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梦醒《橘颂》“后皇”考

2014-08-18 00:36王娜
文教资料 2014年5期
关键词:屈原

王娜

摘 要: 《橘颂》篇的“后皇”,既不是管阴曹地府的后土神,又不是后帝商汤,更不是历代楚王。橘为西王母所食,是祭祀西王母的祭祀果品;屈原以橘自比,物我合一,心灵与橘契合;诗人又有浓厚的“求女”情结,西王母即为所求之“女”,心灵亦与西皇契合。橘与西王母皆与诗人心灵契合,故橘与西王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后皇嘉树”之“后皇”应为西王母。

关键词: 《橘颂》 后皇 屈原

《橘颂》开篇首句云“后皇嘉树”,可见“后皇”在《橘颂》篇中地位之重要。对于《橘颂》开篇的“后皇”指的是谁,其含义是什么?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直未有一致的说法。这里略作考辨,以求教于方家。

一、前人关于“后皇”的说法

前人关于“后皇”的说法有很多,这里作一番清理:

“后土”说。此说由汉代的王逸率先提出,他在《楚辞章句》中说:“后,后土也。皇,皇天也。”“后皇嘉树”意思是“言皇天后土生美橘树,异于众木,来服习南土,便其性也”。[1]P1760王逸说“皇天后土”,实际上是指后土之神,并不包括天神。此后,明代的黄文焕、现代的闻一多、姜亮夫等也赞同此说。

“楚王”说。此说最早由宋代的朱熹提出,他在《楚辞集注》中说:“后皇,指楚王也。”“后皇嘉树”意思是“言楚王喜好草木之树而橘生其土也”。[1]P1761清代的姚鼐、现当代的杨胤宗、陈子展、蒋天枢等人也持此说。

“后帝”说。苏雪林先生提此说,她说:“‘后皇即《天问》的‘后帝,《天问》言后羿故事。”[1]P1761-1762

除此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以外,还有把“后土”当做形容词,如郭沫若即主张“后皇当即辉煌、堂皇之意”[1]P1761,汤炳正先生亦言“后皇即侯皇,亦即维皇之意”[1]P1762等。

上述诸多说法虽有可取之处,但若深究,则与文意亦有未合。从文体上看,《橘颂》是屈原唯一一篇运用“颂”体创作的作品。对于《橘颂》采用的文体是“颂”体,学术界没有争议。最早指出《橘颂》属于“颂”体的是南北朝时的文艺理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颂赞》中说:“及三闾《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喻意,又覃及细物矣。”指出《橘颂》属于“颂”体。清人陈本礼《屈辞精义·略例》说:“《橘颂》乃三闾大夫早年咏物之什,以橘自喻;且体涉于颂,与《九章》之文不类,应附于末,旧次未分;且有谓《橘颂》乃屈原放逐于江南时作,未可为据。”[2]P10246晚清吴汝纶、今人陆侃如都同此说。《橘颂》在文体上表现出的这一特点,使得《橘颂》在《九章》中显得另类,与《九章》其他八篇相比,无论在文体上,还是情感抒发上都不相同。

“颂”体见于《诗经》,与“风”、“雅”并列,《诗经》中有《周颂》、《鲁颂》、《商颂》。从文体上看,《橘颂》确实采用了《诗经》中“颂”的样式。从形式上看,基本上都是每四个字一句;从内容上看,都是对事物的歌颂。刘勰在《文心雕龙·颂赞》中说:“四始之至,颂居其极。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夫化偃一国谓之风,风正四方谓之雅,雅容告神谓之颂。风雅序人,故事兼变正;颂主告神,故义必纯美。”根据刘勰的说法,“颂”这种文体主要是用来告“神”,即“颂主告神”。刘勰还举例说:“至于秦政刻文,爰颂其德。汉之惠、景,亦有述容,沿世并作,相继于时矣。”秦始皇嬴政在泰山刻石,主要是祭祀天帝,向上天告秦国的恩德,不是告知嬴政自己的恩德。汉惠帝、汉景帝告天,也是告汉朝施政德民的恩德,不是告知自己的恩德。从“颂”的文体特点看,“颂”的对象不是歌颂自己。据此,屈原作《橘颂》,应该是告神。“楚王”说中之“楚王”并不是神灵,所以“楚王说”与文体特征相冲突。此外,将“后土”当做形容词的“堂煌”、“维皇”说属臆测,也站不住脚。

