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理论溯源评析*

2014-08-15 00:48任红霞杨晓娟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育人理论

任红霞,杨晓娟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观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实质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明确了哲学的任务是解答实践活动中人与其外部世界、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从而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还以全新的视野指出了实践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存在,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人的现实活动中,只有实践活动才是最根本的活动,因而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既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生,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创造世界,实现人类改造世界的价值目标。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科学精神,即在新的时代视野中在实践中全面的、历史的认识、把握科学理论的价值,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同时坚持用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推动社会、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实践观是以雄厚的经济、科技为基础,同时它又体现着对时代的超越和对科学的发展。

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1]在这些能力的养成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应该起着重大作用,但是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处境尴尬,一方面,从上到下各级党政机构、教学单位高度重视,各级部门的评估促建工作也是紧锣密鼓,被其他专业羡慕为“国课”;另一方面,学生普遍漠视甚至藐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之为“洗脑课”、“愚化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欠佳。究其原因,根本之处在于没有处理好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更没有处理好教材体系和学生认知规律之间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更在于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理论观点,并站在“受众”的角度,让其真正了解和体会现实社会,而不是一味的理论宣讲。以上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不唯上,不唯心,只唯实,尊重客观,顺应潮流,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出现“一端是宏大激昂的宣传,另一端是麻木敷衍的回应”这样的尴尬场面。[2]

二、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观念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内容

“知行观”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历程虽然散落于浩如烟海的典籍描述中,但是其基本的思想脉络还是清晰而深邃的。

在“知行观”问题上,中国哲学的基本倾向是知行统一的,普遍认为思想理论与社会生活实践是一体的。人们研究宇宙人生的重大问题常常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出发,以反省自身的身心实践为出发点,最后又将这种反省成果运用于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将反省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在这里,中国哲人探求真理,目的在于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指出至善的方向,在于使人的生活实践务必要有至真的理论指导。

一方面,中国哲人在理论上非常注重实践的作用。《国语·周语 (上)》记载,邵公谏厉王时曾说过“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的话;在《左传·昭公十年》中,也曾提出过“行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关于知行关系的命题。关于知行的“知”,在当时主要是指认识、懂得社会伦理道德,“行”,主要指人们的生活行为和社会伦理道德行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哲人孔子就既强调“知”,也注意“行”。在他看来,理论的学习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他更看重行的意义和价值,他坦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还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人生真正的乐趣并不仅仅是“学”,更重要的是依其所知而实践。孔丘这种把认识论的问题与伦理修养问题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给以后儒家知行观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孟子也说:“君子深造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之,居安之则资深之,资深之则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荀子也曾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行为的修正,道德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哲人在方法上更注重道德修养,以涵养为致知之道。人要获得真知,必须有一种特殊的修养,要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真行,就应先在德行实践上下功夫。庄子说:“旦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大宗师》),只有具备了真人的“无好恶爱憎之感情,忘生死善恶之区别”的境界,才能有真知灼见。荀子认为:“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 (《荀子·解蔽》)只有虚一而静的涵养才能知道。“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周敦颐在《通书》中认为理论是生活的解说,生活是理论的表现,为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广大高明不脱离日常的生活实践。汉代董仲舒的“察身以知天”,通过“修身审己”,去除物欲,复明本心,实现天人合一,是以认识“天意”为目的的神秘主义的道德修养方法。魏晋至隋唐时期,由于玄学的“重玄理、轻实践”倾向,使得很少有人直接讨论知行问题。到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封建统治者加强道德修养和履行实践的需要,知行问题又开始突出起来。程颐认为,格物致知的任务就在于认识天理和天命,认识“善”的道德本性。朱熹发挥了二程的思想,提出“理会、践行”的知行统一观。这种把认识论问题和道德修养问题融为一体的思想,就连古代哲学的集大成者王夫之也不例外。

(二)中国传统“知行观”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套知行的辩证方式和思维模式

虽然传统的“知行观”是作为道德实践提出的,但它不仅仅是人生哲学的基本原则,还是实践哲学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化、信息化社会中,我国已经把“知行观”规定为教育原则,“育人为本”、 “知行统一”。不可否认,无论是从知的范围、程度、内容、形式、方法方面,还是从行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在现今都远远超越古人,但是在行的结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许多环境问题、暴力犯罪、经济犯罪、信仰缺失、丧失诚信、吸毒等社会问题,这些都是知行脱节和只知不行的具体表现。这些现象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学生的信仰缺失、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现象比比皆是,其症结主要就是知行脱节,只知不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知而能行、真学真知”,中国传统的知行观恰恰为其提供了一套知与行的辩证方式和思维模式。

三、中国共产党的具体实践为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理论提供了成功范式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理论内容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观点。

中国共产党从一诞生,就肩负起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又持续开展了社会主义农业化、社会主义工业化等建设,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从而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0世纪70年代又进行了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没有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的坚定信仰,没有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没有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勇气、决心和信心,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艰苦的、长期的、伟大的实践,更不会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也不会有后来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共产党人是否真正忠诚于党的事业,是否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能否得以真正贯彻的关键。毛泽东曾在《实践论》中说过:“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3](P279)

国家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明确培养目标。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真正让学生“真学、真知、真用”目标,让教育成为一种信仰,这不仅仅涉及到学生的思想接受和心理认同问题,更主要的是表现在学生的个体行为上,体现在社会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实践范式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成功范式,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实现高职院校的育人使命。

综上所述,只有真正把握了实践育人的理论根源,才能全方位地去理解和掌握实践育人的内涵,才能从思想上真正接受实践育人的重要地位,才能真正发挥实践育人实践性、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拓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维度,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岳磊.高校思政教学效率低下的深层原因分析 [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 772/201001/xxgk_80415.html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育人理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