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文风特点

2014-08-15 00:44王彦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柏坡文风文章

王彦红

(西柏坡纪念馆 研究部,河北 平山 050411)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作家和语言艺术家。不论是宏大的政治抱负主张还是建国执政的理念,不论是深刻的哲学思想还是精深的军事战术,毛泽东都将之高度地概括、提炼、浓缩,并以精练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力求达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毛泽东浅显易懂、深入人心的平民化文风,曾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毛泽东一生事业上的巅峰。特殊的战争环境成就了他独特的文风。期间,他写下了几十篇博大精深、脍炙人口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毛泽东以其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高超的文字表现力,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和形象生动的语言,说理、论事、批判、揭露,有力地指导着革命事业的进程,对革命斗争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此,笔者对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文风特点进行研究,以召唤优良文风的回归。

一、以充分的调查研究为写作前提

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几分调查说几分话,占有几分材料写几分文章,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中得出结论,这是毛泽东文风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品质。

毛泽东写作的所有文章,都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都是以充分的、真实的材料作为自己的论据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1948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各个战场捷报频传,国民党穷途末路之际,蒋介石与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密谋,导演了一场“蒋傅偷袭石家庄”的“戏”。没想到这一情报被我党驻北平地下工作者得知,火速通知了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西柏坡。情况万分危机,坐阵西柏坡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周密布署部队阻击、机关转移的同时,毛泽东将得到的情报巧妙地写了四封电报稿,一封比一封深入,一封比一封犀利,将蒋傅军企图偷袭石家庄的阴谋、部队部署、行动路线说得一清二楚,导演了一场现代版的“空城计”,吓退了蒋傅数万大军。试想,如果没有之前毛泽东对各路情报的综合研究,掌握详细情况,蒋傅大军便不会被吓倒,更不会全面撤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1948年11月14日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评论《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也明显地体现了这个特点。文章用以论证“中国的军事形势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论据,就是客观存在的具体数字材料:首先指出五个月前国民党军队的总数“约计尚有三百六十五万人”,然后指出这个数目较战争开始时,已是“少了六十五万人”;再说目前,他们又“丧失了一百万人”。而我人民解放军则在这三个时期由一百二十万人增加至二百八十万人,再增加至三百余万人。采用这种算账的方式,运用从实际中掌握的具体数字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自然而然得出前面提出的“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的结论,恰是水到渠成。这种论证方法显然是无懈可击、雄辩有力的。[2]1360

另外,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也是毛泽东在战前经过无数次调查研究的结果。

由此启示我们,运用具体材料论证文章观点,就必须清楚地掌握材料,这样才能恰当地在文章中把材料调动起来,灵活运用,为自己的观点服务。否则,机械地堆砌和生搬照抄自己还不曾消化的材料,并无助于文章论点的阐发,相反,倒是会造成观点与材料的分离。毛泽东本人就坚决反对那种罗列事实、堆砌材料、开中药铺式的论证方法。他指出,“这个开中药铺的方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他们使用一大堆互相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材料,不去思考事物的本质,而满足于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3]838-839。

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纵观西柏坡时期毛泽东写作的每一篇文章,无一不是抓住现实革命工作中的紧迫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批判错误思想、错误倾向,阐明正确思想、正确道理,唤起人们觉悟,教育人们革命,指导人们去行动的。

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形势一日千里,战场上、队伍里随时可能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影响战场上的胜负、队伍里的团结,从而影响中国革命的整个进程。作为革命的总统帅,毛泽东针对每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回馈,撰写了大量的电报、消息、文章等,有的放矢,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在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处于解放战争的最关键时期。在当时条件下,电报成为最主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周恩来曾说过,我们一不发枪,二不发粮,就靠天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打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每一份电报都是解决问题的指示、命令,每一份电报都承载着一份重大的使命,或为解决某个问题,或针对当时党内外的某种倾向,或出于与敌斗争的需要……小小的电报,实用性达到了极致。据不完全统计,在短短的十个月中,毛泽东竟向前线发出了408封电报①。辽沈战役中关于“首先攻打锦州”的部署与前线指挥员林彪之间无数次的战局分析,淮海战役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演变,平津战役和平解决的艰难曲折,仅三大战役期间,毛泽东就发往前线197封电报②。