“后土”说也与文意不符。后土,即后土之神。《楚辞·招魂》:“君无下此幽都些。”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文选》五臣注之一的吕延济、清代的蒋骥等均赞同此说。汤炳正先生云:“幽都,即地府,因地下幽暗而名。”这就是说,在南方的楚国,后土之神是管阴曹地府(幽都)的神。地上的橘树,乃是阳间之物,不属于阴间,故应与后土无关。因而“后土”说是不合理的。

“后帝”说,主要是从饮食角度说的,其说有一定的启发性。苏雪林说“后帝”即《天问》中的“后帝”。查《天问》,言及“后帝”有两处:其一言后羿故事,曰“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其二言伊尹故事,曰“缘鹄饰玉,后帝是飨”。这两处均言饮食,其中后羿食“蒸肉之膏”,这与本篇“橘”不相干,而伊尹给汤献美食,言“肉之美者”六种、“鱼之美者”四种、“菜之美者”八种、“和之美者”五种、“饭之美者”四种、“水之美者”四种、“果之美者”五种等(见《吕氏春秋·本味》篇)。虽然“橘”属“果之美者”之一,但歌颂美食,不能仅颂“橘”,而不顾及其他诸种食物。再说,汤也不是“神”,不能享用具有神格的“橘”,这与“颂主告神”的文体特征也不一致。因此,“后帝”说也不成立。

总之,前人关于“后皇”的解释都有难以圆通之处,“后皇”当做新的解释。

二、“后皇”即西王母

将《橘颂》与屈原其他作品作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后皇”即西王母,主要证据如下。

1.橘为西王母所食。《吕氏春秋·本味》篇有云:“箕山之东,青鸟之所,有甘栌焉。”栌,“《事类赋》卷二七‘栌作‘橘。《汉书·司马相如传》注‘有甘栌焉作‘有卢橘夏熟”[3]P64。则栌,即橘。《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三青鸟所守护的就是橘,三青鸟为西王母所取食只能是橘,可见西王母喜爱食橘。正因为橘为西王母所喜之食品,才说“后皇嘉树”。也正因为橘为神之西王母所食,橘才具有神格,诗人才用“告神”的“颂”体来歌颂它。吴郁芳先生曾认为橘为楚国社树。他说:“《橘颂》所颂的‘受命不迁的‘后皇嘉树,即楚人社树。”[4]吴氏所说“橘”为社树虽不一定符合事实,但“橘”树享有神格是可以肯定的。这种地位在屈原“香草美人”意象系统中可以看出来。在屈原的其他作品中,作为意象的“香草”有很多,比如《离骚》中言及的香草多达十八种,如“扈江离与辟芷兮”中的“江离”和“辟芷”,“纫秋兰以为佩”中的“秋兰”,“朝搴阰之木兰兮”中的“木兰”,“夕揽洲之宿莽”中的“宿莽”,“杂申椒与菌桂兮”中的“申椒”和“菌桂”,“岂惟纫夫蕙茝”中的“蕙”和“茝”,“畦留夷与揭车”中的“留夷”和“揭车”,“杂杜衡与芳芷”中的“杜衡”和“芳芷”,“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秋菊”,“贯辟荔之落蕊”中的“辟荔”,“索胡绳之纚纚”中的“胡绳”,“制芰荷以为衣兮”中的“芰荷”,以及“集芙蓉以为裳”中的“芙蓉”。《离骚》中的这些香草大都见于《九歌》及《九章》除《橘颂》外的其他篇中。橘,是楚国的一种果树,是香草(香木)中一种,与其他香草的不同篇目中多次出现相比,橘,仅在《橘颂》篇出现,是屈原诗歌中唯一的以“橘”作为意象的香草,这在屈原整个“香草”意象系列中是独一无二的。诗人为什么不敢随便以“橘”作为意象抒情达意,就是因为其为神人所食,是用来祭祀西王母的果品,是享有祭祀特权的。橘享有神格,非西王母所爱不能独享这种地位,这也反证出“后皇”即西王母。

