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探析

2014-08-15 00:51张国忠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大众

张国忠,张 辉

(佳木斯大学 物资管理处,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和市场经济的沃土为大众文化在中国文化领域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短短的时间里,大众文化在社会主干性文化领域中,便迅速壮大为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三足鼎立的态势。它无时无刻地不影响着老百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式,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关注与研究,进而使之成为有利于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一、大众文化的界定

对“大众文化”这个概念的界定,理论界一直都存在着分歧与争议,从不同的理论、方法和视角进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界定。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广播、广告、电视、电影、报刊、杂志等流行于人民大众的通俗文化。中国学术界也曾对大众文化进行过多角度的界定。金元浦在《定义大众文化》一文中指出:“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王一川在《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一文中,对大众文化所下的定义是“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论述,本文认为所谓的大众文化应该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与市场经济及大众相伴而生的,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产品,包括流行音乐、艺术广告、小说、电影、电视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类型,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商业性文化,它不仅具有以盈利为目的的一般商品的共同特点,而且也具有文化内涵,它还具有一种因文化底蕴而烘托出来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即具有文化特点。甚至可以说“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它的群众性、通俗性,以及它对普通老百姓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的准确表达,是精英文化及高雅文化所无法企及的。

二、中国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大众迅速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到了90年代已蓬勃发展为独立的、本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大众文化,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重新设置了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架构,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众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具有其产生的背景和基础。

首先,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使中国摆脱了计划经济等许多旧思想观念的束缚,使“两个凡是”,“姓资姓社”等腐朽观念被突破。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论而进行的改革开放,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为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创造了现实可能性,这种现实可能性,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向人性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市场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现实生活,逐步追求个性解放,而大众文化正是关注人们的现实感受,满足人们对个性文化的需求。同时,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也为中国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市场调节控制产品的生产、销售,受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市场化的大众文化也迅速发展起来。

再次,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壮大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我们党成绩显著,但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以本身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项文化活动中,这种强烈的文化需求,也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的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外开放中,西方大众文化的传播,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消费理念,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的民众,这对产生与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大众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大众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首先,大众文化开辟了新的教育渠道,为提高中国大众综合素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国家的发展与壮大,最终依赖于国民素质的提升,而提高国民素质,仅靠正规的学校和专门的教育机构还是远远不够的,大众文化拓展的教育途径主要是人们接受的电影、电视、体育、文艺等活动,向人们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审美常识,为大众提供了可以提高其素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使大众在轻松愉悦中,便接受了教育与熏陶。

其次,大众文化产业取得的经济效益,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据报道,2012年中国国内文化产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其中,大众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的份额。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发展的支持,大众文化的多样性、灵活性、广泛性,使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收益,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大众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领域中所占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

再次,大众文化突破了艺术与非艺术、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使审美与艺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普及。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审美活动走出歌剧院、音乐厅、美术馆等高雅艺术场所,进而走进街心公园、休闲广场、购物中心、体育场馆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空间,使文化活动、审美活动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社交、休闲、购物紧密相连。

2.大众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首先,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大众文化降低了文化本身的教化功能。大众文化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更加注重完美、虚幻、吸引人们注意力和激发人们热情,使许多人深陷其中,分不清现实与虚幻,进而向往虚构世界和不满现实世界,以致整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发生扭曲和改变。

其次,大众文化严重地危及着其他文化的正常发展。大众文化通过商业炒作的渲染,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很大程度地冲击着其他文化,甚至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再次,西方大众文化的涌入,使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也渗透到了中国大众文化的产品中,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威胁和干预。

四、发展我国大众文化的建议与对策

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应该是中国特色的、是科学的、是中华民族的,更应是具备社会主义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大众文化,但是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必须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大众文化必须依据我国的社会发展实际,满足我国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增强国家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明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任务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目标是凝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力量,加快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步伐,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面、健康、有序的发展中国大众文化。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遵循大众文化发展规律,培养大众文化精英人才,创建大众文化产业体系,形成符合中国实际要求的大众文化运行机制,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大众文化产品。同时,还要积极踊跃地参与世界文化活动,实现中国大众文化的国际化。

3.建立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价值体系

中国的大众文化,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但大众文化更具有文化性,它不能仅像一般商品那样只是为了资本的增值,它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兼固社会效益,这也是大众文化与一般商品的主要区别。只有这样,大众文化才能摆脱金钱利益至上的罪名。

4.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产业

西方国家大众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尤其是美国,其大众文化经过近百年的锤炼,呈现出了生产模式工业化、发行模式商品化、投资模式市场化的态势,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链条。而我国的大众文化,发展时间短、成熟程度低、文化产业输出能力较弱,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机制,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定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资政策,建立一个高效、综合的文化产业融资格局。同时,还要求文化工作者们在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创新,创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博采众长,汲取不同国家大众文化的精髓,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尤其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为中国大众文化的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最后,还应进一步完善与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文化领域监管,规范文化市场,为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1]梁雅菲.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的研究[D].西南建筑科学大学硕士论文,2012,(5).

[2]周德胜.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及其评价[J].许昌学院学报,2006,(7).

[3]周易.大众文化及其可持续发展(上)[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