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评析

2014-08-15 00:46安亚玲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生产力科学技术

安亚玲

(首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北京 100048)

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提出

1.时代孕育理论。

历史进入到20 世纪,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哈贝马斯生活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被他称为“晚期资本主义”,也可称为“发达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时期。 与东方国家不同, 在西方这一时期的阶级矛盾明显缓和,工人的阶级斗争意识淡化,革命热情退化。 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派别,因在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开展工作而得名,其成立的目标是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文化进行批判,社会批判理论是其研究的成果和武器。 与此同时,哈贝马斯也生活于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 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的使用、生产的自动化使得失业人数增多,人成了机器的附庸,变得没有自由,没有自我,分工的细化使工人反复重复同样的劳动,局限于狭窄的圈子里,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发展,对自然的无限制利用使生态环境遭到恶化,能源陷入危机。 哈贝马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关怀,对工人的深切同情,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技术观。

2.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渊源。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的形成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也受到了先前哲学家们的思想影响,是对他们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马克思本人很重视对科学技术的研究,认为科学技术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的范畴,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应用创造了资本主义以前所无法企及的巨大生产力。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的职能并不是哈贝马斯的首创。 霍克海默认为任何一种隐藏社会危机、 掩盖社会真实本性的人类的行为方式都是意识形态,提出了著名的“支配理论”,由于消费、娱乐的满足,人们甘愿接受资本主义的技术控制而意识不到这种控制。马尔库塞对科学技术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职能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力大大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人们看到了科学技术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而甘愿受制于科学技术的控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并没有使晚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减少意识形态性,反而使这种意识形态性更浓。马尔库塞指出:“相反,在特定的意义上,发达的工业文化较之它的前身是更为意识形态性的。因为今天的意识形态就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2]

3.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观。

从19 世纪末期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两种新的发展趋势,一是国家干预经济事务日益频繁,这就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二是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加强。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后,科学运用于生产的周期缩短,科学、技术、生产实现一体化,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了第一生产力。 这两种趋势破坏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原有结构, 改变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劳动和交往方式,先前以公平交换为基础的意识形态瓦解,这就需要寻找新的意识形态来充当政治统治的职能。哈贝马斯诉之于科学技术,“取代自由交换的意识形态位置的是一种补偿程序,这种程序服从的不是市场制度的社会秩序,而是一种补偿交换机能紊乱的国家活动”[3]。 在这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这一新的意识形态称为“补偿程序”,这种补偿程序以合理化为标志。 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了双重职能,一是作为第一生产力,二是作为意识形态。

二、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特点

1.辩护功能加强。

意识形态是新的统治阶级在打败旧的统治阶级后,为了在思想文化上控制广大民众,使他们臣服于自己的统治而制定的,是上层思想家精神活动的产物,能被称为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都有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作辩护的职能。 传统的意识形态为自己设想了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式未来, 超越现实的美好理想和美好生活,让生活在当下的人们寄托于来世的幸福,甘于生活在现世的悲惨世界中,不要做任何的反抗,默默承受,否则来世就不会有幸福的生活,不会进入天堂。传统的意识形态本身包含了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批判与反思。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一种技术统治论,不用经过教化、教育而进入人们的意识当中,与传统的意识形态相比,它没有设想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前景,也阻碍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人成了单向度的人,一味肯定社会现实,而丧失批判否定的思维,形成单面思维,社会也成了单面的社会, 在技术统治的社会中只有顺从派,而没有反对派。这种控制论的目的是使资本主义社会永恒化,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好的也是最后的社会,因而更具有为统治阶级辩护的职能。

2.科学技术成为偶像的意识形态。

偶像的意识形态是说, 科学技术和传统的意识形态相比更加无法拒绝和无所不包。 传统的意识形态因为是上层思想家的产物,因而只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只为统治阶级服务,教化民众。而新的意识形态不仅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而且还满足了被统治阶级一定程度上的需要,反映了他们的利益,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物质需要的极大满足, 科学技术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美好和谐、欣欣向荣的世界,生活如此美好,人们思想上麻痹了,不再进行一切反抗活动,并认为这种反抗是不值得的,应该受到谴责的。马克思所谓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阶级界限模糊,阶级意识严重淡化,从而压制了人类要求解放的旨趣。

3.具有了较少的意识形态性。

一种东西能被称为意识形态就是因为它具有了意识形态性,具有了虚假意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程度最低的, 因为它不具有传统意识形态那种不透明的、隐晦的欺骗性,靠幻想蛊惑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人们受到意识形态的左右却完全感觉不到,还以为自己是很自由的、自主的个体。 科学技术意识形态是透明的、直接的,通过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满足人们的真实需要和虚假需要,虚假需要是一种控制性需要,通过广告等媒介的宣传,刺激消费者,在这里消费也成了促进生产的必要手段。 此外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自动化解放了人们的双手,人们劳动时间缩短,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参加一些娱乐活动,酒吧、歌厅汇聚着各色人种,商场商品琳琅满目供人们挑选,娱乐消遣活动迷醉了人们,人们甘于安于现状,不想做任何反抗。