2.诗人的“求女”情结,也暗示“后皇”是西王母。屈原在多篇作品中皆流露出浓厚的“求女”情结,如《离骚》中即言“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思美人》中也有“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等。至于所“求”之“女”,皆为帝后,如《离骚》“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又云:“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等。宓妃为洛水女神,有娀之佚女为简狄,商代始祖契的妃子,有虞氏之女为夏代少康之妃。“求女”情结说明诗人要寻求的对象是帝后、女神。诗人在《离骚》最后说“诏西皇其涉予”,其“西皇”,据许富宏先生考证即西王母。[5]诗人将“西王母”当做能够理想的对象,在“上下求索”的关键时刻,要“西王母”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可见,西王母亦是诗人“求女”之对象,是诗人心灵上的知音。从写作手法看,诗人作《橘颂》主要是以橘自喻,借物言志,将橘具有的“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精神以自励。可以说,橘的精神就是屈原的精神,屈原的心灵与橘是相通的,“橘”也是诗人的知音。这样,“橘”就与“西王母”联系起来了。屈原对“橘”的这种情感与对“西王母”的情感之间是相通的。所以《橘颂》中颂“橘”不能不涉及西王母。“橘”为西王母所“嘉“之树就理所应当。因此“后皇”即西王母。

3.从语言角度看,“皇”为上帝级别的人,后皇为西王母身份相合。在屈原的作品中,“皇”字有两种用法,一为形容词,意思是大、辉煌,用在名词的前面,如皇天等。例见“皇天之不纯命兮”(《哀郢》)。一为名词,意思是上帝级别的神。如《九歌》中有“东皇太一”,其句云“穆将愉兮上皇”中的“上皇”、《离骚》“诏西皇以涉予”中的“西皇”,还有本篇的“后皇”。其中“东皇太一”是上帝神,作为“西皇”的西王母亦为西方的上帝神。“后皇”之“后”字暗示其为女性,同时其亦具有“皇”的身份,故这里的“后皇”只能是西王母。因为迄今为止,尚没有发现女性为上帝神级别的其他神,只有西王母才是唯一选项。

综上所述,《橘颂》篇的“后皇”,既不是管阴曹地府的后土神,又不是后帝商的贤王汤,更不是历代楚王。因为橘为西王母所食,其为祭祀西王母的祭祀果品,本身也享有神格;屈原以橘自比,物我合一,心灵与橘相契合;诗人有浓厚的“求女”情结,西王母即为所求之“女”,心灵亦与西皇契合。橘与西王母皆与诗人心灵契合,故橘与西王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后皇嘉树”之“后皇”当为西王母。

参考文献:

[1]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校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平,回达强.楚辞文献集成[M].扬州:广陵书社,2008.

[3]王利器.吕氏春秋本味篇[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3.

[4]吴郁芳.楚社树及荆、楚国名考[J].求索,1987(3):118-120.

[5]许富宏.《离骚》“西皇”非“少皞”而是“西王母”考[J].云梦学刊,2003(3):9-11.

基金项目:2013年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楚辞九章集释”(201310304002Z)。

猜你喜欢
屈原
屈原 端午 龙舟
哀歌·屈原那纵身一跃
端午思屈原
屈原和楚辞
包个粽子救屈原
屈原诗·天问
2016屈原故里端午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