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生育节制思潮中的女性身体初探

2014-08-15 00:43赵秀丽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族主义生育

赵秀丽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生育节制作为限制人口增长的一项举措,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受到关注。明清时期人口的急剧增长,已经使得少数知识分子对此产生了忧虑。他们从国族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限制人口增长的主张。冯梦龙便是最早提出生育节制的人之一。近代以来,知识分子更是从人口问题出发寻求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以汪士铎为例,他认为近代社会之所以产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与人口增多不无关系。人口增多的原因在于,“女人多,故人多”,“须知世上女人多,乱世之由也。”①因此主张严格限制生育,推广溺女。汪士铎的主张剥夺了女性生命权,体现了女性卑微的社会地位,助长了“男性偏好”的生育文化。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增多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汪士铎将女性生育视为国家、社会之祸水,体现了男权思维下传统知识分子的偏见和短视。

在提倡“多子多福”的传统社会文化体系中,女性服膺于“传宗接代”的生育任务,在男权主义的统御下变成了生育的机器。正如恩格斯所说:“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②新文化运动期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逐渐输入,生育节制思想也因桑格夫人(又称珊格夫人、山额夫人等)来华得到了传播。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近代生育节制作为限制人口的方法之一,与人口学、优生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殖民地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努力尝试的新路径。在国族主义话语下,生育节制被贴上了优生的标签,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尝试方案。因此,女性身体也被贴上了国族主义的标签,在民族优生的话语下被重新解读。

一、节制生育与女性身体解放

1922年4月,桑格夫人来华受到胡适、蔡元培等知识分子的欢迎。当时较有影响的《妇女杂志》在桑格夫人来华后不久开辟了“产而限制号”专门介绍生育节制思想。受桑格夫人的影响,1922年兴起的生育节制思潮,起因在于“一部分是受了经济压迫的缘故,一方面却为了妇女求自由的愿望。”③“妇女自由”即母性自由的表达。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女性身体解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传统妇女,只是充当了“孵卵器”的任务。而母性自由旨在“自由选择自己的配偶,自行决定可以产生小儿的时期和能够养育的数目。在自由主义昌盛的今天,这种主张是无论任何人不能否定的……我们为母性的自由计,为种族的发展计,为国家社会的安宁计,都有欢迎珊格尔夫人的必要。”④“母性自由”不仅赋予了女性生育自主权,而且减轻了女性的生育和抚育负担,有利于减少堕胎、杀婴等残酷的非人道的恶俗。人口减少自然也能够避免饥馑、灾荒、战争等苦痛。社会上的卖淫、犯罪、疾病等弊病也会自然减少。因此“母性自决”间接有利于妇女,直接有利于国家、社会。

生育节制思潮对于以生育为目的的传统婚姻伦理提出了质疑。陈德征在《婚姻和生育》一文中指出,“婚姻的本质或因子只有恋爱,婚姻的结果或有生育,生育是婚姻下可能有的现象。然而不是婚姻的因子。纯然以恋爱为因子的婚姻是社会的一种福祉。以恋爱为因子的兼以生育为因子的婚姻的观念是偏重功能而忘却本源和动机的思想。蔑视女性的大概总当婚姻因生育的目的而才发现的。中国人蔑视女性。中国人因蔑视女性而蔑视没有生育的婚姻。中国人对于婚姻始终的见解无他,可以用‘生育’两字包括尽了。中国妇女如不打破‘婚姻的本质是生育’的观念和行动,如不重视恋爱,中国妇女便无超拔于沉沦之城的希望。”⑤五四运动前后,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已渐为城市知识青年所接受。结婚的原因在于爱情而不是生育。女性只有争取以恋爱为基础的婚姻,才能够避免“生育机器”的命运。

生育节制思想挑战了传统婚姻伦理,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但是节制生育思潮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人口增多引发的系列社会问题。生育节制的本意在于限制生育,而不是禁止妇女生育。生育节制隐含着男女两性分工的话语。生育节制的目的在于女性能更好地抽出时间来抚育有限的子女,达到优生优育、改良种族的目的。因此,生育节制思潮尽管为女性身体解放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却不能将女性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两性分工中解脱出来。主导女性生育与否、生育多少的依然是男性话语。尽管女权运动者如刘王立明等积极提倡生育节制,但却难以摆脱国族主义的话语。而国族主义恰是男性主导的话语权的表达。

二、国族主义话语下对生育节制的反思

近代生育节制思潮萌芽于晚清时期,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发展成熟,40年代归于沉寂。⑥从报纸媒体有关的论述看来,20世纪3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在讨论“生育节制”问题时,更多地立足于国家、民族主义以及优生的角度考虑节制生育问题。这与1931年中日民族矛盾逐渐加深有密切的关系。与此同时,以《东方杂志》为代表,对夸大节制生育作用的论断提出了批评,对生育节制的实际效果也提出了质疑。

