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2014·山丹”:3个优点和83个问题

2014-08-21 10:22齐岳峰刘逢安高伍
瞭望东方周刊 2014年31期
关键词:靶机实兵火力

齐岳峰+刘逢安+高伍

河西走廊,战机呼啸,电波无声,来自青藏高原的一支防空旅全程机动4000多公里,在此进行部队组建以来强度最大的实兵对抗演习。

防空群在半天内就遭到蓝军“苏—30”战机的多波次饱和攻击;靶机达到每秒300米——这几乎是四代战机的巡航速度……

列装最先进新型防空导弹的红军面对“严重敌情”竭尽全力,仍应接不暇。最后除了在千分制的打分中成绩不佳,导演组还以83:3的比例,例数了该旅的问题和优点。

红军指挥官、来自西藏军区的某防空旅旅长郭庆波说,“脸发烧、头冒汗、坐不住”。

尽管“批评多于表扬,指出问题多于褒奖”,但正如“火力—2014·山丹”执行导演、解放军防空兵学院教授王文发对《瞭望东方周刊》所称,它蕴含着导演部对部队的深切希望。

“火力—2014·山丹”正式开启了10场陆军兵种部队实兵对抗演习的序幕。在实兵检验成为陆军合成部队的规定动作数年后,作为实战化训练深入发展的反映,多支炮兵、防空兵部队将在2014年夏秋之际接受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2014年3月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中央军委印发《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强调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威慑和实战能力。

解放军防空兵学院院长赵天翔说,来自军委、总部的决心,大大推进了兵种部队停滞多年的实兵对抗进程,使其成为2014年全军实战化训练的重大突破口之一。

靶机速度一马赫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西北某空军试验基地如茵的草坪旁,如此标语让人豪气骤生。

赵天翔告诉本刊记者,相比过去若干年中已经习惯实兵检验性演习的合成部队,防空兵、炮兵等陆军兵种部队受制于环境、条件等限制,一直难以在实战化训练方面有实质性推进。

比如,上千平方公里可以满足一个装甲旅实兵对抗的需要,但是防空兵空地对抗中,空军需要数千平方公里的进入空间。

再比如,据解放军防空兵学院副院长吕欣欣向本刊记者介绍,过去防空兵实弹训练中的最大挑战就是靶机问题——经常采用时速几十公里的靶机,而且不具备电子对抗能力,“慢悠悠地从固定方向飞过来,老式步枪都可以打中。”

“火力—2014·山丹”中采用的高速靶机,速度已经接近1马赫,留给防空兵的反应时间不过十几秒。

“而且战场设置了复杂电磁环境,官兵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提前了解靶机出现的窗口、方向。”王文发说,这种模拟巡航导弹速度、轨迹和雷达反射的实弹射击,在解放军防空兵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自上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以来,用巡航导弹发起首批攻击,辅之以战机空袭的作战模式,成为西方大国武力达成政治目的的基本手段。

2014年的“火力—2014”系列演习,以“远程投送、综合演练、检讨评估、实弹战术演习、总结撤离”步骤进行。演习涉及的7个军区、空军、4所院校和多个基地靶场,将迎来与以往不尽相同的考评方式和训练强度。

“火力—2014·山丹”演习中,郭庆波的部队从青藏高原机动4000多公里到达陌生环境,进行此次综合战术演练。

吕欣欣说,这样全域机动后进行实兵对抗演习,对于解放军防空兵部队几乎是首次。

根据军委、总部规划,跨区基地化训练也将成为未来解放军陆军训练的主要方式。

赵天翔说,“火力—2014”的10场实兵对抗演习,希望为兵种部队的跨区基地化训练提供经验和模式,由此推动解放军兵种部队训练、作战水平的快速提升。

83个问题的含金量

在遭受“苏—30”战机空袭和拦截“巡航导弹”之前,红军已饱受磨难。

红军自青藏高原下来,先铁路机动2500多公里,又专门在演习现地战场机动1700多公里,三昼夜六次转移阵地,吃干粮、喝冷水。但连续行军、不睡觉,还不算最重要的实战环境。

向预设阵地开进途中,因地方车祸“堵了路”。

红军参谋长戴朝俊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当时由于防区地处边疆,“军民关系无小事”,于是部队停止了行军。

