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149例临床分析

2014-08-15 00:54李琼芬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依沙吖啶本站

李琼芬

(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计划生育服务站 云南 昆明 650400)

本站自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14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于2010年5月-2013年5月来本站就诊的妊娠16-24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共149例,其中:年龄16-23岁:49例、占32.9%,24-35岁:59例、占39.6%,36-45岁:35例、占23.5%,45岁以上:6例、占4.0%;孕周:16-20周:54例、占 36.2%,21-24周:95例、占63.8%;孕产史:初产妇:20例、占13.4%,有人工流产史的未产妇:29例、占19.5%,有剖宫产史:35例、占23.5%,有顺产史:65例、占43.6%。149例孕妇均经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手术前相关检查,无严重产科及内科合并症和米非司酮、依沙吖啶禁忌症,并知情同意。

1.2 药物:米非司酮为上海华联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每片25mg;乳酸依沙丫啶注射液为江苏天禾制药有限公司产品(50mg/支)。

1.3 方法:第一天早口服米非司酮50mg,晚口服米非司酮50mg;第二天早口服米非司酮50mg,并于服药后一小时羊膜腔内注射乳酸依沙吖啶100mg;晚再次口服米非司酮50mg,服米非司酮前后2小时均空腹。

2 结果

2.1 引流产时间:分为羊膜腔内注射给药至产程发动时间(引产时间)和产程发动至胎儿娩出时间(流产时间)。在接受引产的149例孕妇中,引产时间(h)为25.8±7.0,流产时间(h)为6.8±2.8,引流产时间(h)为30±8.5。

2.2 疼痛分级:按WHO疼痛程度分级,0级:无疼痛;I级:有疼痛,但可以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Ⅱ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要镇痛药物,睡眠严重受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或被动体位。在本站接受引产的149例孕妇中,0级:无,I级:104例、占69.8%,Ⅱ级:45例、占30.2%,Ⅲ级:无。

2.3 出血量:从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后30min收集血量估计,149例引产的孕妇中,出血量(ml)为145±35。

2.4 胎盘娩出情况:149例引产妇女中,胎盘自行娩出,仅有少量胎膜残留,行指搔宫腔术完整者142例,占95.3%;胎盘部分或完全粘连,行人工剥离术完整者7例,占4.7%。

2.5 引产成功率:依沙吖啶注射72h内胎儿娩出。在本站引产的149例妇女均在注射依沙吖啶后72h内娩出胎儿,引产成功率100%。

2.6 本文149例引产妇女中,无软产道损伤及产后感染发生,也无严重的并发症和副反应发生。

3 讨论

米非司酮可对抗孕酮的作用,使胶原分解加强,扩张和软化宫颈。中期妊娠时米非司酮直接作用于子宫螺旋动脉上的雌孕激素受体,影响子宫螺旋动脉胎盘血供,且可使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导致蜕膜组织变性、水肿、坏死,滋养细胞凋亡,导致蜕膜与绒毛分离,胎盘、胎膜易于安全剥离,影响妊娠维持。依沙吖啶能加强体内前列腺素释放优势,打破妊娠时体内孕酮与前列腺素平衡,兴奋子宫,诱发宫缩,并逐渐增加频率和幅度。米非司酮与依沙吖啶协同作用,促使宫颈成熟、扩张,使宫内容物能够顺利排出,从而缩短产程。

本站通过将米非司酮200mg和依沙吖啶100mg联合使用终止16-24周妊娠149例显示,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可有效促进宫颈成熟,缩短产程;减少胎盘粘连和胎盘胎膜残留;减轻孕妇的疼痛;减少产后出血;降低软产道损伤、产后感染和引产并发症的发生;尤其降低了初产妇、疤痕子宫等高风险孕妇的引产风险;并且引产成功率高。因此,本人认为,米非司酮与依沙吖啶联合使用终止16-24周妊娠,较既往单纯使用依沙吖啶引产,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少,值得临床应用。

[1] 潘玲玲,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年07期

[2] 王素兰,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临床观察[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年02期

[3] 杨华,米非司酮与利凡诺联合用于中期引产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9期

猜你喜欢
依沙吖啶本站
维斯塔潘卫冕F1总冠军
SKY微型气象站对比观测数据分析
MAZDA CX-5(2020款)蝉联2019CCPC大赛冠军
吖啶酮类化合物的研究概况
南京地铁乘客刷卡特征分析
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配伍口服米非司酮对疤痕子宫引产的临床效果
米非司酮联合依沙吖啶终止中期妊娠的疗效观察
地诺前列酮栓配伍依沙吖啶与单用依沙丫啶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