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2014-08-15 00:45雷俊霞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3期
关键词:民俗学民间文化范式

雷俊霞

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主要成果综述

雷俊霞

民间文化作为中国民众的重要生存方式,承载着族群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深刻认识和族群记忆。对以风俗文化为主的民间文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的歌谣学运动,本文梳理90多年来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呈现民间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为民间文化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民间文化;三套集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雷俊霞/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助教,硕士(河南郑州450009)。

民间文化是广大民众创造、传承和享用的生活文化。民间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的歌谣学运动,经过9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民间文化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成果都在向纵深发展。

一、民间文化资料搜集与整理成果丰厚

歌谣搜集、整理与研究肇始于20世纪初期“到民间去”的采风运动,前后持续八年左右,波及全国的歌谣搜集、记录和研究活动中,全国各地的歌谣、神话、故事、民间信仰、人生礼仪、社会组织、方言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这一时期民俗学人创办刊物如《歌谣》《民俗》《民间文艺》等,印发丛书,筹办民俗博物馆,开设民俗学传习班,进行民俗调查,成立民俗学会。周作人、沈尹默、刘半农、顾颉刚、董作宾、杨成志、钟敬文等对早期中国民间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时期,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之后,民间文化的研究逐渐复兴,1978年钟敬文在北京师范大学主持民间文学进修班,培训来自全国十多所院校的教师,并组织编写了教材《民间文学概论》。随后全国十多所院校开始招收民俗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为后期民间文化研究培养了重要的骨干力量。197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恢复成立。《民间文化论坛》和《民俗研究》等刊物的创办为民间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阵地,大量的民间文化研究成果借助这些刊物得以呈现。1983年中国民俗学会的成立为学界之间沟通、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改革开放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民间文艺十套集成”是这一时期民间文化领域意义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全国性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的普查和辑录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开始于21世纪初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场大的社会文化运动,将民间文化的诸多方面纳入世界、国家、省、县市四个层面进行保护,极大地保护了民族民间文化,也增强了人们民间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升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民间文化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范式逐渐转型

1.研究对象从事象研究转向整体研究。传统的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一直遵循的是以超越时空的民俗事象为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式。民俗事象研究作为一种资料占有的方式,为民间文化研究积累了众多的资料。但这一研究范式将民间的生活文化、民众的生活方式从具体的时空中剥离出来,视其为“过去的”“传统的”“文化遗留物”等,作为历史的资料进行整理与研究,忽略了作为传承主体的民众,以及民间文化的活态传承。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民间文化研究者开始对学科的理论进行梳理,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众的生活、民间文化表演的情境、民间文化表演的人际互动、民间文化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从单纯的事象研究转向语境中的民俗研究。高丙中提供了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愿景,他提出民间文化学只有一种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整体研究需要和事象研究结合起来才能使民间文化学兼顾民众生活的文化面和生活面。至此之后,从“民俗”转向“语境中的民俗”,民间文化的整体研究成为越来越多学者认可的学术研究范式。

2.资料搜集由记录向民俗志式的沉浸式深描转型。1918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学运动开始,民间文化学者就十分注重对民间文化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民间文化研究者十分注重田野作业,有学者将其称为民俗学者“成年礼”。然而传统的资料搜集脱离了民间文化的生态环境,只注重文本的记录,很多的研究也是基于文本。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民间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背景下,民间文化资料的书写方式也得到学界的重视,高丙中、刘晓春、刘铁梁、赵世瑜、张士闪、杨利慧等学者都对民俗志的书写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3.研究方法日趋多元。中国民间文化在研究的过程力图借鉴如神话原型批评学派、传播学派、功能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结构主义、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象征——解释理论等,为民间文化研究提供方法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间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整体研究成为学界认可的范式,对方法的追求也日益多元化,对于民间文化研究者而言,民间文化呈现很难用一种方法做终极探讨,回归田野,对活态文本做动态研究多元方法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民间文化研究的理论探讨向纵深发展

民间文化自五四新文化以来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1921年北京大学的歌谣学运动,将民间文化研究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从那时候开始,对于中国民间文化的理论关注一直持续至今,其理论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领域:

