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老话儿”的书面化问题

2014-08-25 19:08孙焕英
民主 2014年7期
关键词:土语搓衣板词条

孙焕英

近期,《中国电视报》在《京华杂谈》版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日趋减少的京城老话儿》,问题提得中肯、及时、必要。但是,在“京城老话儿”的书面化上,颇多值得研究处。此文很有代表性,因此,笔者想把问题展开。

文中说“京城老话儿”称壁虎为“歇里虎子”。书面“歇里虎子”不确,应为“蝎里虎子”,即蝎虎。壁虎形似蝎且以蝎为食,故名。据说,壁虎食蝎前,故意先让蝎子蜇自己产生快感,以致浑身哆嗦。又据说,因为壁虎常食蝎子,其尿液甚毒,撒入餐具、食品,人误食后会中毒,好像古代小说中还有以此害命的情节。

文中还说“京城老话儿”称扒手为“淆里”。书面“淆里”亦不确,应为“小绺”。扒手偷东西为绺窃。

文中又说“京城老话儿”称人财富雄厚为“趁”,如“趁车”、“趁钱”、“趁房”。书面“趁钱”之类不确,应为“衬钱”之类。“衬钱”即很有钱但不显露。衬字的一个义项为里面充实而不外露,如衬布。

随着“京城老话儿”的历史越来越久远,人们在书面表述“京城老话儿”的时候也越来越不规范越不准确了。可以说,一些颇有生命力的北京土语误写现象俯拾皆是,真有些见怪不怪了。

信笔举几个例子:

《北京土语词典》有“催巴”词条,意思是跟从别人供任意人驱使者。此词条准确记写应为“搓衣板”,“搓衣板”是微不足道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家具,比拟一种人。老北京人读“搓衣”,前者声母和后者韵母连读,弱化了前者韵母和后者声母,故似“催”音而误为“催”。“板”的儿化韵和“巴”音相似而误读为“巴”。

《北京土语词典》有“罗圈儿架”词条,意思是连环打架。此词条准确记写应为“箩圈儿架”,意思是打架像箩筐的圈编一样,一条扣一条,没有终结。

《北京土语词典》有“杀口甜”词条,意思是甜的口感很重很浓。此词条准确记写应为“沙口甜”,意思是像沙口西瓜那样甜。

人斜身半躺状态,北京土语称为“zhaiwai”。《北京土语词典》说这个土语无写。此解不确,它是有文字表达的,即侧歪,亦可作仄歪。

所有锅里做饭时黏在锅底上的半焦饼状固体,北京土语都称为“gezha”。《北京土语词典》说这个土语无写。此解不确,应写作“饹馇”。饹馇,本为一种食品,饼状。借此形状,所有锅里做饭时黏在锅底上的半焦饼状固体都称为饹馇。

北京有个常用土语“猫匿”,意思是藏着掖着不让人看见,引申为有内幕、阴谋。“猫匿”一词是从一种藏猫猫游戏而来。如今,人们普遍将“猫匿”误记为“猫腻”,“猫腻”无解。

北京还有个常用土语“侃大讪”,意思是玄谈神聊,海阔天空云山雾罩。如今好多人将这个北京土语误记为“侃大山”了。

北京还有个骂人的土语,成了一些人的坏习惯口头语,叫“丫头养的(此处的读作地)”,即没爹的孩子,私生子。丫头,指未结婚的姑娘、侍女、使女类人。老北京人将“丫头养的”念油了,念成为“丫的”,更有甚者念成了“丫廷”。这有点儿像将“搓衣板”念成“催巴”。有好多人只知道“丫的”、“丫廷”这是个骂人的话,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所以,记写的时候,误记成为“呀的”、“丫廷”。

诸如此类,如今很多的北京人,对很多的“京城老话儿”只知其音不知其写了,甚至其音也转为谬误,以讹传讹,越传越离谱,这种语言文字文化退化现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特别是北京地方的关注。

有一种理论,说“京城老话儿”有些是只有其音没有其写。这种理论很难成立。有音无写,就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样的民族,世界上确实还有存在,我国也有。但汉民族为主的北京人不在其列。汉民族是一个语言和文字都很发达的民族,一般不存在有语言无文字的状况。有些人对于“京城老话儿”会说不会写、读写皆谬,那是因为他们的汉语语言文字功夫还不到家,仅此而已。

有很多“京城老话儿”形象生动,惹人喜爱,特别受“京味作家”的欢迎,自然有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件好事情。对这些“京城老话儿”,人们不仅应该口头上准确地运用,而且也应该书面上准确地记录。如果后者做不到,将会对 “京城老话儿”这一宝贵遗产造成伤害,愧对子孙。

问题还有另一面:吐故纳新乃万物规律,语言文字亦然。有些词语包括“京城老话儿”会规律性地衰亡,这自然连带其书面表达。在规律面前,人们大可不必兴旺“九斤老太”哲学,应该顺应规律、习惯规律。

猜你喜欢
土语搓衣板词条
论巴尔虎土语的特殊词语特征
谁活得更久
谈心
论蒙古语元音[i]-基于扎赉特土语
2016年4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2016年3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她是母老虎
她是母老虎
2016年9月中国直销网络热门词条榜
试论现代维吾尔语和田方言的土语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