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对北欧国家的影响

2014-08-15 00:53纪胜利
关键词:朝鲜战争冰岛防务

纪胜利,于 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北欧国家有着相似的中立主义传统,但由于地缘、历史传统和在二战中的不同境遇等因素,在东西方冷战中,他们走上了不同道路。如果说捷克二月事件和柏林封锁加速了北欧冷战格局的形成,那么,朝鲜战争则起到了使之定型化、长期化的作用。

一、朝鲜战争对已参加北约的北欧诸国的影响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地理位置接近苏联的北欧国家产生了对战争的恐惧感,也增加了这些国家对于增强国防的需要,从1950年到1953年,丹麦和挪威的国防开支增长了两倍多。美国则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渐渐将对外援助转向以军事援助为主,并乘机与挪威、丹麦和冰岛几个北欧国家签订了防务条约。

丹麦在加入北约之后,很快就改变了传统的中立主义政策,而且“展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被列入西方阵营的愿望以及抵抗苏联的决心”[1](P624)。战后初期,美国和丹麦之间需要讨论的主要是格陵兰美军基地问题。格陵兰原属丹麦殖民地,是世界第一大岛,距离北美较近。二战中丹麦沦陷后的1941年4月9日,驻美公使库夫曼代表由侨民组成的“自由委员会”与美国签署了有关格陵兰的防务协定。该协定规定美国保护格陵兰以使其免遭入侵,并在格陵兰建立军事基地。

二战结束后,美国曾希望从丹麦政府那里得到有关在格陵兰的军事基地的新的授权,并因此在谈判接纳二战时期涌入丹麦的难民时产生了不满情绪。在商谈加入北约时,丹麦首相拉斯马森提到了废除战时协定的问题,并指出可以在北约框架下讨论格陵兰问题,而且要求格陵兰的军事基地只能用于防御。于是在丹麦1949年4月加入北约以后,美国就着手和丹麦开始谈判以解决格陵兰问题。美国在1949年对丹麦的政策中特别提到,“我们对丹政策的特别目标就是用一个既能使丹麦感到满意又能满足我们的战略需要的长期安排来取代1941年签订的格陵兰防御协定”[1](P618)。

朝鲜战争爆发后,丹麦开始产生不安全感,这促成了美丹两国签订了防务协定。该协定于1951年4月27日签订,宣称两国政府愿在北约持续联合的框架下共同防御格陵兰。丹美防务协定既保证了丹麦对格陵兰的主权,又保证了美国在该岛上的基地使用权以及行动自由。不过,丹麦还是采取谨慎态度,对于苏联抗议说丹麦背弃了在20世纪40年代末宣称的“和平时期没有外国军事基地”的承诺,丹麦人坚称丹美防务协定对苏联的安全没有任何危害。丹麦还宽慰苏联说,除非遭到进攻或者受到即将到来进攻的威胁,否则在丹麦本土不会允许建立任何外国军事基地[2](P43)。虽然丹麦还是于1952年9月参加了在北约主持下的关于1953-1954年在正在建造的丹麦机场部署美国空军的双边谈判,并且计划扩大机场来满足北约的需要以及美军的进驻,但由于苏联的抗议,该计划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实施。

自从加入北约以后,挪威政府“建设性地参与了对北约机构和防御计划的发展”[1](P1533)。朝鲜战争爆发后,挪威增强了与北约的军事联系。美国也评价说“自从加入北约之后,挪威在很多场合与我们一起增加了与瑞典的军事合作”[1](1533)。但在军事基地的问题上,同样持有“和平年代没有外国军队或者基地”政策传统的挪威的表现与其他国家截然不同。在商议加入北约的会谈中,挪威就曾询问美国是否要在挪威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当时美国的答复是含糊的:“应对和平时期建立的驻扎外国军队的基地和按照协调的防务计划准备战时用于供别国使用的军事设施加以区分。”[3](P102-106)

朝鲜战争爆发后的1951年,美国开始建议在挪威驻扎一支大约有75架飞机的战略空军。尽管受到了压力,但经过长期考虑,挪威最终还是于1952年2月在里斯本召开的北约会议上拒绝了该提议。尽管美国此后仍认为挪威在一到两年内将会背离他们的基地政策,并认为挪威改善几处飞机场是为了迎合美国的需要,但直到1953年第二个NSC121进程报告出台之时,挪威仍未允许美国和平时期在其领土上部署空军。丹麦和挪威在军事基地问题上的不同情况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从挪威的角度来看,这既是因为害怕激怒与其接壤的苏联,从而给芬兰甚至是瑞典带来压力;又是由于挪威国内政治中具有中立主义倾向的缘故,甚至是出于不愿与美国有更紧密的联系等原因。而从美国的角度来讲,由于其认为挪威加入北约就是对苏联的震慑,因此也并未对挪威施加过多的压力[1](P1532)。而丹麦本土虽然距离苏联相对较远,但与苏联有着造船合同等贸易联系,这也使得他们不敢轻易允许美国在其本土设立军事基地。应该说,朝鲜战争显示出的共产党国家的“好战”形象,对挪威起到了威慑作用。

