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防妇人会”探究

2014-08-16 08:10王宝凤
西部学刊 2014年4期

摘要:满洲国防妇人会是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扶植筹建的妇女组织。该组织对东北的妇女进行奴化教育,宣扬“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等殖民统治理论。同时组织了一系列的军事后援和后方奉献活动,在怂恿日军的侵华气焰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伪满;国防妇女会;军事后援

K265.61

在伪满洲国史的研究中,史学工作者比较关注伪满政权的组成,伪满政权的各项制度,以及满日关系的发展等问题。但在伪满统治时期,满洲妇女、日本妇女在满洲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对日满殖民统治的影响,很少为学术界所关注。①本人拟以满洲国防妇女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成立、章程、组织机构、改组及对日满军队的后援活动的考察,分析该组织在伪满时期,协同日军加强对东北人民的殖民统治方面所起的作用。

一、“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成立的背景、组织机构及章程

1.成立背景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日伪当局力图把满洲的妇女组织起来,希望与日本妇女团体一样,为侵略中国服务,在其鼓动和支持下,各种日本妇女团体陆续在“满洲国各地”设置分会。② 1933年12月,“全满妇人联合会”在伪都新京成立。1933年6月,日本“爱国妇人(女)会满洲本部”成立,随后陆续在各地设立支部,到1937年7月末,会员达到3000人,有满洲妇女800人。[1]245 1935年2月,日本“国防妇人会”在伪满的大连建立支部,命名为“大日本帝国国防妇人会满洲本部”,成立后迅猛发展。除了日本妇女组织在伪满的分会以外,1934年10月,伪满当局在伪都新京筹建了“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

这一阶段,“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与“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等互不统属,其组织的纲领、章程和诸规则完成后,由特别市公署社会科负责宣传。当局扶植国防妇人会,旨在东北妇女迅速后援日满军人的军事行动,以稳定伪满洲政权。哈尔滨国防妇女会成立时,发表了一份极具感召力的趣意书,可看出此机构的目的,其大致谓:

我满洲国基巩固,王道精神照耀世界……世界之情势参伍错综,物质之进步日新月异,岁有不同,强存弱止,殆成定例。我满洲帝国,新国未久,国力未充,岂可急起直进。绸缪未雨,以充实完备之国防,以免他人窥测之万一。国防之责任乃全民之责任,无论男女俱无可卸……男子在外为国尽瘁……是以吾妇女届应自明其责任之所在,团结一致。务使国防准备,普及国防思想……为达到此目的,须由家庭为起点,研究国防之学识,爰组织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以为全国倡。[2]

在“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新京总部成立当天,伪国务总理郑孝胥以及关东军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伪实业部长张燕卿、交通部长丁鉴修及其他伪满政府机关的首脑、各界代表约700余人参加了成立大会。[1]73日伪军政要员参加大会,表明了日伪当局对“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的支持和青睐。随着此会的成立,伪满各地开始纷纷建立起省级与县级地方支部和各类分会。

2.组织机构及章程

国防妇女会设全国总会和地方总会,其中全国总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若干名,会长统辖代表本会,副会长辅佐会长。置理事长一名,专任理事一人,理事若干人。理事长辅佐会长总理会务。若理事长遇有事故,由专任理事代理之。”[3]全国总会“由分会选出代表组织之,有权变更本会之章程,决定重要事项、地方总会的提案。总会每年召开一次,或必要时由理事长召集举行。”[3]另设首都本部,作为该会的中央机关,在全国总会闭会期间,专决会中之紧急事项,进行该会的全般统制,各项工作计划的指导。本部以理事组织之,由专任理事执行全国总会之决定事项,对支部及分会进行指导。首都本部下设省、市支部、县支部,作为该会的地方机关。该会的最基层组织是分会,分会由十名以上之会员组织之。[3]其设置多是根据地域情况,如:哈尔滨的大直街分会,哈尔滨的一面街分会等。

