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陆游诗词中的田园自然思想

2014-08-15 00:53戴干明
关键词:农耕陆游田园

戴干明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一、陆游与田园山水的联系:自然和人文的碰撞

陆游是宋代富有代表性的诗人,其创作诗歌传世量较大,也被视为中国诗词创作历史中一个富有代表性的人物。陆游所创作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而其中,陆游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实际上相对比于其创作的其他题材的诗歌而言,其富含的自然思想,以及自然思想背后的人文关怀、爱国精神等,都是十分丰富的。陆游一生对于宋朝廷的安于现状十分不满,内心的爱国情绪十分高亢,所以发出“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感慨。而内心的愤懑无法派遣,陆游则是通过山水田园诗歌去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含蓄或者直接地抒发胸怀。陆游不仅向往田园自然,而且还参与到农耕文化当中,打破了孔丘儒生对于农耕体力劳动的蔑视,这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而且陆游在田园观赏的过程当中,不仅仅以欣赏田园美景为自己的目标,而且还多番揣摩体悟人生,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自然文学诗歌当中,不断地寻找达观的人生,从而寻找回了自己。

因此,对于陆游的自然田园思想的探究,能够更好探究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各种文化的理想,从而对于中国人文精神和山水田园之间的联系做出相关的思考。中国素来有山水田园的诗歌创作传统,诸如晋代的陶潜陶渊明以及谢灵运等人,就已经开启了风气之先,不过到了宋代陆游的时候,田园自然诗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人生的思考、家国命运的沉思则更富有性情以及个性,从而有着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陆游诗词中的田园自然思想之核心: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念

陆游虽然在文学上建树颇多,影响巨大,但是其在宋朝廷当中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命运也多有坎坷。陆游创作的自然田园类的诗词歌赋,往往是蕴含自己对于人生的各种风雨沧桑的思考和感慨,对于陆游而言,见惯了风雨,也就有了对离合悲欢更高层次的感悟,特别是其在仕途上的大起大落,这些对其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念,以及其诗词当中生命意识的进一步延展,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陆游返璞归真的自然生命观念

在陆游的诗词作品当中,很多时候流露出来的生命观念都是返璞归真的。陆游对于童真思想的发掘,是其在诗词意蕴深层次挖掘上更胜于前代的诗词创作者。生命的真正本质,以陆游的文学作品来看,大体还是在求真的角度上,也就是对于孩童一般清澈的思想意识的留存。正如明代思想家李贽所创作的《焚书》当中就提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和陆游的诗词创作当中的自然生命观念是契合的。陆游非常重视这样一种生命体验,而且将自然周遭的变化,作为一种宝贵的生命体验,这样用孩童的思想去放下自己内心的各种心理负担,相对比于晋代陶渊明这种桃源遁世的消极思想,则更胜一筹。所以,让自己的思想如同孩童一般地纯真自然,是陆游创作的田园诗歌中重要宝贵的一种自然生命价值观。

陆游在自己创作的诗歌里面,有很多都是描写自己如何像一个孩子一样去玩耍的。比如“老翁垂七十,其实似童儿。山果啼呼觅,乡傩喜相随。群嬉累瓦塔,独立照盆地。更挟残书读,浑如上学时。”这一首《书适》充分表达了陆游的童真思想。陆游在这一首诗歌当中写到,虽然自己已经年纪超过七十岁了,但是仍然不改孩童一般的天真,可以随意地玩耍,看着残缺的书本,如同还在上学的时候一样。这一点表现出他自己的“放翁”般性格,完全不管旁人对自己的看法。诸如陆游所写到的另一首诗歌《泛湖至东泾》:“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小舟,半醉摘藤花。”这种笔触就是对放牧鹅鸭的小孩童的真切描写,直接以孩童的行为作为诗歌的描写题材,而老人家陆游则是自己在小船上,喝得有点儿醉,去摘取藤花,可见陆游对于自己的人生一种闲淡自适,这是一种对人生的平静理解,出自于自己的田园诗歌当中的各种题材,实际上也是陆游高洁的返璞归真的自然生命观念的一种最为具体体现。

(二)陆游自我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交融

陆游自己对于自然和自我之间的相互交融,则是陆游自然主义生命观念在自己的诗歌当中的真切体现的一种。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的崇敬之情一向都是存在的,从老子庄子等人的“道法自然”开始,就已经表现出非常强盛的生命力。而不同的是,有部分的中国儒家文人,仅仅是因为自己在仕途上的命运多舛,并没有办法成功地获得自己想要的官职,就选择消极和遁世的方式,将自然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一种重要途径。而实际上,陆游在自己的田园山水诗歌作品之中,并没有表现出对于这种消极的心态;相反,陆游的心态更是一种自然自适的心态,对于人生的登高视之的真正追求。所以,这并不是一种对于人生的虚伪逃避,而是真切地感受人生,这在陆游晚年创作的田园诗歌之中都有所体现。

