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知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作用

2014-08-15 00:47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文学知识圣经大学

王 丽

(长治医学院 外语教学部,山西 长治 046000)

在网络化的影响和教改的带动下,大学英语教学硕果累累,然而大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和赏析只停滞在表面,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未能重视文学知识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文学是艺术的语言,而且很多大学英语课文也来自文学作品,因此。文学知识在英语课文教授中独特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一、文学知识的输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的真正涵义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陷入了使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表面不懂深刻内涵这样止步不前的怪现象,成为抑制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通过补充文学知识,才能使学生追本溯源,更好地理解文章旨在传达的深刻内涵,从而有助于对文章的记忆。

(一)文字典故背后的知识有助于搞清楚文章的真实用意

大学英语里有很多文章引经据典,搞清楚这些典籍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3册2单元A篇课文《给人以自由者》[1]36里就引用了《圣经》里的话。“《圣经》上只是要我们给饥者以食物,无衣者以衣衫,但没提到过肤色的事。”文中讲到“那些白人则往往是受了宗教信仰的感召”去当“地下铁路”的“乘务员”即帮助黑人逃难。学生感到困惑不解的是,《圣经》里宣扬的很多东西都被科学证实是假的,为什么还要引用《圣经》里的话呢?这里圣经的引用,一方面是证实白人确实是在《圣经》的感召下帮黑人逃难,他们是在《圣经》里找到了这样做的精神指引;另一个更深层、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圣经》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也举足轻重,这是课文里所没有讲的。“左手《圣经》,右手宪法”,美国总统宣誓就职时使用圣经是美国人文化的一个传统。从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将手按在圣经、引用经文宣誓至今,一直沿袭着这样的传统。以基督信仰作为治国理念的美国,他们的总统在就职时会喜欢选用经文作为誓言。美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把《圣经》和宪法相提并论,可见其在美国人眼里的权威性,用里面的经文作为就职的誓言可见其神圣威严。连《圣经》这样神圣的典籍里都没有说肤色的事,如果歧视黑人就是大逆不道,违背上帝的意愿,连笃信《圣经》的美国人民也不能接受这种行为。美国白人对帮助还是不帮助黑人逃走感到迷茫、手足无措时,他们在这部圣典中找到了答案。补充了相关的知识,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二)通过修辞手法更好地理解原文﹑体味原意

修辞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与技巧。修辞的基础是语言,而修辞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的巧妙、形象的用法激发读者的想象,从而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英国现代大作家康拉德看来,作家的任务就是借助文字的力量使读者能够听到、感觉到,最重要是看到作者所描写的一切。而要做到这一点,善于运用修辞显然很重要。大学英语课文的很多文章都来自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语言大都是几经雕琢的语言,而且这些文学作品的作者多数为善于运用修辞为其作品增姿添彩的能工巧匠。所以,通过修辞手法来剖析原文,不仅能达到事半工倍的功效,更能彻底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明喻”(simile)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like,as,as if,as though等。[2]14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4册3单元B课文《尘世的花》[3]85里“他的脑袋就像是山顶上的庙宇,就像北海公园山上的白塔。”通过修辞的角度来解析这个句子,这里两个“像”是比喻词,把哈内德先生即这位面试官的头这样比喻,使其外表更加生动形象化,有如为其绘制了一幅特点突出而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漫画,学生听后也会不禁哑然失笑。这样童趣横生的描写也着实符合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理。“庙宇”和“白塔”都是庄严肃穆事物的典型,如此比喻刻画了这位先生庄重严肃的外表和严谨的态度,更道出了让面试者不寒而栗的缘由,本来就“害怕得哆嗦起来”的作者,在看到哈内德先生后竟然“一句也没听进”他说的话。这里的比喻不仅把面试官塑造得很传神,又让学生感受到其字里行间所暗含的丰富含义和思想感情。

“反复”修辞格在英语文体中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是通过同一个词、句子或段落来加强语气和感情,产生突出的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4]。《尘世的花》的结尾也很耐人寻味。“I had a job,had a job,had a job.”[3]86这种重复的使用“had a job”不是词穷墨尽,也不是匆匆的收场,更不是草率的结尾,而是有意的连续使用。运用“叠言”这种修辞手法以增强语气,充分表达作者历经期待、煎熬和考试的折磨这番曲折之后,终于找到人生第一份中意的工作时难以克制的兴奋和无比的欣喜。结合全文的语境来看,更能体会到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母亲警告她,在应聘时不许再蹦蹦跳跳,不许再掐脸上的粉刺。但她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连她应聘时的年龄都往大谎报了一岁。所以这种方式的结尾也恰恰符合一个小孩子在找到第一份工作时的心态。老师和学生都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这样一个表面看似简单、单调和乏味收尾的话,可以分析得出结尾虽然过于简单但却是画龙点睛之笔,更能身置其境地领会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含义,从而体味到作者如此煞尾的独特妙处。

(三)补充背景知识有助于课文的正确理解

背景知识为知识形式之一种,一般指为认识某种对象所需要的关于该对象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的知识,这些知识相对于要认识的对象而言,构成映衬对象的“背景”,因而称为背景知识。背景知识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很多历史事件已融入文学作品的写作中。因此在解析多来自于文学作品的课文时,汉语语言国家里的学生对英美国家历史事件认识的缺乏,造成了对课文的印象浮光掠影,对文章的阅读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果能在讲授课文的同时穿插相关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文,读懂课文的言外之意。