冰岛是一个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的国家,其与美国关系的关键就在于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二战以前,冰岛受丹麦国王统治。纳粹德国占领丹麦之后,英国为防止这一战略性岛屿落入德国之手,派兵占领了冰岛。1941年7月1日,美国与冰岛签订了防务协定,接管了冰岛的防务。二战末期,冰岛宣布独立。虽然冰岛在战后曾希望美军尽快撤出,但最终迫于压力,还是于1946年10月7日与美国签订了取代1941年战时防务协定的“凯夫拉维克协定”,给了美国对凯夫拉维克空军基地为期六年半的临时使用权。在商议加入北约时,冰岛一再强调在冰岛的军事设施只能用于防御[3](P227)。美国曾也对冰岛做出了和平时期不在冰岛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的承诺。虽然在加入北约以后,冰岛也还是反对为了保护凯夫拉维克基地免遭突袭而无限制地采用任何军事措施,并曾经想收回对该机场的全部控制权,但最终美冰双方于1949年5月的会谈中交换意见并重新贯彻执行了1946年签署的协定[1](P1461-1462)。对于自己没有军队的冰岛来说,参加北约几乎就意味着将允许外国军队的进入,更何况美国对冰岛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满足我们在这个岛上的战略要求”[1](P1460)。

朝鲜战争爆发后,冰岛国内开始出现害怕苏联进攻的恐惧情绪。与此同时,北约也开始要求冰岛重新审视对本国有外国军队存在的态度。这也使冰岛在1950年9月向北约表达了在苏联对北大西洋安全构成威胁的危急时刻,冰岛对北约防御的重要意义,以及在面对潜在的进攻时保证冰岛安全的需要。1951年春,冰岛政府开始与美国商议美军返回的事宜。并于1951年5月5日在雷克雅未克签订防务协定,规定美国代表北约承担冰岛的防务。该协定给予冰岛政府控制美军数量的权利,而且美国还承诺会尊重冰岛人口稀少以及长期的非武装传统等情况。1951年5月7日,第一支美国分遣队在冰岛登陆,这支防御冰岛的军队在几周后达到五千人左右,美军时隔五年之后再次回到卡夫拉维克基地。1951年的冰美防务协定与冰岛五年前强烈反对美军基地的看法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见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冰岛更坚定地站在了美国一边。

二、中立国瑞典所受到的冲击

在二战期间,瑞典由于保持中立而免遭战火侵袭,战后它依然严守中立主义政策。在提议建立斯堪的纳维亚防务联盟未果后,瑞典没有像丹麦、挪威和冰岛那样加入北约,而是保持武装中立。虽然是中立主义国家,但瑞典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它其实是美国的潜在盟友。由于其对苏联具有防范心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评估瑞典中立主义“对美国的安全虽然不利,但没有危害”。美国还推断说一旦发生军事冲突,瑞典将会站在北约一方与苏联作战[4](BOX257)。所以尽管瑞典加入北约将更有助于斯堪的纳维亚防务的安排和组织,将会符合美国的利益,但美国还是在NSC121文件中接受了瑞典作为中立国家的现实,因此使瑞典与其已经加入北约的邻国丹麦和挪威以及美国在防务上紧密合作以及鼓励瑞典利用各种方式扩展和改善其军事设施,以使其有足够的防御能力能够“尽最大的可能来抵抗来自苏联的压力和侵略”也成为美国对斯堪的纳维亚政策中的主要目标。上述目标的实现都以美国对瑞典的各种援助为前提,因此美国决定,只要瑞典提出要求援助的请求,它将“富有同情心”地予以接受[5](P1758)。

朝鲜战争爆发后,瑞典同时也坚信以强大的军事为前提的中立主义需要美国的援助,于是在1951年12月批准加入了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出口管制。尽管瑞典是一个中立国家,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属于新修订的《共同防卫援助法408(e)款》中“虽然未加入集体防务和地区安排,但其保卫自身的能力和参加地区防务对于美国的安全来说比较重要”的国家,所以1952年2月28日,瑞典被宣布获得了《共同防卫援助法》中的被援助资格,这使得瑞典不用受到过多的限制就能购买美国的军事装备。双方的谈判于6月30日结束,同年7月11日,瑞典外交部长提交了对此表示感谢的备忘录。不过瑞典在备忘录中也谨慎地表示此举“仅仅是维护瑞典的内部安全,属于合法的自我防卫或者参加联合国的集体安全的安排和方法”。同时陈述道:“瑞典的政策将仍旧由其作为联合国一员的身份所指引,包括根据宪章的要求而不采取任何行动侵略他国,同时将所得到的设备、物资或服务依照传统的政策来使用,以促进国际安全与和平。”这表明瑞典将继续坚持其不结盟的中立政策。