该会的主要职务,都是由伪满当局要员的夫人担任。如该会之荣誉会长,就由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张景惠夫人担任;该会之会长,由军政部长夫人担任;该会之理事长,由今田军政部顾问担任;专任理事,由河谷满洲协和会组织处长担任;而有些职务完全由当局军政官员直接兼任,如该会专任顾问21人、顾问26人,完全由当局的总务厅长、军政部最高顾问、监察院长、关东军兵事部长、实业大臣等高级军政长官兼任。因此,国防妇人会常常与军部的人一起出现在重大场合,如裕仁天皇的胞弟秩父宫来伪满洲国,“在新京郊外飞机场迎接秩父宫来防的日子,‘满洲国政府,关东军首脑,国防妇人会等各方面首脑人物都齐集在飞机场上。”[4]69

国防妇女会关于会员资格、会费、会计的规定:支持本会之意旨,以满洲帝国住民妇女之十五岁以上者所组织,本会之会员分为普通会员、正会员、特别会员及荣誉会员。[5]会员资格的规定“普通会员,依正会员二名以上之介绍,得理事会之承认者。正会员,为本会普通会员,受会一年以上训练者,依所属分会之推荐,得理事长之承认者。”[5]会费“因会员不同而略有不同。普通会员,年额国币二元四角。正会员,年额国币四元八角。名誉会员,年额三十元以上。”[5]

二、改组后的国防妇女会——“满洲国防妇人会”

1934年成立的“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与“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的性质、活动内容、吸收会员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少地方还表现出竞争关系,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日本政府开始谋求妇女团体的一体化。由于“七七事变”的爆发,一体化被一再推迟。1938年4月,日本方面决定“将于满洲之爱国妇人团体,打成一片,结成满洲国防妇人会”。[6]80

该会的章程中明确写到“按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之实现,以图振作精神,实现日满一体护国大义,而为国防上有统制之妇女团体。”[7]此章程加入了“日满协和”的内容,加强了日本对该会的控制。此外,该会的领导权完全掌握在日本军政要员夫人的手中,从总本部到各省市县支部、分会的会长几乎全部由日本妇女担任。尽管由伪满洲国务总理张景惠之夫人出任名誉会长,但会长由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的夫人东条胜子担任,掌握实权,伪满洲国总务厅长官星野直树的夫人星野操任副会长。而其他支部也都由日本人控制,如“哈尔滨支部长,由前日本国防妇人会哈支部长鹤见夫人充任,顾问为驻哈日军部长夫人。其余理事、评议员人选,由前国防妇女会、国防妇人会干部人员充任。”[8]

关于会员之规定“以居住满洲国及关东洲之妇人,赞同本会之趋旨者。”“国防妇女会和日本国防妇人会之会员,不用其他程序直接为会员。”这相比于1934年成立的会员资格要求,明显简化了程序,更方便普通妇女加入该会,无形中扩大了会员人数。另外,许多高级军政要员的妻子都参加国防妇人会,上行下效,中下级军官和兵士的妻子也都加入,“满田大尉的妻子……这个国防妇人会会员……”[9]210,除了扩充会员外,国防妇女会还扩大本部和分部:1938年4月,黑龙江省的穆棱县国防妇人会成立[10]587,1941年,龙江县国防妇人会建立[11]528,到1943年,爱辉国防妇人会设立了9个分会,招收了2889名会员[12]79;辽宁省的关东州(大连)、奉天(沈阳)、锦州、安东(丹东)也成立了地方或省本部,到1940年,关东州地区本部有102个分会,首都本部有44个分会,奉天有333个分会,锦州省本部有73个分会。[13]14

国防妇人会的章程中加入了关于“监督”的内容,“关于监督指导,满洲国防妇人会……其实质之指导,由关东军司令部任之。并委瞩各地驻屯日本军部队长为顾问。”与大日本国防妇人会之关系,“讲求紧密协同提携之手段。”[14]该组织之领导职务已为日本方面控制。从以上章程中关于该会成立的目的、监督机构、领导职务之满日分配等方面内容,可以看出此时的满洲国防妇女会,很大程度上受日本当局的控制,成为日本对东北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工具。

三、国防妇女(人)会的活动

1934年10月,“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成立时,其章程明确指出了该会成立的目的“为确立完备之国防,特组织国防妇女会”。“满洲帝国国防妇女会”及后来的“满洲国防妇人会”,也按其章程从事军事后援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募集资金作为军士慰问金、国防献金或该会之基金

