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河北特色新农村的思考

2014-08-15 00:44冯石岗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农村

冯石岗, 刘 颖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河北省自古就是农业大省,且长期处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带,其农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底蕴,这使河北省成为近代以来我国首批探索农村建设的省份。河北省农村地域广大,其风俗习惯、乡村治理制度、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模式等都形成了稳定的特征和鲜明的风格,但其综合发展水平与南方发达地区相比却有着明显的差距。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加快发展,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全局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和问题

(一)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业产业化发展呈加快趋势

据河北省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较快发展,经营总量达到47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0.0%,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有6个设区市产业化经营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统计显示,2011年河北省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规模继续稳步扩大,共形成主导产业202个,比上年增加4个;实现销售额2761.8亿元,增长13.8%。其中,年销售额5亿元以上的主导产业145个,比上年增加18个;实现销售额2597.9亿元,增长17.8%,增速比全省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快4个百分点。2011年,全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迅速,总数达到590个,比上年增加34个,实现销售产值231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全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联系农户数818.3万户,联系农户的户均纯收入达到19 159元,比上年增收1643元,增长9.4%。全省龙头经营组织快速发展,达到1576个,比上年增加111个,实现销售总额24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龙头企业(集团)1307个,增加89个,实现销售总额2235.5亿元,增长13.8%。[1]农民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收入得到了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2.特色农业发展初现规模

近年来,河北省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过程中,充分注重了特色产业农业的发展。在发展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的基础上,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面向市场,主抓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了一批发展特色农业的典型。一些县市的特色产业已经开始走向集群化、规模化,如大名的面粉、花生、香油,张家口的奶业等;而赵县的雪花梨,魏县的鸭梨,兴隆的山楂、板栗,黄骅的冬枣等特色产品,则早已名扬海内外。

3.农民素质显著提高

农民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各种劳务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农民。随着“阳光工程”的深入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创业技能、科学技能的培训使得河北省农民素质显著提高。以张家口市为例,2012年,张家口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结合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以及从事农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普惠9400人[2],取得了良好成效。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仅促进了城乡交流,而且其自身也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迅速提高。

(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充分认识困难,深度挖掘问题,才能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在以后的发展中,变优势为动力,变问题为经验,尽快赶超南部发达城市的新农村建设水平。

1.农村发展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

从河北省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广大农村还普遍缺乏主导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地区经济活力严重不足,偏远农村表现尤为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河北省农民家庭纯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占67.1%[1],而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最大,所以说种植业仍是目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弱势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通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分别高7倍和3~4倍。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就要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农村产业发展,逐步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由简单种植业走上一条从原料生产到中间产品再到最终产品的链状产业道路,通过规模生产经营和多层次加工使农产品实现增值。

2.特色产业深入发展受限

河北省近年来虽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创立了一定的品牌,但总体上的深加工、附加值还存在着发展受限的问题。由于科技投入不够,缺乏科学的指引,特色产业必然难以做大做强。目前河北省的农业特色产业多以小企业、家族企业等形式出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后劲。由于科学技术的欠缺,特色农业背后的发展潜力深层次挖掘不足,使得其永续发展、快速发展受到制约。

3.农民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阳光工程”的开展,使得一部分农民就业问题得到解决,但单纯的引导性培训使得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农民的整体素质与城镇居民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河北省城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比乡村人口多1.91年;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 985人,高8.17倍;城镇每十万人中拥有高中程度的人口比乡村多12 190人,高1.66倍;城镇人口文盲率比乡村人口低2.07个百分点[1]。近年来,河北省校际差距、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严重阻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农村,初中成为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教育质量低,部分学生流向城镇;另有不少学生辍学,一种“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出现,并已形成蔓延之势,严重影响了农民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子女读书的投入,阻碍了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条件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具有区位、资源、人力及交通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认真分析并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将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契机。

(一)特殊区位优势

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中环京、津两市,西倚太行与山西交界,北枕燕山与内蒙、辽宁接壤,南连山东、河南两省,东临渤海,是全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地理位置具有显著优势[3]。河北省是京津的门户,是首都北京联系全国各地的必经之地,也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各省区联系的便捷要道,同时还是山西、内蒙及西北诸省区北方出海的通道,拥有487km长的海岸线和132个岛屿。目前,环京津地区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成长区,随着京津对河北腹地需求的增大,河北省的农业发展将大有可为。明显的区位优势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可以通过打造环京津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带、环京津特色农业带,带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为河北省农业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自然资源优势

