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西柏坡精神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2014-08-15 00:44梁杏允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西柏坡公民

董 燕, 梁杏允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这“两个务必”是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孕育、发展形成的,它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岁月中的升华,它表现出党在伟大成就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和在历史转折关头极其清醒的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的继承与升华,是党的历史责任感和庄严使命感的生动体现。

一、西柏坡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两个务必”作为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为我们党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历史意义十分深远。我党是靠“两个务必”起家,也是靠“两个务必”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实践证明,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永远是我党谱写新篇章的制胜法宝。

(一)西柏坡精神倡导的勤勉敬业、真抓实干的进取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力抓手

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机遇良好,挑战严峻,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已有的成绩而浮躁懈怠,没有任何理由固步自封而止步不前,没有任何理由满足现状而不思进取。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是全国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

(二)西柏坡精神体现着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是激励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梦”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的重大战略构想,包括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等丰富内涵的“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夙愿和深厚情感。现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落后、发展很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富有创造性的事业,也是异常艰巨、充满挑战的事业。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完成的任务还很艰巨,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在追梦的道路上注定有曲折和艰辛,越是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越需要我们振奋精神,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断进取。坚持、弘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激励各族人民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我们的国家才能长盛不衰,美丽的“中国梦”就会早日到来。

(三)西柏坡精神蕴含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珍视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总体上看,广大党员干部在服务人民群众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脱离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危险因素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它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党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如果贪图享乐,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对群众的疾苦漠然置之,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就必然会脱离群众。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品格,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二、充分发挥西柏坡精神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两个务必”是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向全党特别是党内领导干部提出的谆谆告诫,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道德修养的思想源泉。时至今日,不仅有些党员干部丢掉了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铺张浪费、浮躁奢靡之风正在全社会弥漫盛行。要扭转这种不良风气,一方面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另一方面,有必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使西柏坡精神进入普通民众的话语系统,“不仅让各级领导干部接受和践行,而且也使普通民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奉行”[2]。所以,除了用制度和纪律来约束党员干部外,还应该把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作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全体社会成员中积极倡导西柏坡精神,让西柏坡精神在公民道德建设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一)将西柏坡精神融入个人品德要求

个人品德“是通过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3],是一个人在其道德行为整体中一贯表现出来的道德特点和倾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并分别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家庭层面和个体层面提出了相应的道德建设要求,为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增添了新内容,丰富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又从基本任务、内容范畴、着力方向等方面,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顶层规划,把“四德建设”提升到“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高度,突出了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它完全符合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精神,得到了全体公民的认同。但个人品德究竟包含什么内容,在现阶段却呈现出地方性、随意性。比如,有人把个人品德总结为和善亲切、谦虚随和、理解宽容、热情诚恳、诚实守约,也有人把它总结为正直无私、谦虚谨慎、团结友爱、勤奋奉献、言行一致。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都离不开个人品德的构建。如果能从国家层面对个人品德要求予以统一规范,并在其中增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内容,积极倡导公民身体力行,将会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进而助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将西柏坡精神引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从2003年起将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此举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与“两个务必”精神背道而驰的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和奢靡之风严重腐蚀着社会肌体,败坏着社会风气,引发了民众心理失衡,影响了社会稳定,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阻碍着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力量的凝聚,掣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建议修订已经颁布12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增设个人品德模块,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作为其中一项具体内容,倡导社会全体成员共同遵守、践行,使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并驾齐驱,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将西柏坡精神纳入《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公约》

《市民公共文明公约》是城市文明形象的具体体现,是统揽各行业公约的基本行为规范,是全面概括反映社会风气、社会生活、公共秩序、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品位和广大市民素质,由全体市民共同参与、一致协商认同的公共约定。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公约》于2009年4月1日正式出台。公约贴近实际,内含丰富,简明扼要,主题突出,条理明晰,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传诵,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方面应有的境界和追求。石家庄作为西柏坡精神的诞生地,在弘扬西柏坡精神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始终牢记“两个务必”,秉承“进京赶考”精神,继承、发扬、倡导、弘扬、践行“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精神义不容辞。如果在《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公约》[4]中添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内容,会进一步引导广大市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将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升油等成为市民生活常态,以此不断聚合崇俭抑奢,用行动参与,传递简朴、清廉、节俭的正能量。

(四)让西柏坡精神成为公民个人道德追求

公民教育是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它以强调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以及对公民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为基础,要求受教育者自觉参与政治、享受国家所赋予的权利,承担应尽的义务,进而形成个人意志与公共意志,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的“美德”。我国于“五四”运动前后兴起公民教育;1919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编订公民教材案;1922年该会拟定的《中国小学课程标准》第一次把公民科列入中小学课程;1924年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团体发起全国公民教育运动;1926年江苏教育会组织公民讲习会,制定公民信条:“发展自治能力,养成互助精神,崇尚公平竞争,遵守公共秩序,履行法定义务,尊重公共财产,注重公众卫生,培养国际同情。”[5]这些信条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光辉的思想,依然是我们竭力追求的目标。任何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反映了特定时代的要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信息时代的来临,对培养青年一代成为未来社会的好公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为具体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可在原有的公民信条的基础上,增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内容,使其由精神倡导逐渐内化为公民个人的道德追求。这样,就会逐渐引领人们摒弃奢华和浪费,追求务实、健康的生活方式,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将简朴理念内化为个人自身生活的不懈追求,俭以养德,物尽其用,适可而止,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实现社会发展的公序良俗,最终促进人类的文明进步。

结语

以西柏坡精神引领公民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任务艰巨。“要使其发扬光大,发挥出社会功能,就必须进入普通民众的话语系统,通过切实可行的形式、途径和方法,将西柏坡精神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使作为政治文化的西柏坡精神转化为大众文化。”[2]学校是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等理念贯彻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当中。家庭是人们接受西柏坡精神教育最早的地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品德应当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西柏坡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当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促使从业人员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良好职业习惯。社会是进行西柏坡精神教育的大课堂,各有关方面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正能量,使之家喻户晓、尽人皆知。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媒体各方面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产生最大合力,从而发挥最佳的整体效能。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够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那它就会充满生生不息、持续进步的力量,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将是不可战胜的。要使西柏坡精神成为全社会的精神财富并转化为物质力量,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大践行力度,这才是宣传和弘扬西柏坡精神的关键所在。

(注:本文为2013年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弘扬和宣传西柏坡精神的新举措新途径研究”,主持人为董燕,课题组成员:梁杏允、肖雅琨、王俊香、杨洲。)

[1]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G]//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2]王玉平.西柏坡精神具有不竭的生命力[EB/OL].(2012-01-17)[2013-12-01].http://www.xibaipo.gov.cn.

[3]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0.

[4]石家庄市民公共文明公约 [N].燕赵晚报,2009-04-01(A6).

[5]吴亚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公民教育运动初探 [J].教育史研究,2010(3):55-58.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西柏坡公民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论公民美育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
关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