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创新

2014-08-15 00:47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概论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常 静

(长治学院 思政部,山西 长治 046011)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大决策被提出来。它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成功经验的理论总结,也为今后的思想政治工作指引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概论》课的教学,就是要以此统领教学目标的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教学目标的形成

《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即受教育者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问题。当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青年大学生,部分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等问题”[2]7,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概论》教材在绪论、第六、七章都讲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高纲领和我们当前的最低纲领,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阐释了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社会理想。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统领教学目标,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入教学内容中,讲透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合科学性与合价值性、共产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讲清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追寻的关系。

在大学生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概论》课的要旨所在。《概论》课很多内容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章“真理与价值”部分更是直接针对当代青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第六章“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共产党人应具有的价值观的阐释。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概论》中都有明确体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概论》的课程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学工作者从理论上深刻把握教学目标逻辑路径,说明共产主义最高纲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既是合乎逻辑的必然结论,也是被实践检验证实的科学规律。从而使教学目标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真正实现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领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当代建构的具体要求也为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内容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指明了方向。”[4]《概论》要系统、全面、准确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以“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为主线,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组成部分有机连成一块“整钢”。《概论》是在原来三门课基础上整合而成,与原三门课相比,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压缩,同时补充了一部分新内容,构成一个相对完整和严密的理论体系。但整合中还存在很多值得思考、商讨的问题,特别是将原来很多看来是必要的内容一笔带过甚至删减。例如在第一章中,对于运动、静止、时间、空间等一笔带过,对于辩证法内容进行了大幅压缩,可能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缺位。教学实践中需要进行补充完善,否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将残缺不全。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对教材体系进行整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统领《概论》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就是联系相关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例如绪论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可以联系到“共同理想”。意识的能动作用、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改革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以及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和完善等内容可以将教学延伸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荣辱观”等等。从理论渊源上讲,“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等内容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阶级立场、道德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中的具体发展和通俗表达。虽然马恩关于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特征的设想与现实有一定差距,但这并不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立场。实践证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我们走向共产主义的通衢大道。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教学方法创新

传统政治理论教学重讲授、强灌输、少互动、弱交流的不足使得其教学效果打了不少折扣。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政治理论课是“政治任务”而非兴趣所爱。马克思主义“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基本任务,在这“三进”中,“进脑”是归宿,是总目标,也是最难实现的。《概论》教学要实现“进脑”目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方法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提供新信息、新思路,完整、准确地反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德育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6]10。《概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联系实际,要联系涉及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如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也要注重联系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显著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必须抓住这个特点,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让理论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概论》教学内容看似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实则联系紧密。唯物论教导学生从当前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想象出发去面对大学学习和未来就业择业;辩证法不仅教给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以平常心态面对竞争、挫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更是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解决求学、就业、恋爱等方面的价值选择困惑。

《概论》课教学应注重主导与主体、讲授与交流、启发和争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对立统一,充分发挥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最早由胡塞尔提出,又称“主体际性”、“交互主体性”,意指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主体”交互关系的基本模式[9]238,它反映了“复数化”的或“平行”的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为层面所建立起来的、基于平等基础之上的某种一致性和共通性[10]163。这一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形成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时,他的思维就会被调动起来,从而集中精力,达到“进脑”的效果。

理论的归纳概括需要高度的理性抽象,而理论的阐述却需要形象生动的感性表达。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尽可能将理论讲解生动化、形象化,深入浅出。通过讲故事、看视频、演动画、朗诵诗词、演小品等方式,用形象、生动、感性的方式传递理论思想。例如,在讲授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时,可以朗诵白居易的《放言》。当学生在欣赏优美的诗词和倾听王莽的故事中,深刻理会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的哲学道理。

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进行《概论》课教学创新,从而使课程更具理论性和实践性。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争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卫红.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扎实工作,高质量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J].教学与研究,2006,(6):7.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4]顾友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1.9.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6]陈连生.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6-06-15(1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10]高秉江.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概论理论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