河北省幅员辽阔,南北长750km,东西宽650 km,土地总面积达18.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3]。各种资源丰富,全省耕地面积653.6万公顷,居全国第4位[3]。地形、地貌类型多样,几乎是中国农业的缩影。从现代社会需求和农业生产、生态区域特点出发,可将河北省分为山区、山前平原区、低平原区、坝上地区、城镇郊区和沿海及滩涂区等六个生态经济类型区,是全国唯一地貌类型齐全的省份,具有发展各类农业产业的绝对优势。气候适宜,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截止到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100多种,矿种储量居全国前6位的有22种[3]。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数量众多,知名度高。坝上高原不仅是重要林区,也是皮毛、肉食、禽蛋等畜产品的主产区;燕山水资源丰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天然森林、天然草场大部分集中在此地,是木材、畜产品和果品的主产区。丰富多彩的农业类型和农业资源,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多种发展模式,这些都成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后备资源。

(三)人力资源优势

河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特征集中表现为存量大,剩余现象严重。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9年,河北省农村人口总数为40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7%,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省份[4]。河北省农村人口的绝对数在全国排第4位,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例居全国第11位,并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劳动力人口总数还将进一步上升。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

(四)交通运输优势

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发达,是沟通华北与东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以及海外的交通要道。京广、京九、京沈、京包、京沪、石太、石德、京通、京承等18条国家铁路干线从省内经过。公路的通车里程在全国名列前茅,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便捷的网络通道。河北省港口运输在全国港口运输中处于主力地位,487km的海岸线由北到南分布着山海关、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黄骅港五大港口,共有码头58个[5],有巨大的年吞吐能力,现已纳入国家级发展战略的曹妃甸新区所拥有的矿石专用码头是我国北方最优越的深水港址。庞大的交通运输网可以为农产品的输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加快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方略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全省农林牧副渔增加值年均增长35%;到“十二五”末,完成1万个以上行政村新民居建设改造任务;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5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5%;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覆盖50%以上农户[6]。

河北省是拥有700万农村人口的农业大省,共有县(市)138个。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是构建和谐河北的紧迫任务。根据经济学家分析,河北省内部农村发展状况可分为三个等级,一是发达农村地区;二是中等发达农村地区;三是不发达农村地区[7]。新农村建设不可一概而论,各县各地区优势也有所不同,只有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才能使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有序、有效地进行。

(一)谋划京津冀协作共赢的发展道路

河北要实现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利用区位优势是关键。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经济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河北省内环渤海,外围京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其农业的发展既是优势也是挑战。虽紧邻两大直辖市,但河北省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京津两市,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资源优势源源不断地涌向京津,造成河北省的发展困难重重。当前,北京以“世界城市”作为自己的全新定位,不断地向周边区域扩张发展,而天津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必然持续向外围扩展,这对于河北省的唐山、廊坊等环绕京津的城市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河北省可以通过全面承接北京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强省。[8]

京津两市人口众多,人们生活压力颇大,长期生活在紧张拥挤环境中的人们,节假日拥有一个可以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短途旅行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唐山、廊坊两市处于河北省农业发达区域,且紧依京津两市,可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将其农村打造成京津两市的“后花园”,建造京津生态休闲的观光农业带,发展农业旅游,以此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村容村貌。例如:廊坊的农业发展可以以村为单位,建立集体农庄,提供必要的设施,集住宿、餐饮、游乐、休闲为一体,突出自然生态的理念,让游客充分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也可以将土地短期限租用,满足都市人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亲自耕种收获的快乐,使长期奔波于城市的人们在乡间找到一份宁静和安逸。唐山临近渤海,水产资源丰富,沿海地区的农村可以利用大海发展渔家乐,吸引城市游客亲自登船参与鱼类的捕捞、海带的采摘及加工等,使繁忙的都市人直接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在乡间找到一片净土。

(二)发展特色产业农业

依据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围绕当地特色产品,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大力发展农林牧副渔及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深加工附加值,打造农村品牌经济,提高农产品及特色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河北省农业资源丰富,地貌类型齐全,气候适宜,各地区间资源不同,使得其农业的发展各具特色,为发展特色产业农业奠定了基础。

