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找书”的日子(2)

2014-08-19 04:47
小学生·新读写 2014年5期
关键词:阁楼课外书儿童文学

贫瘠的童年

我的家乡在湖北黄梅县鄂皖两省交界处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我们村小是一排青砖和土砖混搭的破房子。六个年级六个班,每个班一间破门空窗(只有木窗棂,没有玻璃)的教室,外加一间供全校老师使用的小办公室,操场上连一根旗杆都没有。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这帮乡下小屁孩,除了疯玩“斗鸡”、“攻城”、打陀螺等小游戏外,其他课外精神生活几乎一片空白。

自从识字后,我对语言和文字萌发了天然的痴迷。墙上刷写的一句歪歪斜斜的标语、泥地里散落的一张有字的纸片、电线杆上的一则小广告……这些都能引起我的阅读兴趣。我似乎与生俱来就爱阅读。

可是,得有书看才行呀!这么一个穷乡僻壤,父母把我们拉扯大就不容易了,哪里有钱买课外书呀?于是,我开始绞尽脑汁“找书”看。

作业换书

先从身边的同学那里找。

班上一个名叫秀儿的女孩成了我读书路上的第一个“贵人”。

秀儿每天总能从家里带回两三本连环画、《故事会》《故事大王》之类的读物到学校来。这得益于她的好爸爸——一个乡下收书人。在我们那儿,收书人是指在农闲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去四十里外的县城走街串巷地收集旧书报的人。他们收回书报后,并不急于出手,而是先用自行车驮回家,分门别类整理好后,再载到收购站卖掉。因此,遇到合适家里小孩子看的书,往往就会留下来。

秀儿对收集课外书乐此不疲——倒不是她自己喜欢看书,而是为了把课外书作为“筹码”与同学作交换,抄写别人的作业。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上数一数二,也十分乐意与秀儿交换。秀儿一开始很爽快地和我交换,可是,眼见求她借书的人越来越多,奇货可居,她的态度立刻有了变化,她开始挑选交换对象了。于是,为了能从秀儿那里借到心仪的书,或者能把借阅的时间延长,我们求书的人只好竞相提出更“优惠”的条件。比如,为了抢先借到一本《烈火金刚》的连环画,我主动提出直接替她写完作业。等到大家也都愿意提供这项“服务”时,我又另出奇招,涎着脸找秀儿“攀关系”:

“秀儿,你看,你外婆家是我家邻居,论理儿,我还得叫你爹一声姑爹呢!这本《童话大王》那么厚,我一时半会也看不完呀,你就借我今晚带回去吧,明天一早准会还给你!”

秀儿偏着脑袋,双手摆弄着她的那根乌黑的粗辫子,嘻嘻地笑着,作思考状。半分钟后,她仿佛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似的,从书包里掏出那本惹眼的新书,扔到我面前:“可别把我的书弄脏了!”

我搓搓手,小心翼翼地双手捧起书,连忙点头:“我一定把手洗干净再看!”

于是,那个下午,放学的铃声一响,我就第一个冲出教室,脚底虎虎生风地踏在回家的田埂小路上。我要早早地回家,抓紧时间写作业,然后美美地看书!

发现阁楼“宝库”

好景不长,读五年级那年,秀儿辍学了。我的课外书“财路”戛然而止。

怎么办?

我开始在家里翻箱倒柜,把姐姐的初中语文教材找来看。什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啦,什么《孔乙己》啦,什么《七根火柴》啦……看得津津有味。数年后,当我的初三语文老师——一个干瘦的小老头在课堂上摇头晃脑地为我们条分缕析这些经典课文时,我心里直犯嘀咕:“我小学就看过啦!”

那时,我看书速度很快,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家里的书很快就被我翻了个遍。五年级的那个暑假,正当我为漫长假期难以打发而苦恼的时候,在外婆家的一次意外经历让我的“找书”之旅顿时柳暗花明。

那天,正在做午饭的外婆让我去大舅家的阁楼上舀一小瓶辣酱。大舅家的房子是一间低矮潮湿的土屋,我平时很少光临。当我顺着吱吱作响的木梯爬上光线昏暗的木阁楼时,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黑暗中跳出一个怪物来。我顺着墙根的坛坛罐罐寻找辣酱坛子,不小心掀开了一块堆满灰尘、结满蛛丝网的油毡布,借助从屋顶黑瓦中间镶嵌的一块透光玻璃射进的光线,我不禁眼前一亮:

全是书!

