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集约用地 促进可持续发展

2014-08-15 00:51辉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张敏
资源导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供地集约节约

□辉县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张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各地重大建设项目用地供求矛盾异常突出,给国土部门带来了既要保资源又要保发展的双重压力。以我市为例,省政府每年下达新乡市的年度计划指标仅约6000 亩,分解到我市的用地指标每年不足500 亩,而我市实际用地每年超过2000 亩。2010年以来,新乡市调整用地政策,用地指标不再向县市区下发,主要保障重点项目用地,这样就使得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模式,解决用地指标供需不足的矛盾。为此,我市坚持“规划引领节约集约、挖潜创新提升节约集约、制度设计保障节约集约”的原则,科学编制规划,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三个方面,全面推行土地节约集约,着力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节约集约用地是解决用地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一、规划引领、科学实施、产业集聚促进节约集约

科学的规划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我市在重点项目落地过程中,坚持重点引导,促进新上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带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具体工作中,我市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三规合一”的总体布局,将城市与产业集聚区连接部的城中村改造与集聚区发展相结合,推进产城互融。我市产业集聚区为“一区两园”,即洪洲、城西两个产业园,规定所有新上项目,凡具备条件的必须进驻产业园区。我市坚持不占用耕地的原则,利用太行山前冲积扇形成的荒滩地,规划建设了7.87 平方公里的洪洲产业园,既实现产业集聚,又体现节约集约,实现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双赢。在城西产业园区,对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的企业采取“腾笼换鸟”措施,盘活存量,增加单位面积产出。我市先后关停落后企业57 家,利用节约出的土地重新吸引新项目入驻。目前,已盘活落后污染企业闲置土地5200 亩,入驻中小企业14 家,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由过去的10 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50 万元,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产业集聚不是项目集聚,我市在做好规划的同时,严把准入关,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工业项目只要符合条件,必须建设以二层厂房为主的标准厂房,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近年来,全市共建设标准厂房25 万平方米,入驻企业297 家,限额企业65 家。

我市实行论证核地、分期供地、提高用地门槛等方法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是提高用地门槛。明确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把注册资本、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等作为供地条件,规定总投资3000 万元以下、用地规模15 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高能耗、低产出和科技含量不高的项目不供地。二是执行论证核地方法。规定所有项目的选址和论证,由国土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和土地投资强度指标“双控”制度。凡是预审未通过的,发改部门不立项,国土部门不供地。三年来,我市先后被核减的项目200 余个,面积2600 余亩。三是坚持分期供地原则。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中型工业项目,实行“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预留规划用地范围,按照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进行分期供地。仅2012年全市通过分期供地调控的企业达37 家。

二、内涵挖潜求发展,城市建设出形象

城市建设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缩影,城市形象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意向。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参考全国各地的旧城改造经验,没有走“摊大饼”、建立新城的外延扩张道路,而是大刀阔斧地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工作,走出了一条“内涵为主、外延为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内涵为主”是指在原有基础上拆旧建新,将人的居住范围控制在2002年的规划范围内,保证了城镇化不“化”出界,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发展城市。“外延为辅”是指在县城周边废弃地上发展工业,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通过“内涵式”的发展,我市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实现了居民有序向小区聚集、企业有序向工业园区聚集,聚人聚财聚物,呈现出“三化”联动、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在城区范围内,我市积极探索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市防空办等部门合作,科学编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自2008年以来,我市共规划实施20 个“城中村”改造项目。截至目前,城区24 个村庄中19 个进行改造,完成拆迁470 万平米,竣工450 万平米。改造完成后,可盘活存量土地2600 亩,处置闲置土地1465 亩。

近三年,我市16 个标志性工程顺利建设,35 个小区建设快速推进,16 个小区竣工投入使用,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我市在新乡各县(市)率先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小区内的学校、超市、卫生室“双气”等配套设施完备,绿地率超过35%。很多小区还建有游园、休闲广场和水系景观,城市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并被评为“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我市“内涵为主、外延为辅”的城市发展道路被称为“辉县模式”,受到了国土部、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原国土部部长徐绍史、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曾亲临我市调研,并给予充分肯定。在河南省城乡建设现场会上该模式被作为典型在全省予以推广。

三、农村土地节约集约,新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

长期以来,农村存在有新房无新村、户均占地面积大、建房抢高等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的问题,因此,新农村社区建设成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的重要一环。我市采用将相邻几个行政村整合起来,在原有村址或荒滩地上统一规划、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农村住宅社区的方法来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周边有工业园区,方便群众就近就业。节约出的土地,或用来搞公共基础设施,或归村集体用于发展产业,或复垦为耕地。

我市有540 个行政村,经过调研论证,先期规划新农村社区63 个,涉及全市22 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整合完成后预计可节约土地59911 亩。其中,省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5 个,涉及社区12 个共26个村庄,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035 亩,节地率40%以上。截至目前,全市列入土地综合整治的小区有14 个,完成后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11579 亩。

通过推平山头建起的裴寨社区,不仅没有占一分耕地,而且对旧村进行了拆除复耕,还整理出600 亩土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解决了600 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利用荒山荒坡建设的常春社区,节省耕地780 亩,在社区周边规划建设的“农民创业园”,入驻企业10 余家,解决了2500 余人的就业问题。在拆除旧村基础上建成了南李庄社区,不仅节约了70 亩土地,而且将社区160 间门面房全部留作村集体财产,每年村集体可增加收入200 多万元。利用节约集约出来的土地建设服务中心和家居建材城,每年可增收300 多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0 余个。我市通过在社区附近大力发展农民创业园和高效农业,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充分就业,有效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民创业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上做出了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供地集约节约
超250 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来了!土拍规则有变
第三批集中供地陆续挂牌,出让条件优化下市场会回温吗?
广州增城第三批供地曝光!涉及新塘、朱村、中新……
569亿!广州第二批集中供地成功出让23宗,国企成主力军!
节约
节约
节约
芝加哥大数据发展与应用对我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中集约用海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集约转型 小城镇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