诸如陆游所写到的“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这样的十个字,将陆游内心的格局展现出来。陆游对于春天的时候,水波荡漾,折射着光芒,而春天刚刚生长出来的柳树颜色动人,让人深深陶醉其间。这是陆游从自己的仕途不顺当中走出来,和自然之间的相互交融,真正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自然契合在一起,展现了陆游对于山水以及田园之间的心灵感悟,让自己独立在天地之间,成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而陆游在《出近村晚归》当中则是写到了“野花当路发,沙鸟背人飞”,这样的吟唱,表现的是一种观赏路边野花新发,然后看着天空的沙鸥自由徜徉的自然而然的心态,这样的一种心态并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轻易感受到的。

陆游还在《雨后》当中写到了:“禽鱼皆随性,草木自吹香。”天空当中的禽鸟和水里面的游鱼都是非常随性自然的,而草木花儿被风一吹,就带有着泥土的芬芳,这种雨后别致的芬芳,带有着草木的淡淡香气,混杂着大地香气,不是自然流露的吗?这种自然主义的创作风格,和陆游内心对于人生的高度释然是分不开的,对人生各种细微的感动都要俯拾珍惜,这在古代的中国文人当中,甚少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而且,即使部分人真的能够感悟到这般自然而然的哲学平静,也很难用语言去表达,更何况是用结合着韵律的诗歌,所以陆游对着天空的飞燕写出的“只愁去远归来晚,不怕飞低打着人”,这一类就是对于人生的彻底领悟,自然哲学和自我文学之间的高度结合后产生的艺术品,展现了陆游内心伟大的人文关怀,也表现了自然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萌发,并且顿悟了人生的奥妙,从而运用各种自然的修辞去描绘自己眼里的自然途径,从而对自由以及生命发自内心地歌颂。

(三)陆游在自然之间的精神超越

陆游创作山水田园类的诗歌,除了上述的两点,还有一种来自于自己本身的精神超越,这种超越是非常难得的,正如清代文学家金圣叹写到的“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这样的一种观点实际上就是一种精神超越的观点,一种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合二为一,这样的一种精神上的层次,也是陆游自己个人希望能够真正达到的。陆游自己写下来的田园风光以及各种山水自然的风光,并不是陆游所观察的各种客观的对象,而是一种非常自由的个体,如同陆游写下的这样一段:“今年看月三叉市,纤云不作良宵祟。素娥命驾洗客愁,我亦倾杯邀共醉。风露万里方渺然,冰轮无辙行碧天。盈盈耿耿意无尽,月不忍落人忘眠。一言欲报广寒殿,茅檐华屋均相见。明年万事不足论,但愿月满人常健。”这样的一种歌赋月亮,和月亮同醉的境界,就是一种物我皆忘的层次。物我之间都一起共舞共醉,如诗歌当中一句“月不忍落人忘眠”,完全展现出一种月我之间的超越,特别是月亮已经成为一种主体,一种自由的主体,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换位思考,而是一种个体体验的超越。又比如,陆游在另一首诗当中写到的“白鹭立清滩,与我俱得意”,这样的一句“与我俱得意”,表现了陆游这种和白鹭之间宠辱皆忘的高洁心态。强烈的内心感悟和自然的心态,表现着陆游来自灵魂深处的生命意识搏动,陆游并不是对于声色犬马的追求,也不是单纯贪慕美丽景色的外观,而是对于自己内心深邃的一次次探究,对自然造化的变化的一种感受,借助山水田园的外相去启迪自身,从而追求着一种精神的超越以及人生理性的感触,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诗歌美学。

因此,陆游对于人生有着自己独特的审视视角,能够更多超越地去思考以及体验。陆游在山水自然之间,不断观照自己人生的各种悲欢离散,从而感受到人生的深刻意趣以及宁静,这一点正是陆游后期人生的真正存在方式。这种不管风吹浪打的淡定,是阅尽人世之后才能够真正领悟的高洁人生旨趣。所以,陆游才能够写出“远途始觉乾坤大,晚节偏惊岁月遒”这样的句子,能够表现出他自己内心的广阔,探究乾坤天地的平静和旷达。而陆游同时也写到“平生胸中无滞留,旷然独与造物游”,和自然之间的结合,最终超越了自己狭隘的人生观,最终达到“看云舒卷了穷达,见月盈亏知死生”,对日月盈昃有着自己内心的把握,能够将宦海浮沉人生的忧患看成人生的常事,最终在《游山西村》才吟诵出绝唱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种境界渗透入自己的诗歌当中,成为对人生真正高洁领悟的理趣,成为千古之间的独特人生品位,领悟非凡,成就自然。