作为发达农村地区的廊坊、唐山及石家庄,农业资源丰富,绝大部分地区为平原,水资源充足,可以大力发展农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集中力量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在确保基本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以粮食、蔬菜、果品为重点,着力提升农业特色水平,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科技知识的运用水平,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建设,使农民多次受益。唐山矿产资源丰富,品种多,分布广,藏量最大的是煤和铁,可以大力发展煤矿产业和炼钢业,形成产销一条龙,出产高质量的煤矿和钢材出口海外,带动地方农业发展。充分利用首钢对当地农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繁荣周边地区的农村经济。沿海地区丰富的盐业资源也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中等发达农村地区的保定、沧州、邢台、衡水、邯郸和秦皇岛,农业资源稍弱,但是也可以利用当地特色的能源资源发展农村经济。保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人文历史灿烂,文物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秀美,红色文化丰富,是以旅游业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二之选。可将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作为两大支柱性亮点,在深挖红色旅游区和田园农家风光上做文章,取得经济效益,使周边农民除种田之外多一份副业收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但地处燕山山脉的山区农业发展比较薄弱,阻碍了当地农业发展的步伐。对此,可以在林业发展上下功夫,大规模种植具有商业价值的林木,以及栗子、核桃等适于在山区种植的植物,将产品进行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树立品牌意识,形成特色产业链条,以此拉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张家口、承德作为河北省落后农村地区,拥有全省多个贫困县,尤其是坝上高原地区,高寒且荒漠化严重,农业发展薄弱,农村经济落后,应着力发展,以协调省内区域不平衡。张家口及承德均有丰富的天然草场和天然森林,应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开展多种经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特色的旅游开发。如: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农业旅游,并配套基础设施,使游客在草原上享受化身牧民的乐趣;同时将特色旅游做大做强,全方位多渠道进行宣传,广泛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以此带动当地牧民发家致富。对于当地特色的畜牧产品、林业产品及地方特产,如坝上莜面、沙县口蘑、怀来牛奶葡萄等,则努力提高其加工深度,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形成多元化的特色产业发展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创出品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使产品畅销海内外,以此增加农民的收入,以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合理配置劳务经济

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从业人员数量远远超出农业的可容纳人口,劳动力剩余现象严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是河北省打造农业强省的有效途径之一[9]。

首先,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纺织企业、服务企业、食品企业、日用百货等轻工企业以及服务性企业等。

其次,转变观念,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是继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之后,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河北省紧邻京津两大都市,借此优势将河北农村打造成为京津劳务输出基地,必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各县应加强对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领导,建立劳务经济信息平台,拓宽就业渠道,主动与企业搞好对接,突出对劳动力的品牌培训,增强广大农民的竞争意识,为劳务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发展物流农业

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业发达,水、陆、空三线具备,对省内农产品的输出、煤炭的外运、物资的流通以及全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首先,利用交通运输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输出贸易。将省内出产的粮食、蔬菜、果品等特色农业产品在满足本省需求的基础上向省外以至国外扩张,依托强大的交通运输网打造具有河北农业特色的优势品牌,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发展。

其次,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在城乡客运网络布局上,重点发展城市与县乡之间的客运,构建市行政辖区内的畅通客运网络[11],积极发展城市中心至周边郊区以及近乡的公共交通路线,不断拓宽农村客运覆盖面,方便农民的出行及农产品的输出,以达到“以城促乡、城乡协调”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带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再次,大力发展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包括运输业的发展,运输业包括客运和货运。货运的发展必然促进商业的繁荣,促进农产品的运输,从而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特色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省内旅游业的发展也依托于高效的现代物流网络,高效的物流网络会促进旅游业的开发,使旅游业与物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结语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具有河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新农村建设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村庄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要发挥农村接近自然的特点,依据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不同历史文化,着力体现地方特色,按照各个县(市)的优势量身打造,构建一个极具地方特色、区域协调发展、农民深得实惠的河北新农村。

[1]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经济年鉴[DB/OL].(2013-07-20)[2013-11-01].http://www.hetj.gov.cn/hetj/tjsj/ndsj/101374627641041.html.

[2]张家口“阳光工程”结束 培训农村劳动力9400人[EB/OL].(2012-10-11)[2013-11-01].http://he.ce.cn/gd/201210/11/t20121011_674655.shtml.

[3]李辉英.河北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1.

[4]人力资源.乡镇人力资源开发现状研究 [DB/OL].(2013-08-01)[2013-11-01].http://www.zxwh.com/Article/hr/159205.shtml.

[5]李刚.京津冀一体化下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新情况新问题研究 [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7):4-5.

[6]编辑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J].领导决策信息,2011(50):12-13.

[7]杨少梅.农村经济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

[8]于红娟.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9]王惠丽.河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7.

[10]阎顺玺,王晓雷,王健,等.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J].广东农业科学,2012(3):199-201.

[11]宋晓瑛.稳步推进河北道路运输业健康发展 [J].运输经理世界,2012(1):19-20.

猜你喜欢
河北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