募集资金是国防妇女会支持国防的一种常见方式,把募集到的资金作为经费,用来购买慰问品献给日满军人,或者直接作为国防献金献给当局。募集资金的方法有很多,《滨江时报》就有多种记载:一是唱义务戏。即国防妇女会员借某剧场唱戏,所得戏票收入作为资金,支持当局的军事战略,如“为募集经费和基金,国防妇女会将演义务戏。自十八日起演四日,华乐演习”,“国妇募金义务戏,共演三日间成绩极为良好,观众踊跃,收入七八千元”,“恤兵慰问金义务戏”,“国防妇女会演义务戏,作该会之妇女献金”[15];而义务戏票有的是靠自愿购买,有的则是靠强行分摊,如《滨江时报》中标题为《道外商会对义务戏票,分配于八等以上商号,无论留票与否,须一律纳款》的报道,“国防妇女会,为募集资金,定于十八至二十一日,假道外华乐舞台演义务戏。对于戏票分由第四军区、省市两公署、警察厅、榷运局、航联局、协和会、道里外两商会等担任。道外市商会担任五千五百六十元之票价,商会分赠于八等以上商号……商会方面因此事关于国防妇女会基金,各商号均有协助之义务。无论留票与否,将来摊款时,须一律担任”。[16]二是街头募金。如“(国妇哈支部)为慰问皇军将兵及满人军人起见,特于六七两日,由属下廿分会全体总动员,在市内各繁华街头开始募集献金,俾作枪后之支援”,“国妇街头募金成绩良好”。[17]三是其他募金方式。“七七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持战时经济体制,提出了“节俭、勤劳”等口号,“国防妇女会”贯彻了此指示,在募金方面,“国防妇人会赤诚,拾取烟头卖钱献纳,现已拾取三十二贯(一贯二十斤)。共约值二十二元,现已装成八袋,向新京本部输送中”,“哈市国防妇人会,售卖银纸做准备金。”[18]

第二,制作和募集慰问袋

“慰问袋”是妇女手中缝制的小布包,可放入日常生活用品。慰问袋的募集,是国防妇女(人)会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此项活动自该组织成立便开展起来。慰问袋内物品征集方法规定,“慰问袋所用之布装,由支部分发各分会。慰问袋内装物价随意,不限新旧。袋内物品可为衬衣、手套、袜子等。慰问袋上,将应募人姓名注明”[19],慰问袋的募集活动可谓热闹,如“努力慰问军警之国防妇女会,现正值第二批慰问袋,用以慰问出征于华北、华南日满将士”[20],“国防妇人会哈支部,募集慰问袋,收得大批送关东军……共计募得七百六十余个”[21];慰问袋的募集方法也有自愿捐纳和强行分摊之分,如“国防妇人会协和会首都本部,对……将士赠与慰问袋……在市公署以各区长讨论……决定由军人后援会制成慰问袋,经区长分送于各个家庭。以每户一袋为宗旨,于……日前上交支部,各商店亦自十五日起,以两星期间,为慰问用适用品质贱卖。至于满系市民之献纳慰问品,则由分会摊派适当额云。”[22]

第三,对于伤病兵、遗属等的慰问

对于伤兵,前线战士及将士家族的慰问活动,也是国防妇女(人)会的主要活动之一。“慰问工作,是激励新兵和出征军人的首途。并且还要去慰问和安慰那些遗孤,去向烈士的英灵致谢”。[23]246慰问活动包括去医院慰问伤病兵、为士兵们送茶、送水、送糕点水果,到车站迎接出征军队(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照片)[24]410,送迎阵亡军人遗骨,给阵亡者的家属写慰问信,到军营为士兵拆洗被褥、缝补衣服,向军队赠报刊书籍。如“国防妇女会之美举,京会组织慰问团慰问各伤病……由该本部理事各部大臣夫人,组织慰问团,前往新京陆军病院慰问,并特将全会员所做成之花。分赠于各个伤兵”。[25]另外,在火车站设立“士兵站台”,对日本军人们的影响很大,日本军人牧原信夫在日记中多次记到,“11月9日晴朗 凌晨2时到达天津。在当地,借国防妇人会之手,让她们帮忙把早饭搬进了车厢,我们完全就是小孩向妈妈撒娇的心情。还得到了小包裹、书信、零食等,真的觉得就像在内地似的”。[26]569最重要的是,国防妇人会在铁路沿线大部分站点都出现过,“11月9日下午4时20分到达山海关……我们在这里吃了晚饭。又让年轻的国防妇人会的女人们给我们端茶递水,并添满所有储水器具,以备接下来的行程之用”[26]570,“11月10日下午1时到达奉天……我们从国防妇人会获得茶水之类。妇人会的那些女人即使在当地也是特别高雅,品格不错”[26]571。