奇怪的是,卫生员把伤员全身检查一遍,也找不到出血点——这是导调部设置的“情况”。

“对车祸的处置不合理”使他们丢分了。因为按规定,部队应在第一时间挪移肇事车辆,继续前进,留下人员处理伤者。

戴朝俊满腹委屈:“我们作了警戒,前方营长第一时间去救人了。”

不过他也承认,从训练的角度看,“导演部这个题出得非常好,这是收获,是财富。”

“火力—2014”系列演习都是无底案对抗,蓝军甚至被有意加强。红军到达地域后就开始战斗,与以逸待劳的蓝军相比,“恐怕是输多赢少。”吕欣欣说。

如第一场参演部队,成立不久,列装时间较短。王文发说:“拿这个旅来摔打,总部是有想法的。”

演习复盘检讨中,王文发指出红方的83个问题,涉及从阵地设置到作战指挥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指挥员对电磁频谱管控不严。像过去演习一样,一占领阵地,新型导弹就把雷达开了机。

过去防空兵演习,都习惯一进场就打开雷达调试,防止最后实弹演练时出问题。

实战中,防空导弹发射雷达只有在把握十足的情况下才能开机、迅速开火,否则很容易被敌军的反辐射导弹摧毁。一进阵地就开机,实际是未战先败。

不过,这83个问题含金量巨大。比如陆空对抗阶段,空地联动,空军出动2批10架次“苏—30”战机四面出击,低空超低空对红军导弹阵地实施攻击。

演习中指挥通信系统曾被摧毁,导弹营各自为战,自主捕捉目标,下达拦截指令。

这大概也是国土防空作战以来,解放军防空部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考得太狠,士气怎么办endprint

在演习前,部队曾有顾虑:考得太狠了,影响士气怎么办?

处理“车祸”这个情况,很多干部也有抱怨:毕竟是演习,面对的又是看起来非常逼真的车祸,如果这也扣分,难道一定要见死不救?

好在红军在处理车祸时,车队和人员按照战术要求就地隐蔽疏散,并放出了警戒力量。这被导演组认为表现良好。

郭庆波阻止了争论:训练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打赢”,“打不赢,啥都不要说了!”

实弹打靶阶段,新型防空导弹连射三发,全部命中预定目标,实操号手当场获得记功奖励。

发射单元营长说,事前紧张、不安,临战兴奋、机动,事后回味、反思。

在王文发列出的红方问题中,新型导弹发射营尽管发现了目标,但指挥员没有及时组织部队进行抗击,而且导弹排没有参与对抗。更严重的是,目标临空时导弹排有人在休息!

“火力—2014·山丹”总导演、空军某训练基地司令员赵连云说,红军尽管“吃苦耐劳精神较强、基本完成演练任务、善于总结提高”,但是没能避免“多个问题”。

他也不客气地指出,蓝方在“实力、水平、实战逼真度”等环节还需要深入研究。

讲评中,演习专家组组长、防空兵学院张潘雄教授的说法“最柔和”:一些程序与决策需要完善、一些观念需要更新、一些能力需要增强。

防空兵学院副院长吕欣欣说,他们从第一场对抗中也收获颇多。

“基地化训练肯定是未来全军训练的一个趋势,今年基地化跨区训练就是落实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指示。就是通过强、难、险的环境和任务来磨砺摔打部队,通过这种环境任务,发现部队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和改造,使部队战斗力得以大幅提升。”他说。

这也是总部组织跨区基地训练和对抗训练的根本目的所在。

对于83个问题,王文发很有自信地说,相信各级指挥员有这样的胸怀,听得进意见,认真去体会感受。

不过他也坦陈,作为系列演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学院的压力不小。面对野战部队,首先是“部队要服你”,“院校的东西是否真的贴近实战”。

用吕欣欣的话说:“演练要贴近现代防空作战的实际情况,在检验部队训法战法的同时,也促进更新我们的视野和观念。”

这种前提下,理论超前的院校,在实兵对抗的环境里可能会遭遇短板,部队会反映“你说的都对,但现在无法实现”。

实战化,考验着军队中的每一个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靶机实兵火力
基于LORA通信的模拟实兵对抗训练系统
轻度火力
高速像真无人靶机
网络批评迫使“汉光”军演“变卦”
靶机
颠倒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