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网络文学

2014-08-15 00:53
关键词: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文学

韦 星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对网络文学定义的考量

长期以来,学界对网络文学的定义一直各执一词、争持不下,难以达成统一的认识。这就造成了网络文学这一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学者们在研究中各说各话,看似热闹非凡,其实缺乏针锋相对的辩论与争鸣,难以引起较强的社会反响。与此同时,网络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样式仍然在不断发展,通过游戏改编、影视剧改编等方式迅速扩大在社会大众中的影响力,而学界的研究成果与网络文学批评却少人理会。这就将学界与文学批评界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网络文学的红红火火,另一方面是网络文学批评的乏人问津。我们不禁要问,目前这种尴尬错位的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要想回答以上疑问,我们必须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网络文学”这一问题,并对网络文学的内涵、外延和表现形式加以界定。

目前对网络文学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一)对“网络文学”完全否定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网络文学”是个伪概念,他们并不认为有“网络文学”存在。这种观点以李洁非、李敬泽和一部分网友为代表。例如:李洁非认为只有“网络写作”,没有“网络文学”。李敬泽认为,网络文学不过是一种自我陶醉的幻觉。文学不可能产生于网络,而是产生于心灵。深圳网友韦一笑认为:“网络文学是Internet上所有废话的简称。”北京网友猛小蛇说:“我认为网上只有文字没有文学。”

(二)从传播载体的角度下定义

持这一观点的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指发表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这种观点以陈村、陈海燕为代表。

陈村说:“不能区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就像我们不能区分报纸文学和杂志文学一样。”

陈海燕认为,网络文学是发表在网络上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其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并非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其形式,主要包括网络文学的刊发载体、表达媒介和表达手法。

(三)从创作主体的角度下定义

这一观点认为网络文学是一种个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其特质是富含网络文化。一方面,网络文学既不能简单概括为传统的以书籍、刊物为主要载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的文学;另一方面,也不仅仅是利用网络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或者剧本。因此,网络文学既有感性的个体对于理想的渴求,也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

(四)从写作内容的角度下定义

这一观点认为网络文学就是以描写网络生活为主要题材的文学作品。很明显,网络文学描写的内容范围并非如此狭隘,而是与传统文学一样有着无限宽广的空间。但是这种观点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注意到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在写作内容上的不同,虽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但仍有其意义与价值。

(五)从新型文学样式的角度下定义

这一观点认为网络文学是具有网络文化特质的新的文学样式。这一观点以古清生、李寻欢、欧阳友权、葛红兵、许苗苗为代表。归纳起来,他们认为网络文学有三个特点:一是网络文学必须是通过网络写作的;二是网络文学必须要有文学的基本要素;三是必须要有网络文学代表性的电脑写作工具特征。

显而易见的是,对网络文学的定义,学界尚存在较大的分歧,不但网络文学创作者与网络文学研究者之间观点不同,而且在网络文学研究者之间意见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要回答网络文学的定义,首先必须对网络文学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对网络文学本质的思考

要想拨开迷雾、正本清源,弄清网络文学的定义,我们就首先应该抛开成见、放下争执,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网络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或文学样式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网络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

要回答“网络文学的本质”这一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网络文学是否属于文学。如果网络文学根本不属于文学,那么“网络文学”的提法就有问题,就必须改变。

我们通常认为,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是以不同的形式 (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网络文学无疑归属于文学定义的范畴。令人欣慰的是,社会各界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共识,网络文学虽然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特殊性,但毫无疑问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王俊秀的话我认为很有代表性,他在《网络文学:新文明的号角》中说:“网络文学是社会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存在,是一项作为生存、历史、个体生命话语的特殊的‘知识’和特定‘营养’。我们只有破译它的文化代码,才能真正步入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通过对网络文学的观察,我们可以初步把握网络时代‘新青年’的心性结构、价值取向和文化气质,甚至可以感受到网络‘新人’们的脉动和呼吸。”

(二)网络文学是通俗文学

网络文学就是一种通俗文学,它来自于民间并且受到民间的喜爱。“文学即人学”,网络文学面对的受众仍然是人,是我们的广大群众,这一点并未发生改变。文学从来就不是高高在上,文学批评界不应总是用“阳春白雪”去要求网络文学。《诗经》尚有“采风”,四大名著真追问起来,其实也是当初的通俗文学。

(三)网络文学是“发展中”文学

网络文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其本身仍在不断发展变化,是一种“发展中”文学,而静态的文学定义自然无法包容动态的网络文学的全部内涵和外延。每当我们认为已经给网络文学下了一个“完美”的定义之时,它往往又会以超出我们想象之外的方式超脱我们的定义。当前来说,网络文学当前主要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发展性。

1.技术上的发展

传统计算机网络发展到现在,以手机等手持终端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必然带来网络文学向移动网络载体和手持设备的扩散。技术上的发展终会带来人们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也会带来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2.形式上的发展

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行游戏改编、电影改编、电视剧改编、戏剧改编,网络文学作品向其他文学形式转移、拓展、扩散、发展。

3.创作群的发展

因为网络的自由性,任何人都可以零门槛地进入网络文学创作这个领域,网络文学的创作群体有逐步扩大的趋势,涌现出一批较为优秀的作者,他们的创作水平正不断提高。

4.读者的发展

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了阅读障碍,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文学的受众和读者群也不断发展,相比网络文学刚刚出现的时期,他们的阅读需求层次与审美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四)网络文学是“自由的”文学

1.创作主体的自由

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有写或者不写的自由,有选择写什么的自由,有出版实体书或者不出版的自由,有发布与不发布的自由,有选择读者的自由等等。网络给予作者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