第四,军事后援外的其他活动

“九·一八”事变后,国防妇女(人)会的主要活动是军事后援。“七七事变”后,配合战时经济体制,又加入了“家庭国防”的内容,发起了“生活改善运动”。“生活改善运动”的主要思想是养成人人勤劳的习惯,以使家庭收入增加,同时也应节省,教育、育儿、卫生及办理家事等方面皆应改善。其内容包括:爱国储蓄,资源回收,家庭报国等。开展情况《滨江时报》多有记载,如:“国防妇人会哈支部,邮政储金成绩良好,半年间二万八千八百元”[27],“国防妇人会哈支部储金踊跃,邮局将予以表彰。一个月储金二万七千六百零一人,储金额三万四千二百零一元”[28],“国防妇人会滨江分会实行废物献纳运动,自七月十六日,对旧新闻、旧杂志、碎铁、旧衣服等废物,向(国妇哈)支部献纳运动,已举行完了,结果成绩甚良。……故又继续实施是项献纳运动,其废物为牙膏、铅筒及烟草吸残”。[29]

四、对于国防妇女(人)会的评价

第一,国防妇女(人)会,充当了日本对东北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工具

国防妇女会是在日伪当局的扶植下成立的,其活动也自然为当局服务。该组织美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用殖民统治理论对东北沦陷区的妇女进行“洗脑”和“改造”。早在1927年每日译报社就报道过援军日本妇女团体的活动[30]77,“国防妇人会”的成立,也引起了当时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一年以前,日本的妇女就为了要打开国难,发起组织国防妇人会,现在仍旧努力地进行。自己已经得到了胜利,已经把别人的领土夺到自己的手里,还这样喊着国难与国防,尤其连妇人都会这样的来努力”。[31] 1936年,国防妇人会成立时,其章程更是宣称“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国防妇人会举行发会时,尤强调满日的一体性,如国防妇人会哈支部举行发会式时,赵李丽波宣读的祝词:“我满洲帝国与盟邦大日本帝国,一心一德,誓共不渝……兹以本日举行发会式,日满不分畛域,五族协和益固,而贯以忠诚,申之以训练一致,团结有备无虞,则国防之砥柱愈久愈深矣……最末,于司令官率全体三呼大日本帝国万岁”[32];在筹集慰问日本军警的慰问金时,宣称日军为“在严寒砭骨之国境线或于维持治安之讨匪战,舍身护满洲如磐石之固之第一线日本将士”。[33]

国防妇女会对日满军慰问,对东北妇女进行的各种宣传,实质是粉饰日本的军事侵略、法西斯统治及经济掠夺等罪恶行径。该组织之活动,是日本对沦陷区人民进行奴化教育的一种方式,目的是达到无形中消磨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实现长期霸占的野心。

第二,国防妇女会怂恿了日满军人的气焰,为日满士兵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持

战时体制下,官方妇女团体的宣传和军事后援,鼓动了日本军人的侵华行径。国防妇女会的会员们制作慰问袋,迎送或接待出发的部队、舰队,召开慰问会,寄赠慰问品,吊唁阵亡军人,参加军人葬礼,寄赠供品,打扫墓地,为军人家属联系工作等,在精神上,对前线的军人起到了刺激作用,使他们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在战场作战。《北山日记》中记载道,“(1937年)9月16日……天津国防妇女会的成员拿着茶水点心表示欢迎。国防妇女会太让人怀念了,战友们非常高兴!”[26]481,“11月10日凌晨零时30分,我们到达奉天火车站。奉天城内起了浓浓的大雾。国防妇人会的成员冒着深夜的严寒走向月台各处,端出热茶来招待我们。”[26]497

第三,国防妇女(人)会为日满军队提供了资金和实物等物质支持

国防妇女会自成立起就有募集资金的活动,其中募得资金、会员会费等多数是送给日满军方,或购买军械、慰问品。如:国防妇女会与日本国防妇人会合并前,两个组织都要解散。国防妇女会在解散前,留下“国币一千元,决定将此钱捐助国军兵士休憩所。”[34]

