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阶段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

2014-08-15 00:51胡政明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12期
关键词:浙江大学国际化学科

◆胡政明

(浙江大学外事处)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加速了世界各国间的频繁交流、密切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迎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浙江大学成立于1897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人自己创办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基础坚实、实力雄厚,特色鲜明,居于国内一流水平,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综合型大学。本文试图以浙江大学为对象,通过对近几年来的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发展轨迹,谈一点对高校国际化的认识和体会,并力图探寻一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希望这些模式能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有所帮助的。

一、开展国际合作交流,高校国际化是时代发展必然趋势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中。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科技国际化、生活方式全球化的趋势,使世界各国的相互关联和依赖性日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高等教育与科研的国际合作、跨文化交流等越来越成为全球性的议题,使各国的教育不能离开世界而谋求单独发展。为了适应世界这种既发展又竞争的格局,必须要求高等教育面向世界,走国际化的道路。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方面发展趋势没有变,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地提升。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培养能了解世界、具有国际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国际间的科技、文化、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不仅要继承本国传统教育的精华,也要求学习别国教育的先进经验。

二、浙江大学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模式和成效

学校要实现国际化,必须要有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创造一流大学的意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博采世界各高校教育之长;还必须要有最好的教学、科研、学科、管理、服务,最好的学生,最好的教授。同时,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国内,面向海外,始终与国际国内大环境紧密相联。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从大国向强国发展的关键阶段,而浙江大学地处正在加快向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浙江省,是一所具有100多年办学历史的高等学府。为此,开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研究,培养现代化所需的专业人才,不断地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浙江大学必须要把自己放到国际舞台上,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造就一大批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能及优秀的成果。

(一)推进一流学科国际化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积极谋划与发展其综合国力,世界一流大学正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已经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而世界一流大学必然需要拥有一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形势下,近年来,浙江大学推动实施了“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目的是推进在学科层面与诸多世界一流学科开展实质性合作与交流。为提升学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层次,探索实践优势学科、特色学科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新路子,发挥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一批对接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群,学校抓住了国家启动实施“985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认真做好相关经费统筹预算工作,积极推出建设“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并出台政策、制订措施、构建机制,进一步整合学校国际合作资源,激发学部、院(系)的国际合作积极性,全面推进以实质性的国际合作项目为导向的优长学科交叉融合,为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为保证“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执行质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组织实施有关“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调查研究,制定了项目的申请和考核机制,推动各学院(系)加快“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的实施,以院、系为最小申请单位,以世界一流大学及其优势学科为合作对象,鼓励各学科围绕学科建设发展目标,将综合实力和学科实力作为全面衡量指标,有重点、有层次地选择和开发合作伙伴;优先考虑已具有合作基础和实际合作内容的项目;鼓励开展有实际内容和深度影响的国际合作,避免将合作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或其它简单的形式层面。着重在几个方面进行考核:(1)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鼓励各学科与伙伴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建设联合研究中心等;(2)与伙伴院校开展高水平学生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3)与伙伴院校合作举办高层次、具有较大或重大影响的国际会议。

2012年度,“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共对接40个海外高水平院校,其中27个为《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TOP100的高校,占总数的67.5%,其中包括TOP50顶尖高校中的17所,如英国牛津大学的创业领域,英国剑桥大学的制造与创新管理学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及财务管理与创业投资学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管理学与经济学方向,麻省理工学院的量子物理学科,普林斯顿大学的低温物理学科,美国哈佛大学的力学领域,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和政治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肿瘤学、神经生物学及临床医学等方向,康奈尔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的农学学科,美国西北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工科学科,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人机交互、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等多个方向,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教育学和传播学等。

(二)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和教育体系

世界一流大学普遍拥有一流的师资、一流教育、一流学科和一流的学生。世界优秀学子汇聚之时,才是世界一流建成之日。目前,浙江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质量、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亚洲也还没有取得绝对领先的地位,在国际上仍处在中游位置,尤其是在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教育体系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很大。为此,学校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改革创新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体制和机制,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全面推动教育、科学、文化的海外合作与交流,向深度广度发展,提升学校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因素。在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主方面,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两手抓”,重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物”;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程度,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推行教师国际化业绩考核与奖励机制;实施优秀青年教师、博士生和优秀博士后短期出国合作研究、进修、研修的激励机制。学校的目标是:到2017年前后,师资队伍规模基本稳定在3500人左右,各类专职研究人员2000人左右,形成100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300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级人才,建设100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研究团队,支持1000名左右支撑学校未来发展的青年骨干人才。

