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院藏书研究述评

2014-08-15 00:49
图书馆 2014年1期
关键词:寺院藏书佛教

(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0018)

寺院藏书在中国古代藏书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构成四大藏书体系。尽管有学者提出“寺观藏书”或“宗教藏书”等概念,用此来拓展“寺院藏书”涵盖的范围,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藏书历史上,寺院藏书无论是延续的时间、藏书的规模,还是社会文化影响等各个方面,都要远远超过道观藏书及其他宗教藏书。迄今为止,关于寺院藏书的研究已积累了相当的成果,有必要对其加以回顾总结,并对将来的研究提出反思和展望。

1 寺院藏书研究的发展

国内藏书研究发轫于晚清藏书家叶昌炽撰《藏书纪事诗》(1897年首刊),近代及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现两次研究高潮。〔1〕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自1995-1997年,连续三年举办了综合性的中国藏书文化研讨会,不同学者彼此合作,从整体上将藏书研究推向深入。

佛教寺院是中国藏书事业的重要主体,但寺院藏书研究的兴起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少量研究之作。罗敏文于1983年、1985年发表的三篇论文〔2-4〕,是我们所能见到的较早论述。1986年,徐雁建议建立中国古代藏书学,并提出要将寺院藏书纳入六大藏书系统(国家、私家、寺庙、书院、道藏、佛藏)。〔5〕1989年,王子舟发表短文《六朝隋唐佛家藏书考》〔6〕。但总体来说,寺院藏书研究在当时未引发足够关注,在学术界缺乏共鸣与讨论。1989年谢灼华发表《评建国以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7〕一文,统计从1949年至1985年国内发表图书馆史研究论文400余篇,更用大量篇幅总结了中国藏书研究的诸多问题(如藏书制度、历史变迁、作用与地位等),但完全没有谈到寺院藏书及其研究,从另一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平淡冷清。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寺院藏书研究获得较快发展,成果积累形成一定规模。自1990年至今,寺院藏书研究公开发表的专题论文超过30篇,代表性成果有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初探》〔8〕、《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若干问题研究》〔9〕、《中国佛教寺院藏书的构成及其成因》〔10〕,柳家英、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11〕,白化文《对佛教寺院藏书编目的建议》〔12〕,许磊《我国古代寺院藏书简论》〔13〕,王河《两宋时期佛寺藏书考略》〔14〕,刘杭《浙江寺观藏书述要》〔15〕等等。

上述研究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对中国藏书史的认识,从而确立了寺院藏书的重要历史地位。一个明显的变化是,此后出版的通贯式藏书史研究著作,如傅璇琮、谢灼华主编《中国藏书通史》〔16〕、徐凌志主编《中国历代藏书史》〔17〕、叶瑞宝主编《苏州藏书史》〔18〕、顾志兴著《浙江藏书史》〔19〕,无一例外地都辟出专门章节,重点阐述寺院藏书问题。2009年,徐建华、陈林合作完成《中国宗教藏书》〔20〕,全书分“佛教藏书篇”、“道教藏书篇”和“基督教藏书篇”三大块,其中佛教藏书内容占了一半以上篇幅,可以说是对近30年来寺院藏书研究的一次总结。

2 寺院藏书研究现状剖析

寺院藏书研究虽然滞后于私家藏书、官府藏书、书院藏书等研究,但它从20世纪80年代兴起,20世纪90年代后引起普遍关注,已不断将相关研究引向深入,也有学者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学术讨论。概括地看,寺院藏书研究的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断代研究、区域研究、专题研究等几个方面。