“九月会议”是在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即将进行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报告中高度重视并强调了“加强纪律性”的重要性。这个问题缘起于我党我军在过去长时期内处于敌人分割和游击战争环境之下,曾经允许各级地方党组织和军事机关保持很大的自治权。这虽然对于发挥各地党组织和军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渡过长期严重的困难局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以及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而且这些错误倾向比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发展,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损失。毛泽东指出:“现在无纪律和无政府状态在党内已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从中央机关、中央代表机关,一直到各地,报喜不报忧,瞒上不瞒下,封锁消息。村有杀人之权,一个干事可以把一个大工厂的厂长(资本家)搞死,九个照顾变成了九个不照顾,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一些人因为没有分田,他们嗷嗷待哺。这些状态必须改变。”[4]420-421毛泽东在深刻分析其起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纪律性的两个条件:一是全党要有五百个懂马列的干部;二是建立制度,制定法令。此外,他还强调了加强纪律性的重要意义。会议根据毛泽东提出的问题,专门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会后,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

可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坚持有的放矢,坚持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是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文风的一大显著特点。

三、文章观点力求严谨准确

毛泽东十分重视文章的“三性”——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他说,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他批评当年许多文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准确;第二,判断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又缺乏逻辑性;第四,不讲究词章。”他感叹“看这种文章是一场大灾难,耗费精力又少有所得”,呼吁“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风气”。[5]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电报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观点明确,是即是,非即非,不调和折中,表现出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你们文子电部署的缺点是将打援兵力放在正面,而不是放在侧面”,“其具体部署应以一个强力纵队袭占运河车站,歼灭守敌,控制该地一带;以三个纵队攻战及控制台儿庄及其以南地区,一部直达铁路;以两个纵队攻战临韩(得手后留一个纵队于临韩,直迫贾汪,以一个纵队移至台儿庄及其以西地区)。以上共六个纵队,可由第三纵、八纵、十纵、十三纵、渤纵(你们文子电未提到渤纵,不知何故)及从韦吉到路北之两个纵队中抽出一个纵队充任。”[6]76上述命令规定得明确而坚定,具体而周密,各部队的作战对象、作战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清二楚,使前线指战员能够迅速做出作战的部署和安排。

再如,林彪、罗荣桓和刘亚楼到达孟家楼后,当天致电中央军委,建议先到的第三、第五两个纵队立即参加战斗。中央复电明确指出:“你们想以第三、第五两纵去打十六军,在全盘计划上是不妥的。”随后提出:“你们的首要任务是不使这些敌人逃至天津,其方法是以四个纵队占领廊坊、香河之线,隔断平、津联系。”[6]340最后,又详细分析了采取这一计划的原因。这封电报先驳论,再立论,摆事实,讲道理,观点明确,条理清楚,逻辑性强,使人读后毫无疑义,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增强了干部的执行力和部队的战斗力。

四、寓理于喻,以喻明理

比喻的作用在于把复杂、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使人易于理解、接受。毛泽东在撰写文章尤其是政论文时善于大量使用比喻这种修辞。一般地说,政论文容易写得深涩难懂,枯燥乏味,逻辑推理和抽象的概念易使文章内容呆板,不生动,不通俗。毛泽东的政论文却不是这样。他以非凡的语言表现能力和深刻的理论思维,把政论文写得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寓理于喻,寓庄于谐,把很深刻的道理,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毛泽东在1948年12月30日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宜将剩勇追穷寇”,这时候对敌人仁慈手软,就必然招致东郭先生的下场。为了教育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要被已经取得的胜利冲昏头脑,毛泽东在这篇政论中引用了古希腊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并指出:“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但是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真正的革命民主派,却听见了并且记住了这个劳动者的遗嘱。况且盘踞在大部分中国土地上的大蛇和小蛇,黑蛇和白蛇,露出毒牙的蛇和化成美女的蛇,虽然它们已经感觉到冬天的威胁,但是还没有冻僵呢!”[2]1377毛泽东告诫人民: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这种比喻真是深刻有力,发人深省。