1935年,《东方杂志》刊文肯定了生育节制对于妇女身体解放的意义。“生理上的解放在妇女方面看起来,也是重要的解放之一——特别在把妇女当作‘孵卵器’的想法残留着的时候。”⑦“妇女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为了其他种种原因不能生育小孩时,只好避孕,是无可反对的。”但是生育节制能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观点有待商榷,况且生育节制对于妇女解放的作用也具有局限性。“在妇女方面,也决不是只要普遍的实行避孕就能得到解放的。如果从这手段可以使妇女解放,那么随时有着不会妊娠的妇人,岂不是伊们首先获得自由了么?……生育节制是无可反对的,但它只是一个小问题,在妇女解放上也只占一个极小的小部分。”⑧从女性身体解放的角度考量,生育节制固然应当提倡,“但不能像那些提倡者所说的,生育节制有这样大的功能。只要普遍地实行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了。”⑨主张生育节制的学者多从国族主义的立场论述生育节制对于解决战争、饥荒、溺婴等社会问题的意义。他们有关生育节制对于女性解放的意义的论述则多停留在减少生育过多对女性身体的伤害以及减轻养育负担的问题上,对生育节制与女性身体解放的关系缺乏更深刻的认知。

优生学兴起之后,有学者开始从优生学的角度反思生育节制思潮。固然生育节制对于民族优生尤为重要,但人种的改进“一方面固然要注意遗传方面,使不适生存者无由生下小孩,而另一方面,则尤须解决整个社会问题,使穷苦者的子女能够得到适当的后天的教养。”⑩生育节制作为优生的基础得到了优生学的认同。“节制生育是改善人种必经的阶段,也是绵延进化的阶段!生育节制在于人类血统的改善,而最根本的却在于优生。而优生与生育节制实现的前提在于社会根本的改善。其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要有好的成就,便不能不靠优生给我们以好的材料。而要使优生所得的好材料不致虚费又不能不靠教育来利用那些材料。社会的改进,理想的实现,不是单靠教育,也不是单靠优生,乃是靠着教育与优生的同时并行。所以人类自身真正努力的方法只有两条大道:一是优生以根本改良遗传的材料,一是教育以实现我们时刻改变的理想。”由此可见,生育节制对于民族生存的意义在于优生,而优生的关键在于教养。正如潘光旦所言,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关键在于“形成若干新观念新组织,宣传之以教育,实蹈之以政治,使种族日跻于优良健全之域。”这便是中国优生问题的根本所在。

生育节制对于女性身体解放的意义虽然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同,但因技术的不成熟和现实的社会条件,生育节制对于女性身体解放的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对于城市女性而言,他们“宁冒外科手术之危险,不愿受平时节育之繁难。”在乡村,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和经济文化条件的局限,也难以施行。“节制生育,必须有相当的卫生的医学的药学的知识,和最低限度的施行节制生育方法的费用而后才可能。像我们这样的国度,许多人连日常的糊口都成问题,就是需要节制生育,也筹不出施行节制生育方法的费用,许多人连字都不能认识,一切卫生的医学的药学的知识更说不上,这是事实。”

结语

近代生育节制思潮兴起的初衷在于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从肇端之初便被纳入到国族主义的话语之下,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路径。优生学兴起之后,生育节制作为优生学的基础,得到了优生学者的认可。但无论是主张优生还是提倡生育节制,其对于女性解放的意义阐述均服膺于国族主义的话语之下。生育节制对于女性身体解放的意义并未得到深入解读。作为生育的主体,女性在国族主义的话语之下被剥夺了话语权,而男性精英有关生育节制的论述多立足于男性主导下的国家民族利益。女性在此事中,处于被解放的尴尬境地。

注 释:

①汪士铎.乙丙日记[Z],152.

②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52.

③瑟庐.产儿制限与中国[J].妇女杂志,1922,8(6),17.

④迎珊格尔夫人[J].妇女杂志,1922,8(6),2-3.

⑤陈德征.婚姻和生育[J].妇女杂志,1922,8(6),89.

⑥黄娟.从特色阶段看20世纪30年代"生育节制"思潮[J].宁夏社会科学,2008(5),110.

⑦⑧克士.关于生育节制[J].东方杂志,1935,32(5),91;92.

⑨⑩董平美.生育节制的理论和实际 [J].东方杂志,1936,33(7)262;263.

[1]王树培.我国最早提倡节制生育的人--冯梦龙[N].中国中医药报,2000-5-12.

猜你喜欢
国族主义生育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滕州前掌大墓地的国族问题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台湾如何看待日本占领折射国族认同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