2.1 断代研究

断代研究侧重从历史角度解读中国寺院藏书的发展过程,由此,它必然牵扯寺院藏书的起源以及历史分期等问题。学术界对寺院藏书究竟源于何时存在分歧。罗敏文较早提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初步发展阶段。〔21〕随后王子舟发文主张东晋时期是佛教藏书的滥觞,此前佛教虽已传入中国,但寺院并未形成自己的专藏形式。〔22〕徐建华则对此提出不同看法,他从佛教对经书的尊崇和寺院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东汉时期寺院已有藏书形态出现,而且藏书数量达到了一定规模。〔23〕尽管能直接证实的史料极少,但徐建华结合佛教制度展开,论证绵密可信,因此“东汉起源说”逐渐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围绕寺院藏书的历史分期,一般都习惯引用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二《经籍会通二》所云:“凡释氏之书,始于汉,盛于梁,极于隋唐”。视汉魏晋南北朝为兴起阶段,隋唐时期为极盛时期,宋元明清为持续发展时期。近代以后则转为一新时期。〔24〕《中国宗教藏书》一书联系出版技术的发展,将佛教藏书的历史脉络划分为藏书起源、手写大藏时期、雕版大藏时期、近现代时期,大体仍与前述分期法吻合。〔25〕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研究者普遍重视汉魏隋唐,〔26〕,但对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寺院藏书缺乏关注,单篇研究论文极少,仅见朱新霞论及宋朝寺院的藏书发展,〔27〕《中国藏书通史》等著作对明清寺院藏书研究也并未做深入探讨。

2.2 区域研究

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都有较大的差异,从不同区域层面具体探索寺院藏书,不失为重要的研究途径。与地方佛教发达相应,江南地区是现有寺院藏书研究的重点。除《浙江寺观藏书述要》〔28〕”、《苏州寺庙藏经》〔29〕等论文外,地方藏书史专著《浙江藏书史》〔30〕、《苏州藏书史》〔31〕等都将寺院藏书作为重点内容。近年来还出现了寺院个案研究,如宋代李氏山房藏书涉及寺院私人藏书,〔32〕而清代杭州灵隐书藏〔33〕、镇江焦山书藏〔34〕关系到寺院藏书的近代转型,在学术史和文化史上均有特殊意义,也都有学者撰写专文加以讨论。

此外,有学者关注到山西〔35〕、湖南〔36〕等地的寺院藏书和历代重要寺院如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等。可喜的是,还有学者专门研究大理佛寺藏书〔37〕和西藏藏传佛教寺院藏书〔38〕诸问题,把别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地区纳入研究视域,无疑将大大拓展寺院藏书史的范围。

2.3 专题研究

寺院藏书专题研究成果涉及内容较为复杂,多集中在藏书内容、藏书特点、文化影响、寺院藏书的现代发展等几个方面。徐建华、许磊等都认为寺院藏书构成中,以大藏经为主体的佛教图书占90%以上,其他非佛教图书在10%以内。〔39,40〕其藏书来源主要有官颁、捐赠、自购和自抄自印等,寺院藏书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大藏经等往往被视为佛教“法宝”接受供养,而不供应一般性质的阅览。〔41〕然而,因为寺院藏书在千余年发展中获得广泛流传与普及,它对中国文化史和文明史仍有重要价值与贡献,包括保存了大量文化典籍、丰富古典目录学、推动佛教教育、带动翻译事业、加快图书载体和书籍制度演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42〕另外,也有学者从内外部多元因素探讨寺院藏书的成因。〔43〕

进入21世纪后,寺院藏书的发展趋势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寺院藏书纷纷从传统的藏经楼向佛教图书馆转型,其藏书建设、规范管理以及服务理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曾友和讨论了太虚对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44〕陈林、徐建华不仅回溯了20世纪以来佛教图书馆的历史,还对当今佛教图书馆的建设加以考察和总结。〔45〕为应对新形势,大陆学者还继承传统佛教目录学的优良传统,在吸收台湾香光尼众佛学院图书馆编辑的《佛教图书分类法》1996年版基础上,编制出版了两种佛教图书分类法,即白化文《佛教图书分类法》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和周子荣《云林佛教图书分类法》(云林出版社2005年),而且已分别为峨眉山佛教图书馆、灵隐寺云林图书馆等寺院应用于实际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开放性同样成为新时期佛教图书馆的要求,学者陆续提出应开放寺院藏书,〔46,47〕一些地方名寺也更注重实行藏、阅一体的管理模式,并在寺院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紧跟时代步伐。〔48〕