综上,“满洲国防妇人会”是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扶植筹建的妇女组织,该组织宣传的“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等殖民统治理论,组织的一系列军事后援和后方奉献活动,在怂恿日满军人的气焰方面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日本侵华史上的作用不容忽视。

注释:

①关于日本妇女问题,出版的资料主要有日本学者千野阳一主编《爱国·国防妇人会资料集》,研究较深入的论著有藤井忠俊《国防妇人会》,作者对日本妇女在战时体制下的一系列活动及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实证性研究。旅日中国学者沈洁的《满洲国初期的社会格局与妇女运动》和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广濑玲子《15年战争—女性意味着什么?》,探讨了“九·一八” 事变后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妇女,对待战争的态度和立场问题。胡澎博士的《战时体制下的日本妇女团体(1931—1945)》,也涉及了日本妇女问题。此外胡澎还在理论上深入地分析了战时军国主义女性教育体制、武士道精神对战时日本妇女的毒化,以及近代天皇制传统对战时妇女的影响等。

②日本的官方援军妇女组织较重要的有三个:1901年成立的“爱国妇人会”,曾支援日俄战争,得到日本文官方面的支持,宗旨是为“皇国扫除后顾之忧”,以进行军事救护为主,专门实现妇女报国为目的;1931年成立的“大日本联合妇人会”,最初的目标致力于与家庭相关的启蒙和教育;1932年成立的“大日本国防妇人会”,由“陆军创办”、前期宗旨以军事扶助为中心,后期又增加了“家庭国防”的内容。三会之间的竞争以及与军部的关系,参见田中隆吉著,赵南柔译:《日本的军阀——日本军阀祸国的真相》,改造出版社1947年版,第37页;《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下编<史料编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39页。

参考文献:

[1]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M].

[2]滨江时报,1935-10-18,第6版。

[3]滨江时报:为确立完备之国防特组织国防妇女会续,1935-10-19,第6版。

[4]爱新觉罗·浩.吉林文史资料第8辑——流浪的王妃[M].于泾,李莹,等译.1985.

[5]滨江时报:为确立完备之国防特组织国防妇女会续,1935-10-20,第6版。

[6]盛京时报,1938-2-9[M]//刘晶辉.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

[7]滨江时报,1938-3-20,第3版。

[8]滨江时报,1938-3-22,第3版。

[9]张绍甫.汪伪中央海军学校亲历记[M]//黄美真.伪廷幽影录:对汪伪政权的回忆.东方出版社,2010.

[10]穆棱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篡.穆棱县志[M].中国文史出版社,1990.

[11]龙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龙江县志[M].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1.

[12]爱辉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编.爱辉县志·政治[M].1983.

[13]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妇女志[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4]滨江时报,1938-3-20,第3版。

[15]滨江时报,1937-12-11,第3版;1937-12-20,第6版;1937-7-10,第6版。

[16]滨江时报,1936-8-14,第6版。

[17]滨江时报,1938-7-7,第3版。

[18]滨江时报,1936-3-8,第6版。

[19]滨江时报,1936-11-19,第6版。

[20]滨江时报,1939-1-21,第3版。

[21]滨江时报,1940-1-25,第3版。

[22]滨江时报,1940-11-14,第3版。

[23](日)星野操.国防妇人会的愿望[M]//民族、性别与阶层:伪满时期的“王道政治”,(下编)史料编译.

[2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历史图片档案第二卷(1)[M].团结出版社,2002.

[25]滨江时报,1936-3-21,第6版。

[26]张宪文,王卫星.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日军官兵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7]滨江时报,1940-1-15,第3版。

[28]滨江时报,1940-3-9,第3版。

[29]滨江时报,1938-7-23,第3版。

[30]每日译报社编辑部.国际妇女动态[N].英商每日译报社,1927年3月,第1版。

[31]大公报·小公园,1933-9-20。

[32]滨江时报,1938-4-4,第3版。

[33]滨江时报,1940-11-14,第3版。

[34]滨江时报,1938-3-15,第3版。

作者简介:王宝凤(1987—),黑龙江绥化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责任编辑: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