为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统一负责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与服务工作,统筹并协调相关的经费、房产、科研设备、研究生招生名额等各类资源的安排,进一步提高人才工作快速反应能力与决策、服务效率。

在国际化教育体系方面,实施全英语授课的专业建设计划,大力度引进海外教师开设用英语授课的基础课程,建设英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中国学”“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临床医学”等吸引国外留学生的特色学科专业。

“中国学”硕士学位项目是学校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的一项成果。该专业是在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传达自身真实形象,国际社会也需要不断了解和修正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以及对中国当代社会认知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专业。这一专业不同于传统的“汉学”或汉语言文学学科,它也被称为“新汉学”,以研究当代中国问题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科交叉,专门培养“知华友华”外国留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研究生还参与中国社会生活,进行各种社会调查,走进企业、农村,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

2010年,学校招收首批与欧美名校合作框架内的“中国学”硕士生,采用中外文授课。三年来,“中国学”专业招生规模与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国际化的教学指导团队基本形成,迄今已经招收来自德国、意大利、美国、丹麦、挪威等欧美名校的“中国学”硕士生85人,成为浙大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窗口。

(三)贯彻实施主动“走出去”战略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外交格局不断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经济一体化成为国际交往中的明显特征和发展趋势。中国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中国社会、中国的高等教育予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但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各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同时,世界在了解中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一些误读、误判,因此,国际社会也需要进一步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

学校在2012年,以中德建交40周年、德国“中国文化年”及“中欧文化对话年”为契机,本着虚心学习,主动展示、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顶层设计、院系参与、以我为主,精心策划了“德国浙江大学周”的系列活动,组织了由校长、副校长领衔,理、工、农、医、人文社科各学部、院(系)的院士、学科带头人、中青年教授为主体,学生艺术团、在德学生志愿者参与的近200人队伍,走进德国,走进欧洲。

“德国浙江大学周”的系列活动,是以深化交流合作、共谋互利发展,共同探索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途径为主题,通过“中德校长论坛”、“留学生学位授予仪式”和“宣布浙江大学‘留学中国’奖学金”、“浙江大学国际合作奖颁奖仪式”、“专题学术交流系列”、“一流学科伙伴对接”“文琴艺术团民乐专场演出”、“洪堡学者论坛”、“《宋画全集》捐赠仪式及敦煌数字壁画展”、“图说浙大展览”、“留学浙大宣讲会”、“校友座谈会”等十余项专题活动,以及“德国浙江大学周”前后在德国其他城市和法国、意大利、荷兰、丹麦、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举办的系列活动,浙江大学的师生积极与德国及欧洲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对接和科学研讨,向德国和欧洲高教界、文化界展示了浙江大学的发展状况,彰显了自身的优势学科、科研成果和特色文化艺术,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高校形象,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了浙江大学,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在德国、在欧洲的影响,为浙江大学吸引世界高水平人才、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资源、深化和加强浙江大学与欧盟各国名校间实质性合作做了前期的铺垫。

此次浙江大学师生主动走进德国,走进欧洲,其规模之大、形式之丰富,不仅是学校建校116年来的第一次,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由中国高校自主策划和主办的、主动“走出去”的有效尝试。德国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和普通民众以非常积极的态度参加到了“德国浙江大学周”活动中来,这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对浙江大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仅在德国一地,就与德国高校、科研文化机构达成了多个合作意向,签署了9份校际/院际合作协议,这些协议具体、务实,反映了本次活动取得的成果,意味着浙江大学将与德国一流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展开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

三、结束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各国高校间都加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大学国际化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选择。同时,现今的全球化发展,也要求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国家及国际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而大学国际化,已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口号,它是有具体内涵和要求的。例如,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下,共同遵循一些适合教育规律的规范要求,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使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等方式实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等。

从上述浙江大学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发展模式来看,我们体会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是一种动态的、积极主动的、有明确目的和规范化要求的、不断改善着的、互补互惠的、互相发展的、共同提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在以学科建设为重点,跟踪科技前沿,赶超先进水平。只有增强实力,才能吸引国内外顶尖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要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进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攻关的能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再就是要努力培养和引进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为此,我们相信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程度和水平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将通过国际化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浙江大学国际化学科
聚焦港口国际化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简介
浙江大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简介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超学科”来啦
欢迎订阅《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La jeunesse chinoise d'aujourd'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