3 寺院藏书研究的展望

近30年来,寺院藏书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与其他藏书形态研究相比,不论是研究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展望未来的寺院藏书研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层面,提高整体研究水平。

3.1 问题意识

用问题引导研究,能够改变现有寺院藏书研究中的不足,不至流于泛泛而谈、满足于简单的资料罗列或陷入重复雷同的话题。以既有寺院藏书研究为例,便有许多关键问题亟待澄清。比如寺院藏书与佛教藏书,这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寺院藏书与官府藏书、私家藏书、书院藏书类似,侧重从藏书主体来界定;佛教藏书则强调藏书对象,不仅包括寺院藏书,还包括官府或私家的佛教图书收藏,而后者可以直接纳入官府藏书或私家藏书研究。

再如寺院藏书的历史分期,研究者普遍重视隋唐忽视宋元特别是明清,这与中国藏书史的整体格局相悖。寺院藏书特指庋藏大藏经为核心的佛寺藏书体系,影响其发展的有两层因素:一是寺院自身的发展,二是佛经的译写、刻印和传播。佛教史学者早已指出,宋元以后佛学义理虽不及隋唐,但随着佛教世俗化,寺院数量和影响并未衰退,明清时期反而形成新的高峰。〔49〕而从图书发展看,隋唐之前是手写为主,不便复制和流传,宋元以后才真正进入雕版印刷时代,宋代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雕印大藏《开宝藏》,此后朝廷赐藏、寺院刻经不断。可见,从寺院和佛经两个角度推断,宋元明清的寺院藏书的规模都不可能逊色于隋唐,应该加以重新审视。事实上,在寺院南北中轴线上建造藏经阁或藏经楼这样的伽蓝制度,正是在明代以后才最终定型,〔50〕这可以说是当时寺院藏书兴盛的有力佐证。

3.2 研究方法

研究寺院藏书,当然要探讨藏书事业的发生、发展、转型及其规律,但还不能只是就藏书谈藏书,而要有整体的眼光,将藏书问题置于宽广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理解,强调整体考察和多学科协作。因此,我们有必要汲取历史学、宗教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通盘地考察寺院藏书和宗教、文化、学术、科技、政治、社会生活乃至经济的关系。如近期寺院藏经楼向佛教图书馆的现代转型,成为学者关心的热点议题。对此,可结合佛教思想和国家宗教政策来综合考量。因为佛教藏书的开放不仅源于现代图书馆的必然要求,还得力于佛教固有公益思想的推助。而佛教图书馆的开放程度,说到底又必须与国内的宗教政策保持协调。另外,寺院藏书的微观研究仍存在许多有待开拓的领域。如寺院藏书不能脱离人的活动,但过去只留意到刘勰、李常、洪咨夔等寄居寺院的极少数文化名人,而历代僧人与寺院藏书之间的紧密关系,相关研究几乎还是空白,仅见太虚大师〔51〕、弘一法师〔52〕等僧人对寺院藏书的影响。其他如重要寺院藏书的个案研究也都比较薄弱。

3.3 资料拓展

研究资料短缺,相关研究自然无法顺利推进,资料基础甚至决定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然而,有时候并非真的缺乏资料,而是研究者未能有效地发掘资料和拓展资料。特别对于明清以后的寺院藏书研究,完全可以利用大量的地方志、寺院志、石刻文献、文人文集中的寺院记、书信资料、墓志铭、笔记等,包括佛教“内典”大藏经,都应成为研究的资料来源。例如《徐霞客游记》是一部日记体地理名著,其中多次提到各地寺院藏经阁,对认识明末寺院藏书布局有重要价值。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许多文献资料 (包括《四库全书》、《大正藏》)都已实现全文检索,这将大大方便研究者对资料的获取和利用。若寺院藏书的研究者们也能借鉴《中国古代藏书与近代图书馆史料》、《中国历史藏书论著读本》等编纂经验,通过彼此合作,将散落的重要资料集腋成裘,完成《中国寺院藏书史料集成》,必将对研究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寺院藏书对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做出了不懈努力,值得我们认真研究。〔53〕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学术界能涌现一批富于创新的寺院藏书研究成果。