比喻的手法,在毛泽东的文章中,总是运用得那么自然、贴切,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生动、活泼。在一些简短的陈述句中,毛泽东也是把比喻运用得恰到好处。如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写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2]1496再如,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文中写道,白皮书“是对那些相信美国什么都好,希望中国学美国的人们,浇了一瓢冷水”[2]1488。这样信手拈来的比喻,饱含感情色彩,蕴含着鲜明的爱憎。寓理于喻,以喻明理,既形象又生动,读起来娓娓动听,使人豁然开朗。

五、用群众语言讲话,通俗易懂,平易近人

郭沫若同志在一次就文风问题答《新观察》杂志社记者问时指出:“主席的文章和他讲话一样,谁都看得懂,而且喜欢看。听了主席讲话,就像热天吃了冰淇凌,又好像疲惫后喝了一杯热茶。他的文章和讲话就是平易近人。”[7]

毛泽东作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宣讲家,他十分清楚,自己在报刊上发表言论的目的,就是战斗,就是揭露敌人,就是教育人民,而不是为了自我欣赏,不是为了遣兴。他遵照列宁的话去写作——“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和简单明了”[8]。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文章怎样才能使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他曾经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引述季米特洛夫的话:“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来和群众讲话”,“如果我们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群众是不能领会我们的决议的”,“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一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都相信你的号召,都决心跟着你走。要想到你究竟为什么写东西,向什么人讲话”[3]842-843。由此可见,文章通俗与否,并不单单是个形式问题,而是反映着作者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对人民的态度。

毛泽东正是站在无产阶级革命家立场上,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撰文写作,凭着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本领和满腔的热情,把每一篇文章写得十分通俗,十分生动。如在他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际,帝国主义者面对失败的结局,又不甘心垮台的复杂心情的描述:“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2]1496语言朴实无华,却又如此形象,如此生动,二十几个字,已经把司徒雷登这个曾经在中国经营多年,如今该收摊了,却又不情愿,妄想继续他的反共生涯这种心理暴露得淋漓尽致。再如,同一篇文章中,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精神和大无畏气概的表达:“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2]1496字字掷地有声,而且没有一点修饰,却充满感情,充满自豪,充满力量!这样的文字,这样的语言,谁读了不受鼓舞,不添斗志呢!

在毛泽东的文章中,还经常出现人们熟悉、又颇具表现力的群众语言、俗语、谚语、口语,以及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使文章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人民喜闻乐见。如在《评蒋傅匪军梦想偷袭石家庄》中写道:“当看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匪崇禧、傅匪作义似乎还有一点生命力,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匪介石已经是一具僵尸,没有灵魂了。什么人也不再相信他,包括他的所谓‘学生’和‘干部’在内。”[9]604“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零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9]604整个评论诙谐幽默,痛快淋漓,把当前敌我态势、敌人的作战行动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告诉敌人,我们已经对你们的行动了如指掌,你们胆敢来犯必将有来无回。敌人被毛泽东的“空城计”搞得无计可施,只好乖乖地收兵。

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中写道:“国民党是那样的不行,无论帮它多少总是命定地完蛋了,他们不能控制了,他们无可奈何……”[2]1486同一文中又说:艾奇逊之流“不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当局好好地打交道,却要干这些混账工作,而且公开地发表出来,丢脸,丢脸!”[2]1489这些语言多么通俗,多么群众化,简直就像面对面地话家常。在其他一些文章中,毛泽东也使用了许多这样的群众语言。不仅易读、易懂,而且极富表现力。谚语、俗语、成语、典故在毛泽东的文章中也随处可见。如“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到 什 么 山 唱 什 么 歌 ”[3]842-843“强 盗 收 心 做 好人”[2]1486等,就是人们常用的俗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2]148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2]1496“太公钓鱼,愿者上钩”[2]1495“庆父不死,鲁难未已”[2]1446等,就是寓意深刻、文字凝练、耐人寻味的成语或典故,一经毛泽东采用,这些俗语、成语、典故,无论是浅显的,或是古奥的,均获得新的生气,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政治的色彩和思想的深度。