三、陆游田园自然思想当中对农耕文化的体悟

陆游对于自然的感悟,并不是完全不食人间烟火的,而是具有深刻的人生关怀的。陆游在三十四岁的时候走上了封建主义的官僚场,五次被人弹劾以及罢官,以及荣休后在山阴的居住,都和田园之中的农耕文化、农耕疾苦有着密切的联系。陆游对于农民的艰辛是十分同情的,而且为疾苦的农民做了许多诗歌,这一点更是很多普通的山水田园诗人所不能够真正做到的。

因此,在这样的一种范畴之中,陆游看出封建主义官僚的无能,才会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一般的劳动者身上,才会去感知这些疾苦,并且将他们表达出来,从而把自己作为田园农耕者的一员,并且以此作为自己自矜自豪的一点。陆游在《晚秋农家》当中就写到了“我年近七十,与世长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业耕桑,身杂老农间,何能避风霜,夜半起饭牛,北斗垂大荒”,这样的一种农耕的生活的图景,是陆游真正落到田间,和农民们一起耕作才能够真正吟诵出来的。而且陆游在参与农耕的过程当中,能够忘却自己人世的烦恼,真正是远离人生尘埃的情趣以及淡薄,去感受到各种自然的圆融,这一点就不是很多封建主义的士大夫所能够做到的。所以陆游同时也写到了“行遍天涯千万里,却从邻夫学春耕”,在自然主义的范畴当中,陆游表达了自己对于农耕文化的真正热爱,发自内心的崇仰和喜爱。

而陆游也十分关注农民的日常生活,诸如“年丰米贱身独饥,今朝得米无薪炊”,这些都是对贫困的农民做出的深沉哀悼,陆游长期在田间生活,对于农民的疾苦更是深切知道的。而“百钱布被可过冬,但愿时清无盗贼”这一句更是对农民遭遇封建主义剥削的深切同情,陆游对于农民面对各种剥削是非常痛恨的,但是同时也是无能为力的。

陆游喜爱田园自然,不仅仅是对于这种田园风光的喜爱,更是对于淳朴的民风民俗的喜爱。正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出自非常经典的《游山西村》,陆游喜欢这种淳朴的民风,并且乐于参加社戏,参与到民间的风俗之中。类似的还有《稽山行》里面描写到的“禹庙争奉牲,兰亭共流觞。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对于民间的这种风俗的由衷喜爱,也是陆游对于农耕文化当中美好真切的感受,也是陆游田园诗歌当中人文精神的重要由来。

陆游对田园农耕文化的喜爱,也表现在陆游对于普通的农耕劳动者的由衷热爱。诸如“谁言农家不入时?小姑画得城中眉”这样的句子,并不是陆游贪慕女色,而是对于淡雅的农家小姑娘的热情赞扬,而“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更是牛和农人之间和谐共乐的美好景致,这些也表现了陆游对于自然田园的真心热爱。

四、陆游田园自然思想的价值

陆游的山水田园类的诗歌,表现了非常多的田园自然思想。虽然陆游素来以爱国主义的诗人著称于文学历史之中,但是陆游的自然田园精神仍然值得玩味追索。陆游一生虽然坎坷多舛,但是他也并没有改变自己自然豁达乐观的思想,对于痛苦的事看得淡一些,对于不公平的事看作自然的变化,把人生的变化和喜怒离散,作为自己人生必然要经历的,最终在自然当中寻找自我,这一点的确是在芸芸众生之中较少看到的。

陆游对于劳动者的热爱也表明了他内心不是一个小我,而是天下太平的大我,而在山水田园之间感悟人生,感受乾坤,感受造化,从而师法造化而得到自然,这种富含着禅意的人生体验,却不和唐朝的王维一般,以佛教等宗教体验作为一种外衣,强调自己的个人体会,并且将通俗易懂的语言融入诗歌之中,更是难能可贵,表现了陆游不作佶屈聱牙之辞,以诗歌表达心怀,更以诗歌晓人以各种人生旨趣,可见其心胸之广阔豁达。因此,对于陆游的诗词之中的田园自然思想,更应该进一步去挖掘,进一步去体会陆游内心那种打破时空的高洁,从而对陆游的人文精神有着更深入的探究和思考。

[1]唐启翠.陆游诗歌“梦”意象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施正荣.放翁“饭牛”意象诗管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耿蕊.论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梦”意象——兼论宋代文人心态[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猜你喜欢
农耕陆游田园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除夜雪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