2.创作内容的自由

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可说除法律禁止之外没有界限,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它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存在或非存在于现实的都可诉诸笔端,真正可以说得上是心有多远,世界就有多大,唯一的限制恐怕是作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因此,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大多具有超现实性。作者通过虚构、虚拟,将生活现实进行艺术化地再造,作品内容来源于现实但又超脱于现实,让读者感到熟悉,却又带有新鲜感。

3.传播方式的自由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由传播,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可以转载,可以下载,可以以文字传播,可以用图片说话,可以用动画表达,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非常自由。

4.读者接受的自由

网络文学覆盖了最广泛的读者群体。不论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的读者均可以自由选择读或者不读,读过后还可以马上进行评论,可以赞美褒扬,可以嬉笑怒骂,可以冷嘲热讽,甚至可以自己动手续写、改写。

5.“作者”与“读者”身份转换的自由

有一个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许多人同时兼具网络文学作品“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而且两种身份可以毫无障碍地自由转换。 “作者”在创作自己作品的同时,也会观看其他作者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因此,他也是一个网络文学的“读者”。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可以不断从他人处吸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创作。甚至有的“作者”萌发创作冲动的最初动机是因为作为“读者”没有好书读了,于是一拍脑袋:干脆自己写一本。这种“作者”与“读者”身份上的转换是自由的、无障碍的,而且基本上都是在电脑屏幕前进行和完成的。

(五)网络文学以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

网络文学主要是发布在网络上的,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具有“超空间性”。网络作为信息载体,既能传载文字也能传载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并且使得不同地方的人们跨越了空间限制,无论身在何处均可实现实时地交流与互动,“便捷”也就同时成为网络文学的核心词汇。

(六)网络文学题材广泛,多具有“超现实性”

从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上来看题材极为广泛,涉及历史、军事、音乐、戏剧、游戏等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但多数网络文学作品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超现实性”,作者通过虚拟、虚构,将来自于现实的内容移花接木并进行艺术化地想象和再造,使其超脱于现实。比如,当下网络文学中比较热门的“穿越小说”就是“超现实性”的典型例证。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可以界定为通过网络发布的,社会各阶层均可自由地通过各种终端 (包括电脑与手机等)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可以以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具有交流和互动性。网络文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内容与表现形式也是不断更新的,它通过文学创作、作品发表、文学接受、文学交流等环节构成一个整体,纸质网络文学书籍、网络文学影视剧、网络游戏故事等都是网络文学的一个方面。总之,网络文学是由作者、作品、媒介、受众等共同构成的一种综合的、发展的、动态的文学活动。

三、对网络文学批评的展望

当前文学批评界出现了对网络文学一边赞美一边贬斥的批评现状。这一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批评家个人身上存在的微妙的矛盾心态。他们既感受到网络文学的生机与活力,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自觉地用传统文学的标准去要求网络文学,从内心深处认为网络文学难登大雅之堂。二是网络文学作品数量巨大,品流复杂、良莠不齐也是造成文学批评上矛盾现象的重要原因。

同时,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创作存在一种脱节的现象,即:批评者写自己的评论,创作者搞自己的创作,就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交叉点。这对于网络文学创作和网络文学批评的发展都很不利。网络文学批评要想与网络文学实现双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一)网络文学批评者

1.转变网络文学批评的观念

文学批评者在面对网络文学时,多带有一种自然的优越感,往往不自觉地用一种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角度去审视网络文学,甚至对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也不视为作家,而是用“网络写手”来称呼。

“网络写手”这一称呼从某种程度上说带有一定的贬义,表现出网络文学批评者们对新生文学样式的轻视,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欠妥,即便未达到“作家”的层次与高度,“作者”或“创作者”的称呼还是应该当得起的。“写手”之称似乎将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与流水生产线的机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即使是网络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脑力劳动,也需要创造力。学界与文学批评界应当对此加以反思,警惕这种潜意识之中的优越感,并且要转变观念,站在真正客观的立场上进行网络文学研究与批评。

2.转变网络文学批评的态度

元辰认为:“网络评论者首先必须是一个参与创作、阅读和评论传播的网人,他应该有三个月以上阅读网络作品与参与创作讨论的经历才有对网络的发言权。”这是有道理的。

网络文学批评者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谦虚的心态面对网络文学,首先阅读,其次学习,再次研究,最后评论。

(二)网络文学批评的方式

当前,网络文学批评与网络文学创作隔膜与脱节的现状,也与网络文学批评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网络文学批评方式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

1.网络文学批评的语言

网络文学批评是给谁看的?如何才能发挥影响力?笔者认为如果只有研究者看,而网络文学的创作者不看网络文学批评文章,这样的网络文学批评是失败的,对创作是毫无影响的。因此,网络文学批评不应再追求艰深高妙的表达,运用语言应尽量一针见血、简朴平实,做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为网络文学作者或读者所熟悉的语言也许会有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之效。2010年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毕业典礼上李培根院士的演讲《记忆》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样本和案例,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学习。

2.网络文学批评的传播途径

当前,网络文学批评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是传统的纸质媒介,很难进入网络文学创作者的阅读视野。因此,网络文学批评必须转移阵地,将主要的传播途径放在网络上,在纸媒发表的同时,也应通过网站、博客、微博等多种网络途径进行传播,以此扩大影响范围,才有可能对网络文学创作者产生影响。

[1]马季.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 10年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2]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志雄.网络空间的文学风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网络文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倡导一种生命理想——论谢有顺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批评观
对待网络文学要去掉“偏见与傲慢”
网络文学竟然可以这样“玩”
揭秘网络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自成体系的文学批评
网络文学的诞生
回族文学批评的审视与反思——以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文学批评为例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