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艺术

2014-08-15 00:50李其男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17期
关键词:学案答题艺术

李其男

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学艺术

李其男

高效课堂是当前语文教学的热点话题,结合实际教学体会,我以为要真正实现课堂的高效,必须讲究教学艺术,把握好课堂的各个环节。

一.“曲径通幽”的课堂导入艺术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教师如同“导游”,带领学生“游历"导学案,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恰当贴切地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思维方向,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内在的求知欲,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开端。在将课堂多半时间留给学生活动的高效课堂模式下,课堂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1、音乐熏陶——情的体味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抒发人的情感,熏陶人的性情。在课堂导入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加强课堂的渲染力。李煜的《虞美人》是一首非常凄美的词,可用邓丽君的《虞美人》导入,让学生走近这个薄命君王,绝代词人。《父母的爱》可以用《感恩的心》这首歌曲导入,一首《感恩的心》写出了唱出了真情,唱出了爱,并在幻灯片上出现歌词,让学生走进情的世界。同样类似,《林黛玉进贾府》也可使用《枉凝眉》这首歌,让音符搭载情感。

2、故事激趣——意的栖居

课前尝试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可以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咬文嚼字》这一课,首先明确它属于文艺评论,颇具理论性和逻辑性,因此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导入三位作家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叹:“在吃中国。”请同学们谈谈这三句话的不同。进而引出主题“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

3、名言导读——理的感悟

恰当地使用名言警句,不仅可以使文章增色,还可以给导入增彩,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文学积累。《短文三篇》可以这样导入,“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在后来的人类历史上,有许多圣者大家们都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今天我们所学的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考。让我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领悟三篇短文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吧,看看对作为‘人’的我们有和启发?这样就从先哲的哲理性语言顺利地导入这三篇同样具有哲理韵味的文章中去。在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中可以引用鲁迅先生的话“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从而引出《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这一课题。

二.“不悱不发”的追问点拨艺术

叶圣陶先生曾说,“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升。”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究提问的艺术。孔子曰:“不悱不发。”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这就点出追问的时机。教师这位“导演”是否能在关键时刻追问,提出有效的问题,启发学生进一步解题,拓展思路对提升课堂有着重要作用。

1、置身诗境,细处追问

课堂教学应尽量“细”,不放过关键性细节。在讲授周邦彦的《苏幕遮》时,有一道合作探究题‘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学生在点评时提到渔郎是和作者一起在水边嬉戏垂钓的朋友。那么就这一句诗而言,诗人采用了“对面落笔”的手法,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写不知有人是否忆我。作者回忆的场面应该是灵动的,欢腾的。于是我向学生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垂钓’是一种怎样的意境,用在这里是否合适?”引导学生去想象那个场面,学生展开了思考,说出“垂钓”是一种恬淡、闲适的意境。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又进一步启发,“那根据我们需要的意境,请换一个词语”。学生开始回答“捕鱼”“打鱼”等,逐渐捕捉到意境。本次的追问旨在让学生真正置身诗境,思考问题,貌似微小的“咬文嚼字”其实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循循善诱,深处追问

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领悟主旨,从深处发问。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设计了这样一道探究题“结合全文,找出作者写了别里科夫的哪些套子?”在点评学生评点完毕后,可以追问学生这样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套子”?这一追问旨在调动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套子”,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将“套子”从“有形”转向“无形”,待学生的答案开始转向“无形”时,我又继续追问“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套子’的呢?”引导学生去探究事物的本质,为后面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探究做好铺垫。

3、精巧设疑,广处追问

通过广处的追问,能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构建答题思路体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品读相关文段,分析、归纳、总结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在环境描写这块,可以请学生举例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手法描写“风雪”的,并分析课文中描写“风雪”的作用。在完成答案梳理后,可以引导进行归纳式追问“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以本课对“风雪”这一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为跳板,启发学生思考小说中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思路,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效果。

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语言熏陶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言教学更是一门艺术。在高效课堂模式下,老师讲的少,学生活动的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展现语言的魅力,教给他们用文艺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这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以及丰富的知识积淀,在课堂上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搭建颇具语言魅力的课堂语言。

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通过散文化的语言给学生营造孤独清幽的氛围。如”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尤其是她的《声声慢》,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节奏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昏黄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但在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语调应该是干练、铿锵有力的,表现出他的激情澎湃的战斗精神。

四.“综观全局”的编排预设艺术

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优势,完全可以成为一门“表演性”的学科。让学生大胆展示自我,学会赏语文,学会用语文。在高效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分组探究学习,学生在每个组都有各自的层级划分。我们可以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尽量设计更多的同学来参与,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热情。

1、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

导学案代表老师授课思路,也是学生重要的预习资料,在实践中发现有的学生在拿到导学案后,直奔主题,开始翻资料书找问题答案,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除了自身懒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会审题,这就需要老师在拿到导学案后对答题情况作以预设。杜甫的《阁夜》,设计了一道题“诗人抒发了哪几种悲慨,请结合诗句分析。”根据学生以往的答题思路,都是先写诗句,再写抒发的感情。预设学生会不按题目要求作答,于是在导学案导作中,我就提前帮助学生审题,有效地避免了无效答题。

2、导学案反馈—关注“不起眼的角落”

高中生心理不成熟,还处于叛逆期,可以利用导学案反馈这个环节关注学生,可以开设“进步个人”、“书写认真个人”“勤于思考个人”栏,让学生“榜上有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这部分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导学案完成得越来越认真,这就是鼓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室里那些不起眼的角落,帮助学生赢得自信。

3、展示环节—“陷阱”预设

“答案展示”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导学案的第一次反馈情况决定,由学生答案的情况确定展示同学,可以同题异展,对比点评。如在杜甫《登岳阳楼》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找出前两联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概括这两联诗描绘的意境特点。”在答题思路上,若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在回答问题时应该先描绘画面,再总结画面特点。在第一次导学案批阅中,发现一些学生思路还是不清晰,于是我找了两个同学同题异展,一个同学仅仅描绘画面,一个同学答出意境特点“雄浑阔大”,通过有意识的课前设计,让学生知道错误原因,加深印象。

4、点评环节—以“生”带“生”

在课前点评培训这块,可以先培养几个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点评,但是如果总是这么几个同学,其他同学会没事可做,任思维游离课堂之外。于是教师在点评环节应该分批培养,当能点评的同学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把点评任务放到组内去,由组长灵活安排。另外,利用导学案的这种环节教学法,每堂课模式一样,这样时间一长,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尝试变换模式,如让学生参与课堂导入,学习目标解读,导学案反馈,让学生来串领课堂。参与学生可以提前培训安排,让其心中有数,让学生课下自己去学习相关内容,然后讲给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抽点顺序可以按组别、按座位灵活移动。目的就是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做。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积极反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巧妙地调节和把握课堂,在语文的世界给学生以美和艺术的享受。

李其男,教师,现居陕西高陵。

猜你喜欢
学案答题艺术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乡愁导学案
纸的艺术
“比例尺(一)”导学案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