对战争的恐惧也加速了从1948年起就开始策划的瑞典现代化空军的快速建立,到1952年末,瑞典已经拥有大约1000架战斗机。美国国防部又于1953年1月决定,除平时的供应之外,允许给瑞典航空汽油许可证,帮助其拥有可以维持90天战斗消耗水平的贮备。这是一个基于瑞典特殊地理位置上的额外决定,拥有适量的航空燃油贮备对于瑞典在北欧出现敌情的情况下有效地使用空军是一个重要因素。瑞典同时也将海军和陆军装备现代化,并提高了军事训练的水平。正如美国驻瑞典大使巴特沃斯评价的那样:“从1951年起,瑞典在涉及瑞典保卫国家的意志和能力的官方声明中采用了一种持续增长的自信语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的美国的重整军备计划应用到增强西欧军事力量的成果。”[6](P872)所以说从总体上来说,虽然当时瑞典保持着其中立主义政策,但美国还是对此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三、芬兰“特殊中立”地位的强化

与其他北欧国家不同,芬兰由于在二战时同德国一起与苏联作战,成为战败国。接近苏联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其在二战后选择了一个在表面上与苏联更亲近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并因此而拒绝参加马歇尔计划。1948年,芬兰与苏联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该条约不同于苏联与东欧国家签订的友好互助条约,并未将芬兰纳入社会主义阵营。因为根据该条约,若苏联遭到攻击,但不涉及芬兰领土,芬兰并无采取行动的义务,仍可保持中立[7](P60)。而美国则承认了芬兰的特殊地位,也没有要求其加入西方的防务,并对芬兰的对苏政策表示了“很大的同情”。美国虽然支持芬兰,但并不承担明确的义务,而是以“不明显的方式”进行的支持,以免触怒苏联,从而引起其对芬兰采取更激烈的行动[8](P209)。这一态度也反映出美国对芬兰的政策。芬兰于1948年夏向美国请求经济援助,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对于出口数量以及产品种类的规定没有阻止向芬兰提供贷款。由此可见,美国并没有将芬兰列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国家,芬兰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其本质上还是从属于西方的。芬兰的中立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美苏之间在芬兰问题上达成的一种妥协。

在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冷战战略。凯南在1950年6月29日召开的一次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将芬兰列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中,并指出: “如果芬兰被苏联占领的话,美国将不会干预。”也就是说,凯南认为芬兰并不值得美国为之一战。美国还认为在芬兰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综上所述,可见美国并不打算改变其既定的对芬兰政策。

朝鲜战争使芬兰清晰地认识到有一个强大的国防来保持他们独立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加强军事来适应安全政策调整的需要,以便应对苏联利用1948年签订的友好互助条约中的条款来要求进行军事协商。芬兰军队甚至建议大幅提高国防预算,但并未得到实施[2](P41)。而美国也认为直接或间接军事援助对芬兰这个国家并不适用,因为美国不想因此招致苏联的敌对行动。NSC121号文件甚至宣称:“美国政策的关键就是避免采取任何能够威胁到苏芬关系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使芬兰的独立招致激烈的敌意措施的任何举动。”[5](P755)据此,美国对芬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恰逢该年9月19日芬兰对苏联的赔偿正式结束,美国开始考虑对芬兰提供援助以及增加芬兰与西方贸易的可能性。但鉴于芬兰与苏东集团紧密的贸易关系,美国也认为试图让芬兰终止与苏联之间的贸易的举动难以被芬兰政府所接受,也违反了NSC121文件中有关芬兰的政策,将遭遇更多的无论是芬兰还是美国都没有准备好来应付的政治和军事危险。同时美国又担心援助给芬兰的战略原料会流入苏联之手,所以美国对芬兰的目标只能是利用有限的手段来维护芬兰的独立地位,努力扩大芬兰对西方的贸易,并且积极寻找旨在减少使芬兰对苏联市场产生依赖的贸易的方法,使芬兰减少向苏联出口战略原料。美国对芬兰中立的默认也使得芬兰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一个转口贸易基地,这一默认是基于对芬兰不会成为苏联卫星国的评估而做出的,因为芬兰共产党自从1948年以来就失去了在芬兰政府中的席位。所以说芬兰的中立对于美国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芬兰的意识形态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美国不需要向其提供军事援助就拥有了这个东西方之间的前哨阵地以及对苏缓冲地带。

总之,朝鲜战争爆发后,北欧的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加入北约的国家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与美国的合作,保持中立的瑞典和芬兰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强了与美国的关系,这使“北欧平衡”这一北欧冷战格局最终定型。从北欧地区冷战形势的新变化可以看出,朝鲜战争的国际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

[1]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50,Vol3.

[2]JussiM.Hanhimki.Scandinavia and the United States,An Insecure Friendship.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7.

[3]FRUS,1949,Vol4.

[4]ORE26 -50:”Current International Position of Sweden,”28 August 1950,HST Papers,PSF,Intelligence File,Box257,HSTL.

[5]NSC121/l,The Position of United States with Respect to Scandinavia and Finland,8 January 1952,FRUS,1952.

[6]FRUS,1951,Vol4.

[7]Vloyantes,John P:Silk Glove Hegemony.

[8]Lundestad,Geir:America,Scandinavia,and the Cold War 1945 - 1949,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0.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冰岛防务
冰岛
冰岛导演海上漂流记
欧盟推出“史无前例”的防务计划
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火之歌
红冰岛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
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