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史 观天下

2014-08-21 18:52万家计
文理导航 2014年16期
关键词:正文历史内容

万家计

笔者在高中多年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严重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教会高中生进行历史阅读。

一、首先,学会阅读目录,宏观把握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仅只是起到索引的功能,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内在结构和联系。它有助于我们透彻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引导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把握历史知识结构。阅读目录时要分析章与章之间,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可以编制出历史图示,通过阅读目录可以了解一个章节之间的关系,这也理清了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之间的基本关系,构建了本章的知识体系,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要我们总结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时,则可看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目录,第一至第四节都讲述了隋唐的政治上统一和开明,第五节是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第六节是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第七节是对外交往。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目录知道了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了,而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几点内容了,通过以上事例说明,学生如果能从目录上理解历史知识结构,充分利用目录这条捷径,那么学习历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注意阅读单元(章)的引言部分

高中历史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引言部分是一单元的“内容提要”,也是单元的“中心思想”,突出了重点。学习具体内容前阅读引言,可以初步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综观引言部分可大致分为知识概要式、框架线索式、内容补充式等几种类型。阅读概要式的引言,要概括要点,分清层次。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引言部分叙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来的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进一步激化(即引言部分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的东北爆发。日本将侵略势力扩张到我过东北)。主观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即引言中的在帝国主义列强对华投资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限制与阻碍,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开辟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政府的革命要求。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阅读线索式的引言,要理清阶段,把握其阶段特征。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言叙述了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海外市场→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引言线索式地显示了这一单元历史发展的脉络,清晰明了。关于内容补充式引言,这部分类型的引言在中古史中常见。因为世界古代史现在不作为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而中古史内容与世界古代史的横向比较只能通过在引言部分来叙述了。从而体认到古代中国作为东方的一大文明中心。引言部分清晰展示了本章的要点。为学习具体的课文指明了方向。

三、再次,要认真阅读课文的正文

教材的正文部分(楷体字部分,注:江苏省06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了这部分是高考的考试内容)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能力的主要来源,是阅读的重点内容。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读懂教材。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意义等,这些属于最基本的历史知识,也是形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是分析和理解的重点部分,也是能力考查的主要区域。②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读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层次结构即是对正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阅读时分析每段所讲内容,概括其中心思想,提炼要点,并分析其与标题(章、节、目)的内在联系。笔者主张对正文部分的讲解和学习把它和语文课的讲解和学习方法上要求一样,有时甚至要逐字逐句的地去讲解,去学习。亦即我们常说的“文史不分家”要求学生学习的时候做到,一读,二写出段落大意,三得出中心思想。对一些历史事件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完全用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去学习。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通过这样的阅读和学习理解了历史知识及其关系,训练了分析、概括能力。③区分史实与结论,读透教材。历史知识具有具体性与规律性想结合的特点,因此历史教材的编写是史论和史料的统一,体现了史论结合的原则,阅读教材过程中要区分史实与结论,用史料说明要点,用观点统帅材料。阅读中史论结合,不仅有助于透彻理解教材,也有利于提高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对课本历史知识大胆质疑,挖掘知识内涵。读书离不开思考,而疑问不仅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对没有阅读障碍的历史教材,阅读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无疑处求疑。通过求疑,对历史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拓展,也培养了分析、论证等思维能力。比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洋务运动。课后习题有“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有个学生说出了很多理由(省略)大胆的提出了与教材完全不同的观点——洋务运动并没有破产也没有失败。这也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属于开放性的观点。

另外,还要注意高中历史教材中阅读课文(即教材中带星号的章节)的阅读,尽管高考说明中明确了这部分内容不列为考试内容,但作为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一个环节,有些基础的东西还是要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比如中古史第三章的第一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的更替,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都是阅读内容。但是我们必须要求学生掌握这几个时期的政权更替的概况,还有这个时期的历史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这样为我们学习第三、四节的经济与文化内容有一定的帮助,这样也不至于割断了这部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赣县中学北校区)

猜你喜欢
正文历史内容
医学生毕业论文现况分析
新历史
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与表述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户口本
历史上的4月
中国雕塑精神的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