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圆桌

2014-08-18 03:35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离校宣传部毕业

科研诚信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周 飞(安徽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日,“985工程”的29所高校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以期呼唤“研究生自觉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然而笔者认为,也许这只是一厢情愿罢了,恪守学生道德之事当自内省始,而绝非一纸公约可以为之也。一段时间以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甚嚣尘上,屡屡见诸报端。究其原因:功利主义首当其冲,对科学与学术理解偏离应有之义,科研评价体制落后等。读研究生本应是从此选择了学术道路、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甘愿与清贫、寂寞为伍。可事实上,研究生学历已经成为一些人就业的敲门砖,为稻粱谋的探路石。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研究生应当把内省放在第一位,始终思考如何去追求学术?沉下心来读书思考,始终把探究创造作为第一要务,在冷静地审视社会的同时,既勇于批判,又敢于引领。唯其如此,才有可能逐步引导社会对科学和学术予以足够的尊重,才有可能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才有可能推动更大的创新,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成果。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强。诚信无论是对于一个人而言,还是对一个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故晋文守其诺,退避三舍报楚恩;商鞅欲变法,先立木取信于秦民。近闻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心中悲喜交替。研究生之所以不同于本科生,正是因其秉持严谨的科学精神,接受严格的科研训练,养成系统而扎实的研究能力。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来不得半点虚伪”。研究生要把科研诚信变成求学时和今后的人生信条,要“像阳光和空气一样”融入自己的生命。唯如此,才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近年来,研究生的科研失信日益滋长,甚至成为普遍现象,若长此以往,研究生质量将上演“千里长堤,溃于蚁穴”的悲剧,研究生声誉将名声扫地。29所高校研究生签订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力矫时弊,以身作则,值得点赞。但愿这一公约成为研究生乃至所有科研工作者“科研诚信伟大复兴”的冲锋号 ,而不是喧嚣世俗中浮光掠影的“昙花一现 ”。

@姚治兰(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本是一个社会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底线。大学签订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一方面说明科研诚信之于研究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当今学术诚信的缺失。公约的签订无疑对研究生坚持学术诚信、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如何让一份公约不变成一纸空谈,恐怕是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曾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因此,公约的执行和落实才是目的。公约的落实:于学校而言,包括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评判标准、与研究生科研成果挂钩的相关政策、原创科研成果的激励和学术剽窃的责罚等。例如,牛津大学就出台了非常具体的规定:连续10个词引用他人作品不注明出处的,应被视为剽窃的证据。于研究生而言,则需要自觉把个人的科研诚信作为大学诚信、社会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唯有下得苦功夫、修得公德心、明辨是与非、知与行合一,方能求得真学问,做得真科研。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高级人才,他们能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真问题,以诚信的态度推动学术研究发展,决定着未来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决定着未来中国能否占领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因此,他们的科研道德和学风显得更为重要。由南开大学研究生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自律促进委员会发起,29所高校联合签订的《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充分体现了研究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念。诚信不是虚无缥缈的道德标尺,也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落实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行动。签订科研诚信公约,仅是研究生自觉自愿在科研诚信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能否真正做到诚信?不仅需要他们的自我约束,更需要学校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把老虎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高校管理部门需要尽快通过技术的控制、惩戒的制度,把剽窃、抄袭等不诚信行为关进笼子里,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制度保障、平台支撑,使研究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科研诚信

约定,“孰”成?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29所高校研究生共同签署了《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这是件好事,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社会责任感。我既为研究生的这一举动叫好,同时也认为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仅仅靠这些研究生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而不能让这些研究生孤军作战。首先,研究生的导师应该做践行科研诚信的榜样和典范,检点自己的言行,端正学术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对学生言传身教,引导、帮助、监督研究生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其次,校方也应该履行相应的责任,建立健全有关的奖励和惩处机制,在高等学府中真正营造科研诚信的浓郁氛围;再次,高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社会风气如何,对高校、对学生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社会不讲诚信,怎么好苛求这些学生们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全社会都要把诚信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形成人人讲诚信的社会风气。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乃科学研究之本,研究生作为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我国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后备军,其科研诚信水平不仅关系个体的学术生命与未来,更关系我国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笔者认为,加强研究生科研诚信应抓好教育和管理: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促进道德自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科研诚信的知识,特别要知道为什么要坚持科研诚信、什么是科研诚信、如何做到科研诚信等基本问题,明确科研诚信的标准和规范,增强底线意识、禁区意识,强化厚学养德、正心诚意的自律意识,自觉提高学术道德修养,使学生不想不诚信。其次,应加强建章立制,强化管理约束。应建立学术道德相关规范,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大对违反科研诚信等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须明确认定标准等具体问题,完善调查处理机制,增加违法成本,使学生不敢不诚信。另外,还应关口前移,做好论文开题查新、独创性声明、相似性检测等环节工作,使学生不得不诚信。

