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嘉考据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

2014-08-21 18:55郭蔚然
青年与社会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文字狱学术史

郭蔚然

【摘 要】乾嘉时期,受考据学繁盛的影响,清代的史学也兴起了一股考证之风,考据史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于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一种文字狱成因说,实际上,乾嘉考据史学的兴起,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有社会历史条件等外因的影响,更多的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必然结果,是清代学术史内部的嬗变导致的,史学的发展固然不能摆脱政治的影响,但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独立的发展动力。

【关键词】乾嘉时期;考证史学;文字狱;学术史

从乾隆到嘉庆这一时期的史学,常被称为乾嘉史学。清初汉学兴起,使得乾嘉时期的考据学达到了鼎盛,所以在历史研究中,考据史学也几乎垄断了史坛。考据学是指以考据之法治学的一种学间,它涉及到许多学科,乾嘉考据学从整体上大致反映了当时学术发展的概貌和主流。乾嘉考据史学是乾嘉考据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乾嘉时代,以钱大听为代表的史学大师们把考据方法奉为圭臬,摒弃和排斥空谈名教义理的治史方法,对古史和历史事实的考证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形成了乾嘉考据史学或乾嘉考据历史学派。

对于乾嘉考据史学的成因,学界一直存在着一种“文字狱成因说”,即乾嘉时期史家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迫害而埋首于故纸堆中,不敢妄议历史,只从事文献古籍的考证,所以这时期的史学就以考据史学为主。但细究之后不难发现,在文字狱中,针对学术思想和史家著史的案件并不多,不足以使得乾嘉史家人人自危。不仅如此,文字狱的效果也并非如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有着巨大的影响,且不说文字狱的威慑力是大是小,若如有些观点所说清代史家因文字狱而纷纷转向考据之学,对清代学人们追求真理的品格也未免太过轻视了。顺治十六年(1661),庄氏史案牵连被杀者七十余人,吴炎、潘柽章两位史学家遇难,顾炎武与他们深有交往,此时并未避之不及,而是写诗以悼之:“北京一崩论,国史遂中绝,二十有四年,记注亦残缺。中更夷与贼,出入互轇轕;亡城与破军,纷错难具说……有志述三朝,并及海宇图。一书未及成,触此忧患途。”

而且,乾嘉史家们从事考据史学的原因也不是迫于文字狱,因为这时期的考据学以其不同于理学的经典诠释方式、研究方法、逻辑思辨以及令人信服的成果,使时人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许多史家之所以走上考据之路,大多或由于家学、或因师友影响、或是自我认识到了考据的价值。所以,文字狱对于史家的写作和研究的影响并不明显,那么造成乾嘉时期考据史学兴起的主要原因就要从其它方面着手进行探究。

中国古代哲学主要以经学的面目出现。汉代时对经的解释就出现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其中,古文经学尤注重考据方法的运用,重视字义的训诂。宋代对经典的解释形成了程朱和陆九渊两派。明代王阳明祖承陆九渊,进一步发展了孟子的心性学说,强调主观体验,空谈心性,弊端是不重视事实考证,只重义理阐发,祖承今文经学,把经典作为阐发自己思想的工具,从而造成空谈的学风。在这种情形下,经学的发展孕育着转向的契机。清初,经学的发展走向另一个方向——在经学中重视考据,重视对事实的求真。顾炎武顺应了潮流,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倡导实事求是、考据事实的治经方法,人们把这种经学称为朴学或曰汉学。这种治经的方法也影响到了历史学,清初经学中盛行的考据方法促成了乾嘉考据史学的产生。乾嘉时代出现了一大批终生从事考据史学的考据史学大家,如钱大听、王鸣盛、赵翼、崔述等,也出现了大量的考据史学著作。从学术相联系的角度来看,乾嘉考据史学的兴起与汉学的繁盛有着很大关系,经学与史学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联系,李赞提出“六经皆史可也”,章学诚则系统论证了“六经皆史”的主张,张之洞则进一步认识到,“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经学保存了一定时代的历史资料,一定程度上来说,经学史也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探讨乾嘉考据史学兴起的原因时,不能脱离时人对经学的考据。

除了经学的影响之外,史学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乾嘉考据史学兴盛的主要原因,这就要从该时期考据史学的具体内容上加以分析。乾嘉考证史家虽都用考证的方法从事史学的研究工作,而其中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又各不相同,有的是对旧史校勘注释,有的是专门从事辨伪,有的是对失传的史籍进行辑佚,有的则对旧史进行补作、改写和考证。乾嘉时代学者在辩伪工作上亦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从师承关系、思想渊源、文体句式、典章制度、内容材料等许多方面进行辨正,最后判断出一部书的真伪。如阎若墟的《古文尚书疏证》和惠栋的《古文尚书考》等书,揭发出《古文尚书》全系伪作,这就结束了长期以来今古文《尚书》争论不休的一大悬案。还有崔述作《考信录》三十六卷,对史籍进行了研究与考证,对古代历史做了“考信”和“辨虚为实”的工作。这时期史家对旧史的考证也很突出,例如乾隆年间,钱大听曾锐意重修《元史》,先作《元史考异》十五卷;嘉庆年间,汪辉祖的《元史本证》、钱大听《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等。

我国的传统史学到了清代,已经进入了总结期,而传统史学的主要载体是古代典籍,中国传统史学发展到清代,距离文化源头的形成已经相距几千年,典籍在流传中的散佚、失真在所难免,所以从事史学的考证,就能满足典籍在流传中保真的需要和对古代文化继承、研究的需要,这是考据史学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而典籍在流传中因传刻抄写的错讹、被人妄为增刊或因后人不解其本意而失真,这些都需要用考据的办法来使其尽量恢复本来面目和意义,而考据史学正视适应了这种需要而应运而生。

乾嘉考据史学作为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发展都无法脱离史学发展的学术动因,无论是这时期经学的影响,还是其本身的内在趋势,都使这一时期的考证史学有着丰硕的成果,成为中国史学史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顾炎武,王蘧常.亭林诗集汇注(卷二)赠潘节士柽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字狱学术史
改革开放以来苗族头饰研究的学术史梳理与回顾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融合互补:晚清公羊学研究百年回眸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康乾时期的文字狱对通俗小说文人化的影响
从曾静吕留良案看雍正朝文字狱
临洮考古之余的“学术史”寻访
评《外国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