功利化趋势,让部分大学生心理浮躁起来,尤其是当今社会各种媒体传播手段发达,将西方一些盛行的实用、享乐、腐朽的观念带入到大学校园,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也不再平静。

四、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既不同于一般宗教信仰,也不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所呈现的目标在于“彼岸世界”,现实与彼岸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其信仰的终极目标缺乏现实可行的路径。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信仰尽管有很强的现实性,但其无法自我超越资本逻辑,进而其政治图景指向晦暗不明,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对以往社会政治信仰合理性的吸收和超越,并不断自觉论证其实现的可能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作为我国的主流政治信仰,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选择的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应有之义。在这两个前提下,我们需要通过“四境”建设来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

1.打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时代情境。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时代情境需要多方面建设。第一,从主观上来看,青年大学生是最富时代感的人群,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塑造必须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知基础之上的。这就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让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身发展需求。第二,从客观来看,不同的时代势必产生不同的理论,不同时代对理论的要求也不一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不例外,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的精神相结合,让“理论照进现实”是时代的要求。第三,从技术层面来看,要不断利用多媒体、“智”媒体互动技术增强课堂的学习效率,打破传统僵化的课堂教育模式,增强其时代感、现实性和生动性。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加强对当今国际形势的研究,加强对时代热点问题的分析,针对国际国内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并在接受时代挑战中不断完善自身。

2.营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社会环境。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加速期,也是问题多发期,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这就要求,第一,正视社会现象和问题。回避社会现象和问题,不符合马克思的做法,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也无法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这就需要针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剖析它、改造它。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解释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威力,才能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营造好的社会氛围。第二,降低社会转型风险。转型社会无法规避“失范”风险,但是,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能够将风险的危害性降到最低。为此,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来预测和降低转型社会的风险。第三,净化社会环境。当前,网络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趋势齐头并进,社会环境芜杂,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充满了各种诱惑。这就需要不断通过技术环节过滤和减少不良信息、危险信息和虚假信息,净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从而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提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文化意境。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塑造离不开强大的理论文化支持。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起源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一,它所具有的超时代性和超地域性,并不是指它的理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可以照搬,而是指其最基本的精髓——思考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超越性,这就需要将其基本原理与不同国家的现实情况相结合。第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确立是我国长期革命和建设的产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它在这个过程中涵化了中国现实,但是,它还需要进一步融会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扎根中华大地,接续几千年的中华文脉,融入民族精神,最终使其拥有中国气质和中国气派。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无论其成长、生活,还是学习,都与中国的文化意境密不可分,这就需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文化意境,使其更加具有文化魅力和文化底蕴,从而更适合我国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接受。

4.塑造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理性心境。通过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和思维方式以及在大学不同学习阶段的思想需求和变化规律,找到政治信仰教育的切入点,在思想心境和理性层面进行政治信仰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开展政治信仰教育。因此,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灌输式的被动说教上,需要调动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思考来提高其识别政治信仰真伪的能力,理解政治信仰的真谛。通过比较、批判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使之能够运用理性审视和解释当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事实证明,只有理性批判过的政治信仰和实践检验过的政治信仰,才是被广大青年大学生接受的政治信仰,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在大学生中得以加强的最好方式。同时,帮助大学生正确而勇敢的运用理性,恰如其分地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尚存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现象,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理性分析方法,分清当前社会的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从而赢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真心信服。

注释:

①刘建军:《试论三种非宗教的信仰形式》,《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 年第3 期。

②施惠玲、荆学民:《探论政治哲学中的政治信仰》,《人文杂志》,2010 年第4 期。

③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求是学刊》,2004 年第1 期。

④谷生然著:《社会信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 页。

⑤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年第6 期。

⑥孟迎辉:《政治信仰与苏联剧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 年第4 期。

⑦谢珍萍:《信仰的理由——以消费主义为分析视角》,《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年第3 期。

⑧荀振芳:《论当代人的信仰危机与意义重建》,《河南社会科学》,2003 年第3 期。

⑨史宁:《文化视野下道德教育的信仰重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2 期。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