@邸燕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国内首份《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不仅得到全国“985工程”高校的积极响应,也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的关注。人文教育和科技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使命,而诚信是人文教育的根本。众所周知,缺乏诚信、品行不佳的人,学历越高,对社会危害越大,因此诚信对于高学历人才尤为重要;其次,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具有引领作用,《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旨在充分发挥“985工程”高校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加强中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建设,最终带动全社会良好学术环境的建设。然而《中国研究生科研诚信公约》只是走出科研诚信建设的第一步,我们更要关注科研诚信建设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形成长效机制。要切实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能力。加强质量管理,建立监督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培育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营造风清气正、求实创新的学术生态环境。

@鲁 雷(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诚信是立国之本、做人之基,然而,诚信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突出强调学术诚信养成,既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治理当下学术领域浮躁现象、杜绝学术腐败问题的时代命题。通过政策引导、完善机制、奖掖先进、约束不端,使研究生明确自身的职责使命、规范学术行为,营造“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研究氛围,无疑将为更多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问世奠定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高校学术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生培养领域予以重视非常必要,但还远远不够,高校乃至社会对科研成果的评价模式如何改革,如何科学、公正地鉴别学术质量与水平,个人信用(包括学术诚信)信息系统如何全面、合理构建,单位或个人非诚信行为如何惩戒等问题,亟需配套完善。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苏寄宛(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应该是一个让我们微笑去追忆的词语。今年有毕业生喊出“当青春散场,暧昧离席,让我们为了青春再叛逆一次,一次,就好!”的毕业口号,以集体走红毯的方式来纪念毕业。“毕业戒”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毕业纪念形式,一枚刻有学校、院系、班级和个人代号的毕业戒指将成为毕业生们永久的纪念。“毕业旅行”“散伙饭”“毕业照”“跳蚤市场”等传统保留项目,是证明毕业生在大学中生活、学习过的最有力证据,不舍情结蕴含其中。纪念需要形式的载体,而究其内涵不仅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眷恋与不舍,而且更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情怀,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的启程。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各高校在毕业时,都会设计各种仪式、活动,来唤起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回忆:大学生活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毕业记忆”与其说是毕业之际的精心设计,不如说是大学办学理念在大学生毕业之际的集中体现,如果大学生在就读期间没有体会到学校、师长的关爱,任何设计都是无用的;“毕业记忆”要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承载内容,最重要的是“爱”:到学校曾经走过的角落留个影,留下自己的青春记忆;与自己的老师合个影,听老师的谆谆教诲;设计一场感人的毕业典礼,秉承学校的传统走向社会,留给学生精心制作有学校特色的纪念物,使其能感受学校的关爱。

@铁 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记忆,关键是给毕业生们留下了怎样的记忆。花里胡哨的活动和仪式,可能会引起一时轰动,但缺少实质内容和纪念意义,无法成为他们永久的记忆及前行的动力。因此,在策划中要追求新颖、力求丰富,但更要注重内容、注重实际、注重鼓舞和激励作用,而不能仅仅成为一场“秀”。学校也好,教师也罢,要想方设法多为毕业生办实事、办好事。例如,赋予毕业生永久使用学校邮箱的权利、向毕业生发放永久性学校图书馆借阅卡、让毕业生永久性地优先享有学校多种优质资源的便利等。建立毕业生网上联络平台,永久性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社会上遇到的各种问题。

@何 进(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生是大学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发扬者、传播者,做好毕业教育工作:一是以毕业生为主体,提升其参与性和积极性,如设计毕业季活动和纪念品时,广泛征求毕业生意见建议或由其主导开展;二是加强师生互动,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如师门之间使用更贴近学生的交流方式,使用微信等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温情互动;三是体现学校特色和文化,挖掘毕业生的共同回忆,精心设计毕业盛典。毕业典礼及学位授予仪式是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学校在毕业典礼的设计理念中充满了“北科记忆,北科精神”,带领毕业生们一起重温在北科的学习生活,力求为毕业生留下难忘的毕业回忆。

@毛赟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毕业季,各高校都在绞尽脑汁给毕业生留下有形无形的“毕业记忆”。大学是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母校是人一生中最牵挂的地方,需要一些“有形记忆”让记忆永存心间。“有形记忆”:不可过于标新立异,从而失去了承载校园记忆的功能;要体现学校特色,造就独一无二的“它”;要符合学生的审美趣味;要便于携带和收藏。相对于“有形记忆”,高校多给学生留一些“无形记忆”更有意义:如毕业前的精彩一课、毕业典礼上师长的谆谆教导等。大学归根结底是培养人才的地方,给予学生最多最深的“记忆”应该是知识增长和精神成长,这是伴随其一生的“记忆”。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凤凰花开,青春飞扬,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季,我不知道如何给学子更好的建议,让他们的毕业记忆更富有意义。但是,有两点建议,也许值得注意。一是毕业纪念不要“俗”。毕业时总有学生想在女生宿舍下,点亮一个大大的心型蜡烛,然后约上人一起喊某人的名字,以此表达爱慕之情。这种方式,已经“OUT”了,俗了。二是毕业纪念不能“暴”。不要以摔瓶子、砸东西、撕掉书本等带有暴力抑或破坏性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书本如果不需要,可以送给师弟师妹,也可以捐赠他人。一些不想或不能带走的东西,也可以通过更文明的方式,让其发挥更好的作用。