原来,这里堆积的是比我大十几岁的三表哥、五表哥读书时用过的教材和课外书!

我忘记了上楼的目的,抓起一本颜色泛黄的《古代文学作品精选》,爱不释手地细细品读起来,直到外婆的叫喊声在楼下响起,我才依依不舍地下楼去。

从此,我发现了一座书的“宝库”。我开始隔三差五地去外婆家,一进大门,来不及和外婆、大舅说上两句话,就找机会溜到那间土屋,爬到阁楼上“寻宝”去了。

在阁楼上找书的时光很快乐,但并不轻松。那里的书虽然堆积如山,但大多数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课本,很多内容政治色彩浓厚,读来枯燥无味,并不合我的胃口。为了找到一本好看的书,我得弯着腰,站在灰尘扑面的狭小空间里不厌其烦地反复搜寻,有时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连腿都站麻了。但是,值得欣慰的是,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总是会找到一两本我爱看的书。我记得最深刻的是,有一年正月,我在阁楼上找到了一本《青年近卫军》的连环画,比得到长辈的压岁钱还高兴。我最初接触过的古代小说《干将莫邪》《十五贯》等就是从那本残旧的《古代文学作品精选》上读到的。

读初中后,我住校,去大舅家阁楼“淘宝”的机会很少了。不过,我偶尔还能找同学借点书看。我至今都忘不了初三的一个冬夜,学校宿舍熄灯后,我猫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完铁凝的儿童小说《哦,香雪》时的震撼,永远忘不了另一个晚上,我读到沈从文的《边城》时的喜悦和惊叹。

阅读的爱好会中断,但不会丢失

时光不经意中在我翻书的指缝间悄悄溜走。

转眼间,一个嗜书如命的男孩,在镇里念完初中,进入县城的一所中学读高中,走出了山里的小天地。

来到县城,学校有图书馆,校外的大街小巷里有书店、书摊,世界大多了。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我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被迫扑在学习上。除了偶尔看些《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以及学校统一订阅的《语文报》外,我的阅读量反而比以前没书看时下降了很多。进入大学后,我念了一个与文学无关的专业,整天面对的是毫无生趣的法律条文。直到6年前离开大学的前夕,我终于又找回了童年时对阅读的狂热。不过,这次,我的阅读方法有所改变。我像是一个吃过一点开胃菜,喝了一点佐餐酒的食客,面对眼前摆满一道道精美文学大餐的餐桌,我决定沉心静气,放缓节奏,慢慢品尝。工作之余,我边读书边做笔记,两年里共阅读了200本世界文学名著,多少弥补了一些儿时无书可读的缺憾。随后,我提笔创作,踏上了儿童文学创作之路。如今,我业余时间仍然经常往返于两所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认真研读儿童文学(尤其是西方儿童文学)精品。这些闪耀着智慧、才艺和爱心的杰作给我带来无比愉悦的精神享受和莫大的创作启迪。

我始终相信,一个从骨子里爱看书的人对书的热情终究是不会改变的。我还相信,除了阅读,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帮助一个写作者顺利抵达心中的梦想。

李奕然问:

郝老师,您说您是一位资深的儿童文学读者,那么,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真正好的儿童文学呢?

郝周回答:

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曾经做个一个总结,我认为好的儿童文学应当至少具备以下一种或几种品质:1.整体构思新颖别致。2.情节曲折。3.人物性格鲜明。4.巧设伏笔与照应。5.细节描写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6.有一定的情感寄托或者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大家可以读一些获得过国际大奖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对照,基本上都可以找到这些共通的品质。

任笑语问:

在创作的过程中,您认为“想象力”和“生活经历”哪个更重要?

郝周回答:

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来说,想象力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文学始终要写与孩子们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处在一个想象力丰富、创新思维活跃的年龄,他们更喜欢看有新意、与现实生活有点不一样的东西。因此作家就应该打破常规,不拘泥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夸张、嫁接……丰富的生活阅历当然可以给作家很多有益的提示,但是,这仅仅是积累素材的初级阶段,更多的工作要靠想象力来弥补。endprint

猜你喜欢
阁楼课外书儿童文学
爱看课外书的我
课外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阁楼里的简爱
怪事阁楼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阁楼公寓P155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阁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