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3册2单元的标题,“民权英雄”并配以马丁·路德·金公开发表演讲时的照片作为背景图片。这里就有必要介绍一下美国历史上的“Civil Rights Movement”民权运动。作为非暴力运动的典型,民权运动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美国黑人所发起的争取平等权利的全国运动。它不仅推动了美国民主平等,也改变了美国黑人的悲惨命运,为其赢得平等与尊严,更引发了新一轮的诸如妇女运动和反战运动等民主运动。身为美国民权运动的领袖人物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截取易懂的讲话录音片断播放给学生听,通过其哽咽的嗓音就能很快地感觉到,演讲者对种族歧视声泪俱下的血泪控诉。有如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演讲者当时的激动情绪。演说者用排比句“I have a dream…”层层推进,感情不断升华。他铿锵有力的语音语调和慷慨激昂的陈词,表达出了民主必胜的坚定信念。以这样声情并茂的演说来导入2单元,学生在补充了背景知识的情况下,不仅能够对课文的主题消除陌生感,产生对阅读课文的浓厚兴趣,进而更易融入课文的表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体会到黑人争取自由平等所经历的曲折道路。

二、文学的趣味性能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长期以来英语的应试教育以及满堂灌,已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学生疲惫不堪。而文学的趣味性可以让课堂面貌焕然一新,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绷紧神经的同时,也让他们体味到文学的无限乐趣,进而对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尘世的花》中“由于她怀孕已快足月,所以她向我走过来时似乎是她的肚子最先到达我面前。”[3]85作者不仅观察得细致,而且以充满童趣的口吻描写了见面时这滑稽的一幕。把当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学生们看了更是笑得前仰后合。她怀孕快要足月即快生了,肚子一定会凸出得很大。而作者没有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具体描写她的肚子如何的大。而将她朝自己走来这一动态过程进行叙述,她的大肚子最先抵达作者面前。这不仅不露痕迹地刻画了她肚子的大,更展现出她的憨态可掬,又体现了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这种对身体局部的描写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

三、文学悲剧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亚里斯多德曾指出“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Katharsis)”[5]28。文学的悲剧可以引起读者在情绪上的共鸣,引起对悲剧性人物的同情和怜悯,形成正义感的延伸。悲剧的这种净化作用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健康的心理。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学生用书第3册6单元A篇课文《最后一片叶子》中,刻画了贝尔曼这个悲剧人物。老贝尔曼不顾自己年老体弱,不顾夜里刮风下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苏克服了想死的念头从而闯过了疾病的难关。这与一开始的描写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起初他被描述成一个艺术上一事无成但颇能夸下海口和饮酒无节制的小老头。然而这个有缺点的人物愈发显得真实。学生从中体会到伟大并不遥远,它可能就在身边这些不起眼的普通凡人身上。平凡的人也可以伟大,小人物身上也可以闪耀着伟大的光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的那天夜里他画上了这片叶子。”[1]171伟大就体现在雨夜带病作画的善举上,从中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好斗的他“把自己看成是楼上画室里两位年轻艺术家的看护人”。[1]168“屋子一角的画架上支着一张从未落过笔的画布,在那儿搁了25年,等着一幅杰作的起笔。”[1]168多年夸下的海口甚至连起笔都没有的“传世之作”,却因为苏的病变成一夜的切实行动,这是他这无名平庸的老人对年轻艺术家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呵护。这部画作寄予着这位胸怀大志而苦苦不得志的老画家,对年轻画家浓浓的关爱之情,鼓励之意。

贝尔曼的杰作堪称一部真正的杰作。这幅画蒙蔽了两位年轻画家的眼睛,把这片惟妙惟肖,富有生命力的叶子误认为是真实的叶子,这凸现出他高超的画技,更彰显了这是他一部人性的杰作,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影响和改变了年轻画家,使她变坚强起来。真正的艺术杰作不仅是一幅逼真的画作,更在于它所传递的力量和背后所蕴含的画家治病救人,救人于危难之中的感情用意。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亡的悲剧里绽放出伟大的人性光辉。

老贝尔曼用杰作诠释了真正的艺术,用生命诠释了伟大的内涵。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对这个人物充满了怜悯和同情,与此同时,情感得到净化,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向往美好和向善的倾向,以及从悲剧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的想法,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四、结语

大学英语课堂输入文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变表面的理解为深刻的理解。学生不仅会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在理解的基础上会记得更牢。通过给学生补充文字典故背后的知识,利用修辞手法来分析课文和弥补学生所缺乏的背景知识,能够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文学的趣味性可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英语兴趣的同时放松绷紧的大脑,寓教于乐。学生还能够从文学悲剧作品中受到美好道德意识的熏陶、净化心境,从而树立起良好的人格品德和培养起健康的心理。把文学知识应用到大学英语教育实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文学知识的输入。

[1]李荫华,王德明.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3(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2]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中文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李荫华,夏国佐.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学生用书4(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4]范学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5]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文学知识圣经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浅析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学知识的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文学知识的选择与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