毕业季忆

特约主持

铁 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刘 凌(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大学生活是一个人生命历程中最为光华的阶段,能作为这段灿烂岁月结点的莫过于毕业仪式了。传统毕业仪式的重头戏是毕业典礼:校长在离别之际的谆谆教诲,教师给予学生的肺腑之言,美好的大学时代伴随着帽檐上流苏的轻轻一拨,嗖得一声就从指间流过了。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草根性、个性化的毕业记忆也应运而生。笔者认为,大学毕业既是神圣的仪式,也是校园文化的展示。华南师范大学非常关注大学毕业环节:薪火相传的毕业典礼;“四留下”的文明离校;离校工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华师小木”校园移动APP;“指尖上的华南师大”。这些都延续了学生对母校的感情,开启了新的生活。

@席宇梅(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礼物应尽可能的在形式、材质、功能等方面做文章,让其成为学生乐意珍藏一生的物件。形式上求特,突出学校特色,如农业大学送植物种子、北京服装学院送毕业生自己设计的T恤、科技大学送带有编号的金属戒指等都是独具匠心之作。材质上求牢,为了便于长久保存,最好是由不易破损、变形、变质的材质制作完成。功能上求存,要求礼物最好是非消耗品,能兼顾观赏性和实用性。总之,毕业礼物最好能兼有小巧、便携、具有母校特色、寓意深远等特质,在毕业离校之际,为莘莘学子梦送上创意小礼,学校换来的必将是桃李芬芳、星火遍地,因为母校温暖的记忆已经植根于学子心底!

@崔亚军(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统战部部长):

对毕业生而言,六月是一个汇集了离别、转身、不舍、歌声、眼泪等词汇的月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如何正确引导毕业生文明离校、安全离校、有序离校,形成文明离校的好风气,在规范毕业生文明离校的同时给毕业生留下诸多的美好回忆,是一个非常细致且很有意义的工作。多年来,学院始终把毕业生离校当作重要工作来抓,在继承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学校开展欢送毕业生系列活动,如毕业生感言及照片征集活动、毕业生爱心捐赠活动、网上“临别寄语”征集活动、制作“青春之约”毕业纪念DV等。当活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就能受到毕业生的欢迎,对在校生也是很好的教育。

@张 奕(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毕业季该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我谈三点看法。一是精心策划一场毕业典礼。校长授予学位、教授拨穗;校长讲话、教授语录、学生感言;留下影像、记录回忆等。太多太多的元素包含在毕业典礼中,核心依然是大学精神!二是“记录青春”—赠送给毕业生的礼物。留下每一位毕业生的灿烂笑容,记录学生们的青春记忆。三是搭建毕业生微信、飞信、短信等“微媒体”平台。留下学生们的所思所想,赢得学生的关注与关心,建立良好的校友资源库,实现“毕业不离校,关注依旧在”的新境界。如何将校友资源与在校生的培养有机融合是值得大学人关注和探究的新课题。

@刘晓哲(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毕业论文、毕业照、毕业典礼、散伙饭,一系列毕业纪念活动,牵动着每一位毕业生的心。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为毕业生奉献了一部由11位毕业生参与拍摄的毕业“大片”,讲述了他们从第一天踏入大学校园的懵懂,走过艰苦的军训生活,开始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到最后依依不舍地离校毕业。校团委以此片号召毕业生做到“七不”:不抽烟、不酗酒、不打架、不赌博、不起哄、不乱掷杂物、不损坏公物,坚决杜绝毕业生离校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确保毕业生离校“文明、愉快、安全、有序、和谐”。此片在校园媒体播放时受到师生赞扬,在校园微博、人人网公共主页等转播数千次。

@董竹娟(北京工商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又是一年毕业季!学校试图给每一届毕业生设计不一样的温馨与回忆。今年,学校党委组织部以“回顾入党历程、积极建言献策”为主题,引导各学生党支部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夕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党委宣传部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北工商”为题,通过微博等平台,让2014届毕业生共同回忆校园师生情、同学意,怀着炽热的心—前进;学生处举行“毕业生纪念品创意设计遴选”:从学生创业团队中遴选出优秀创意作品,由学校统一购买,赠送给全体毕业生。这些都是学校对毕业生一如既往的期许: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为实现“我的梦”与“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离校宣传部毕业
悦读之光遍洒云岭 书香云南方兴未艾
澳大利亚:发布离校生工具包助青年就业
毕业季
8部广播剧入选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弹性离校”应成义务教育“标配”
小学“弹性离校”值得借鉴
毕业歌
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2003—2006)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