六、文章篇幅短小精悍

短,就是要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能够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绝不拖泥带水,能够用短小篇幅阐明的道理绝不绕弯子。

毛泽东历来反对空洞无物的长文章,他把这样的文章比喻为“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3]834。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战争进行最为激烈的时期,读者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那些面面俱到、文字繁琐的报道,他们最关心、最渴望知道的是战争局势的最新变化。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毛泽东倡导写短文章,并做出了表率。这一时期他写的新闻消息、电报和其他文章,都以短见长。发表的文章最长不超过5000字,最短的仅有百余字,如《我军解放郑州》150字,《关于健全党委制》567字,《东北我军全线进攻,辽西蒋军五个军全部被我包围击溃》465字,《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80字,《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420字,《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2097字,《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857字,《将革命进行到底》4933字,《评战犯求和》2083字,《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2081字,即使像《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气势恢宏的文章也不过区区500余字……这些消息、电报等,体现了毛泽东对各种文体特点的熟练掌握和运用,主题鲜明,文字简约,结构严谨,首尾贯通,一气呵成,是名副其实的“短平快”的典范。

七、提倡领导亲自动手写文章

毛泽东在亲自动手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曾明确提出:“重要的文件不要委托二把手、三把手写,要自己动手,或者合作起来做”,“一切依赖秘书,这是革命意志衰退的表现。”[10]其实,领导干部自己动手写文章,有很多优势和好处。优势是他们了解实际情况,了解政策背景,了解决策过程,他们参与写作或研究,有真情实感,能说到做到。好处是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理清思路。写作是什么,一位作家形象地比喻道:“写作就像是把一件皱巴巴的西服熨烫得妥妥贴贴,让你趾高气扬地参加思想的盛宴,不丢人,不寒碜。”[11]写作有助于提升写作者的创造能力。写作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技巧,更是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写作最能勃发一个人的创作激情,追求体裁新、内容新、角度新和时效性。一位哲人指出:“没有创新,就不要被动地去写作。”[11]

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日理万机,但繁忙的工作间隙,他一刻也不放松看书、写作,每每亲自动手起草文电、报告,撰写文章。毛泽东在西柏坡只住了短短10个月的时间,但就在这三百天的时间里,毛泽东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其中,收入《毛泽东选集(第4卷)》的有20篇,收入《毛泽东文集(第5卷)》的有53篇,收入《毛泽东书信选集》的有12篇,收入《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有21篇,收入《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卷至第5卷的有290篇。据《毛泽东年谱》记载,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文电、讲话、谈话、书信等,大约有390篇之多,数十万字。毛泽东的这些文献大多都留有手稿,都是他亲自撰写的。这种亲力亲为的写作作风,无疑为各级领导做出了表率。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风建设,文风体现了党风。面对当前我党文风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思想僵化,缺乏新意,热衷空话套话”,“贪大求长,文章有数量无质量”,“官腔官调,不直面百姓关心的问题”,“故弄玄虚,文过饰非,夸大其词,歌功颂德”,“领导不学、不看、不写,一切皆由秘书代劳”,等等,中共中央及时提出“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的号召。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文风像一面镜子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不妨去照一照,学一学,写一写,以正文风,强党风。

注释:

①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员赵福山根据《毛泽东军事年谱》统计。 ② 根据《毛泽东军事文集》统计。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李明华,王荣丽.西柏坡档案:第1卷 [G].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420-421.

[5]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G].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64.

[6]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5卷[G].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怎样把文章写得正确、鲜明、生动:郭沫若谈文风问题 [N].解放日报,1958-04-02(1).

[8]列宁.列宁全集:第3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68.

[9]李明华,王荣丽.西柏坡档案:第2卷 [G].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2.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9.

[11]李启明.向毛泽东学文风 [DB/OL].(2013-06-18)[2013-11-11].http://www.qstheory.cn/lg/clzt/201306/t20130617_240579.htm.

猜你喜欢
西柏坡文风文章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风雨西柏坡行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改进文风贵在言之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