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的能力

2014-08-22 18:55魏媛
新课程·上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教学

魏媛

摘 要:结合教学实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实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数学”能力的几种策略。

关键词:初中教学;探究性学习;开放性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

《现代背景下的数学教育》一文中指出:问题解决与结构化的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互补关系,数学应用必须以系统的数学知识作为其坚实的内核。为了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设计“抓住发现、提出问题—研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三个环节,在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大多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缺乏有关的背景信息和形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全适应真正意义上探究学习的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能力去主动地探索,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合理地把探究性学习定位在让学生“再次发现”已有知识,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上。其次,尽可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使用学生熟悉的材料。再次,通过设计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与逻辑结构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分析中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感到大多数学生一开始不可能独立从事探究性学习,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的大量指导。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必须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三方面的关系,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逐步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学习。

一、根据教材内容选编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

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一般不是以探究问题为基础进行编排的,事实上也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要以探究的形式来学习。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选择具有探究价值,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探究内容的难度和深度适合于学生能力水平,并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兴趣。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创设适于学生探究的问题的情境

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问题不是从学生内在需要中产生,没有成为学生自己的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本身所持有的问题,得不到进一步思考,硬是让教师牵着走,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又不清楚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干什么?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不强,目标不明,影响了学生的主动探索。

如“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时,教材中思考问题1“可以用开平方法解方程x2-4x+4=1吗?”,问题2“把方程x2-4x+3=0与方程x2-4x+4=1进行比较后,能得到用开平方法解方程x2-4x+3=0的方法吗?”。这两个问题用对比的方法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但这两个问题缺乏指导学生从内在需要中产生的问题过程与方式。像这类问题是教师教学中经常使用的,问题虽简单易懂,有明显的启发性,但事实上学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成为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开始,通过同化、顺化,把所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师生的交流和对话,借助实践探索活动开展研究,产生感悟,获得体验,从而理解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建构,发展思维能力。

三、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设计“开放性”问题

在尝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地求知,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逐步培养形成的,教师“教”的外因,只有通过学生“学”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因此,教师应通过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与方式上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并领悟与教学目标有关的知识与认知策略。

在上复习课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好,有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的习惯,也有过探索问题的经历。但学生间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对基本解题方法不够熟练,探索意识较差。教师有针对地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学会“实验、猜想、论证”这种探索问题的方式。

课堂上,教师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并将课的主题引导到探索类问题上。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的目的是教学生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过探索后去亲自发现和领悟探究的全过程。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思考,以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从探究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设计问题时设计一些开放而简单的问题,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又巩固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的美。

四、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设计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

教师要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发实践应用环节。设计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探究的方法。无论是做题还是构思都反映出学生一定的智慧和创新,学生通过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初步体验了创作的艰难,培养了不畏困难,迎难而上的品格,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探究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也相继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这一观点,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可以说,“问题解决”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究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进行探究只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初级阶段。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从中获得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体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课堂中,一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教师就是要做个有心人,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引导、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培养辨证思维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

(作者单位 青海省昆仑中学)

猜你喜欢
探究性学习初中教学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