三、科学技术如何履行意识形态的职能

1.合理性:新意识形态的灵魂。

对于作为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怎样发挥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职能, 哈贝马斯借用了马克斯·韦伯“合理化”观点来说明,合理化是探讨新的意识形态的入口。哈贝马斯认为人的行为分为两种,“工具行为”和“交往行为”,前者指的是生产劳动,遵从技术规则,后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为载体的交往。工具行为追求的是效率, 交往行为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意见统一。生产劳动是靠科学技术推动的,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得到满足,工具行为就变得日益合理化了,人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被异化了,失去了本质的存在,因而反过来交往行为变得日益不合理化,于是工具行为的标准侵入到交往行为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拿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合理性转化为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对人的统治的合理性。科学技术使对人的统治合理化,人们虽然不自由,却感到十分合理,并证明说科学技术不会使人自主的,只要服从技术机制就是合理的。由此他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通过商谈、协商达成一致来解决这种异化。

2.新意识形态统治的合法性。

在哈贝马斯看来,“合法性” 是说任何一个社会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 这样的社会就是具有合法性的。 他说:“一种政治秩序总要求人们把它当作正确的、正义的存在物加以认可,而合法性意味着它有着充分的理由这样去做。一种合法的秩序理应得到承认。合法性指的是一种政治秩序值得被人们认可。 ”[4]前面我们说到资本主义发展的两种趋势, 第一种是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加强, 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出现危机, 这就使人们不再认可所处的社会,合法化出现危机。基于此,哈贝马斯认为,要想使发达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走出不被认可的合法化危机,就要诉诸科学技术,再次获得人们的认可,从而获得合法性。随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崇尚技术统治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生产力大大提高,生产出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要,人们就认为科学技术是合法的,值得被接受。这样科学技术就成了一种控制人与自然的新的政治控制形式, 统治者不再使用野蛮力量暴力手段去克服社会的离心力量,而是使用科学技术。

3.技术统治论的核心: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也称为“技术理性”,这种理性对应于价值理性, 技术理性突显的同时意味着价值理性的衰落。技术理性忽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崇尚科学之上,不是把人当做最终的目的,而是把能否有利于科技的进步当成目的,造成目的与手段的非合理化。 随着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科技成了促进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效率标准成为衡量人们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出于人的内在需要。技术理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有社会成员都成为促进生产的工具,而生产不是按照人的需要而是按照生产的技术需要进行的,人们进行消费也是促进了生产。 在一个企业中,只要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员工就会心甘情愿地去完成,不管自己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实际上他在受隐晦的意识形态的控制,自己却意识不到,反而觉得是十分合理的。

四、对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评价

1.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

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观看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着社会进步,也看到了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看到了科学技术的不适当运用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后果。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充当了意识形态的帮凶,成为统治阶级奴役人的工具。 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造成的,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科学技术具有客观性、真理性,它自身并不能直接就成了意识形态,成为压制人的力量,在于利用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显示着一个国家实力的盛衰。我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不要盲目追求物质利益,要兼顾资源环境的因素,防止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还要避免进行对世界可能导致恶劣影响的核武器的研究, 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世界是我们的一贯宗旨。

2.夸大了科学技术中的价值因素。

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等同, 夸大了科学技术中的价值因素,否定了科学本身固有的真理性、客观性。科学技术是客观的具有价值中立性,强调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科学应用于技术就是真理性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这样科学技术就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意识,具有主观性, 是社会存在的产物, 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是受动性的存在,依附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意识形态也会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所以,意识形态作为主观的东西不能等同于科学技术这一客观的东西。

3.混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

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相提并论, 也混淆了“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式”两个概念。 意识形态具有总体性,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 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 为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发挥文化霸权的职能,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具有很强的阶级性,代表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它不包括科学技术。而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精神生产的产物, 这种精神生产是出于自愿的、自由进行的,因而不属于观念上层建筑,也不一定属于特定的阶级,没有阶级性,包括科学技术在内。 科学技术是社会意识形式的精神产品, 不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特意命令意识形态家们制定的, 是自由思想活动的产物,具有真理性。

4.对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进步的解放力量,哈贝马斯认为既然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却承担着意识形态的职能,为统治阶级作辩护,所以生产力就不再是推动人类解放的进步力量。另外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来源也过时了,科学技术成了“独立的变数”、“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5]。 于是哈贝马斯要求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实际上我们要重建的不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而是要改变历史唯物主义的叙述方式。因为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也改变不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即剩余价值仍然来源于直接生产中的劳动的物化,国家干预也要服从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尽量减少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消极后果。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3]J Habermas.Technik und Wissenschaft als”Idelogie”[M].Frankfurt an Main:Suhrkamp Verlag,1970.

[4]尤里根·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5]尤里根·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生产力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