1.学科地位。在中国民间文化学几乎与民俗学概念等同。中国现代意义上“民俗学”的提出,一开始就明确是对欧洲的响应和移植。“民俗学”这一译名是周作人从日本借用过来的。民俗学是一门以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它作为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而存在,是一门体验、感悟、理解和认识民众生活的有情感和人文关怀的学问。钟敬文、高丙中、万建中、吕微、施爱东等学者对学科地位的关注与探讨明晰了民俗学的学科位置。

2.研究对象。什么是民间文化?直到今天,民间文化研究领域仍在争论。就民而言,从最初的“不分阶层的民族全体”,到后来的“劳动人民”、到钟敬文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全民族”。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俗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学界关于民俗主体的探讨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民俗之“民”在高丙中看来,是处于生活文化层面的国人。在学界,民间文化与民俗是同一个研究领域。传统的民俗学研究者关注最多的就是事象研究,即关于民俗之“俗”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民俗学研究范式转变的过程中,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民俗整体研究,高丙中在《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中详细论述了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优劣得失,认为民俗生活是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这给了民俗学一个坚实的研究基础和无可置疑的学术地位。

3.学科体系。20世纪90年代,钟敬文提出建立民间文化学的倡议。民间文化学史、民间文化资料学、民俗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化方法论等方面构成了民间文化学的完整体系。

4.研究范式。民间文化研究最初受到历史学派的影响,以历史的事象研究为主要范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民间故事的类型研究及相关理论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基于学科的反思,探讨民间文化研究的转型,语境中的民俗研究这一整体研究的趋向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四、民间文化研究开始了自觉的理论反思

1.关于学科本体论的思考。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本学科的学科定位。民俗学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的论证引发了众多学人的探讨,最后确立了民间文化学人文学科的属性。民间文化研究何以安身立命?作为对民众生活文化传承机制和记忆机制的观察、理解和解释的学问,民间文化学必须“走进民间”,关注民间文化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在不断的反思中,民间文化研究更注意研究对象的情感因素,以及研究对象自身的立场。

2.关于学科的方法与理论。关注民众日常的模式化生活,朝向当下的当代学术关怀,民间文化研究学界对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也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民俗学从“历史学”转向“当代学”,直面当下的社会变迁。在研究方法上,从过去各学派注重强调本学科方法的孤立研究转向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研究方法的讨论中,近些年关注比较多的是表演理论,它为中国民间文化研究范式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维度。同时记忆理论的介绍、技术手段的思考、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提倡,民间文化研究的学科自觉意识越来越明显。吕微关于民间文学与民俗学学术伦理的探讨也体现出学科的问题意识、哲学立场与终极关怀。

3.关于民俗志书写的反思。随着民间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民间文化的资料学也引起了学界的反思,民俗志的书写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与提倡。有的学者认为,当前民间文化研究的危机根源与出路在于作为资料之学的民间文化学科学优势亟待强化。有学者建议民俗学民间文化研究应该从书写与口传双重性的角度还原民间文献的流传原生态,构建分析活态性的民间文献的研究模式,创造当代书写民俗的模式。还有学者提出抛开习以为常的抽象概括的思维,寻求贴近主位视角和人文学科旨趣的具象概括。随着民间文化研究领域对民俗志书写的探讨,方法的自觉越来越受到重视,语境被引入文本书写当中,主位观点得到重视。

4.关于学科未来发展的展望。民间文化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生活起居、休养生息、婚丧嫁娶等构成了人们生活的基础。作为研究民间大众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的学问,民间文化学未来要“通过研究民俗生活进而关心国人的人生,关心在传统向现代的大转换过程中显得异常艰难、异常困苦的人生。”这是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坚实基础。

[1]赵世瑜.民俗学的人文学学科特征[J].民俗研究,2011(4).

[2]庞建春.近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趋向的新观察—从两个语境和一个意识切入[J].民俗研究,2011(4).

[3]彭牧.技术、民俗学与现代性的他者[J].西北民族研究,2011(1).

[4]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杨利慧.197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民俗学:成就、困惑与挑战[J].民俗研究,2012(5).

G122

A

1671-6531(2014)13-0048-02

责任编辑:贺春健

猜你喜欢
民俗学民间文化范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