1.曹培根.近百年来中国历史藏书研究述评.江苏图书馆学报,1993(6):41-43

2,21.罗敏文.我国古代佛寺道观藏书事业的发展.图书与情报,1983(2):61-64

3.罗敏文.我国古代佛寺藏书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图书馆界,1985(1):47-48

4.罗敏文.佛寺藏书事业.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5):73-77

5.徐雁.我国古代藏书实践和藏书思想的历史总结——中国古代藏书学述略.四川图书馆学报,1986(1):55-60

6.王子舟.六朝隋唐佛教藏书考.图书情报知识,1989(1):43

7.谢灼华.评建国以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图书与情报,1989(3):6-7

8,23.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初探.佛学研究,1998(1):348-350

9.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若干问题研究.//黄建国,高跃新.中国古代藏书楼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39.徐建华.中国佛教寺院藏书的构成及其成因.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9(1):67-72

11.柳家英,徐建华.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山东图书馆季刊,1998(4):44-46

12.白化文.对佛教寺院藏书编目的建议.北京图书馆馆刊,1998(3):21-24

13,40,41.许磊.我国古代寺院藏书简论.文献,2002(4):176-191

14.王河.两宋时期佛寺藏书考略.江西社会科学,1997(9):56-60

15,28.刘杭.浙江寺观藏书述要.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4(3):70-74

16.傅璇琮,谢灼华.中国藏书通史.宁波:宁波出版社,2001

17.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18,31.叶瑞宝.苏州藏书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9,30.顾志兴.浙江藏书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0,25.徐建华,陈林.中国宗教藏书.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2.王子舟.公元四世纪东晋:佛教藏书的滥觞.内蒙古图书馆工作,1990(4)

24.杨祖逵.浅论近代汉传佛教的藏书文化.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91-93

26.朱黎明.隋唐时期的佛教藏书.江西图书馆学刊,2002(3):62-64

27.朱新霞.宋朝寺院藏书发展研究述评.兰台世界,2012(18):71-72

29.郁永龙.苏州寺庙藏经.档案与建设,1997(12):42

32.朱志远.漫话《李氏山房藏书记》.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3):133-135

33.陈东辉.清代杭州灵隐书藏及经藏考略.东南文化,1999(3):117-118

34.王新田.焦山书藏述略.图书馆论坛,1998(4):76-77

35.李如斌,范继玲.山西寺观藏书史略.晋图学刊,2000(4):59-61,32

36.欧明生.衡阳寺观藏书浅析.图书馆,1996(1):71-73

37.何俊伟.大理古代寺院藏书的历史与特色.法音,2004(4):27-30

38.孔宪风.藏区寺院藏书的形成及其发展概述.西藏研究,1996(4):117-122

42.徐建华,陈林.中国宗教藏书.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1-24

43.荣红涛.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成因初探.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2):66-68

44,51.曾友和.试论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图书馆事业的贡献.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6):54-58

45.陈林,徐建华.大陆佛教图书馆规范建设刍议.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19-23

46.沈春樵.开放寺院藏书 弘扬佛教文化.图书馆论坛,2004(4):31-33

47.沈春樵.试论寺院藏经楼的开放利用.浙江档案,2003(12):30-31

48.张忠民.中国古代佛教寺院藏书今昔谈——兼谈寒山寺藏经楼与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4):96-101

49.何孝荣.明代北京佛教寺院修建研究.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737

50.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69

52.陈文革.弘一法师与寺院藏书.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6):95-97

53.曹之.试论古代寺院藏书的贡献.图书与情报,2011(3):123-124,144

猜你喜欢
寺院藏书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Fantasy and reality
天一阁藏徐时栋藏书题跋考释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