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首服体系研究

2014-08-26 10:41马秀月
剑南文学 2014年2期

马秀月

摘要:汉代服饰等级主要是通过首服与组绶来区分的,是统治阶层用来加强统治的符号,汉代首服体系的形成在继承秦代首服的基础上,受西周的儒家经典《周礼》

影响巨大,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实际服饰制度正式完整确立的开始。

关键词:汉代服饰;秦代首服;实际服饰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以礼为核心的汉代首服体系的形成

汉代是中国古代首服系统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历代中国首服演变和传承的基础,汉代首服体系是经历代发展而来。夏商两代后,在周代被系统化,对不同礼祭等级服装已有明细条文,周代崇尚礼,

儒家经典《周礼》规定不同职位的礼服制式,未对平民所穿常服有所规定,被后代传承的首服主要有祭祀之用的冕和朝会之用的弁。时至东周,王室羸弱,诸侯各自分封割据,各诸侯国与属国习俗不同

,恰逢思想家与政治家频出的年代,“诸子百家”有着各自的政治与思想主张,“百家争鸣”各家的思想与各国习俗在服装上得以体现,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国思想家的主张有了滋长的温床,衣冠此

时成为了用来表达的语言,儒家提倡穿戴言周礼,墨家则主张穿戴言夏礼,《墨子·非儒篇》:“儒者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后仁。”“百家争鸣”的时期,各国各族间的衣式有明显不同,但大多数思想

家赞同周天子上下分明的服饰制度,所以等级与多样性并存。秦代,秦始皇一统六国,将各国的首服“收而用之,上以供至尊,下以赐百官”,将各国首服按照统治者的意志,编入首服体系中,对各国首服

来了次重新编组,于是“先王服章於是残毁。”1周代礼制更是被抛弃到了一旁,徐天麟曰:“三代既衰。六籍焚荡。秦人徒知尊君卑臣。而不知有礼制。是以古人舆服制度。浸以弗存。”2可见秦代早已

将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服章制度废除。

西汉继承秦制,《续汉书·舆服志下》:“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服皆以袀玄。汉承秦故。”初期只对祭祀所穿祀穿袀玄作出明确规定,其他冠服制度并没有规范,所以基层官员服制混

乱,平民所穿并没有什么禁忌,《后汉纪·明帝纪》载:“汉初,文学既阙,时亦草创,舆服旗帜,一承秦制,故虽少改,所用尚多。”新莽时期提倡恢复古制,王莽是一个儒家的理想主义者,他认为

,“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一部《周礼》几乎成了王莽改制的蓝本,王莽改制最终昙花一现,没有很大的影响力。

汉代服制最终有明文确立是在东汉时期,汉明帝永平二年发布的《舆服令》“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皋陶篇,……定南北郊冠冕车服制度。”规定了朝、祭服制度,主要包括冕冠、衣裳、鞋履和佩绶

等,各有等序,重点在冠冕,“凡服,尊卑之次,系于冠,冕服为上,弁服次之,冠服为下,”东汉的首服制度是对古礼的复兴,但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代与西汉的首服制度,汉代规范的服饰制度最终

确立。

汉代首服体系

汉代主要以首服和组绶来区分身份与等级,首服又称“元衣”,在古代冠是礼仪的象征,《礼记·冠义》中载:“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衣冠之国,礼仪之邦”便是由古代的衣冠

制度而来。

冠的由来与古代的束发习俗有关最初始于束发器。冠在汉代称“头衣”或“元服”,在汉民族的成人礼上,有身份的男子二十行冠礼谓“弱冠”,女子十五行“笄礼”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文化里,冠是男

性的特权,女子除了命妇戴凤冠、翟冠外,则是女道士戴冠,俗称女冠子。

汉代的首服是区分等级地位的基本标志之一。汉代冠有18种以上。汉代出席重要场合或朝堂必须戴冠。冠是汉代等级制度的体现,贵族戴冠冕弁,平民则戴巾帻,官员则主要通过冠和组绶来区别职位类

别高低,体现了衣冠制度化;汉代奴仆则多用深青色巾,故称“苍头”。“汉名奴为苍头,非纯黑,以别于良人也”以绿头巾为贱。尊贵者也可戴头巾,以为儒雅,可见,上可兼下,下不得逾上;这一

用冠来区分穿着者身份与官职的制度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

汉代冠类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通天冠、高山冠、远游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术士冠、却非冠、却敌冠、樊哙冠、鹖冠等十八种之多,

冕冠:冕冠是汉代统治阶层参加祭祀场合的重要服饰,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参加大典时的礼帽,是最高等级的首服。

长冠:长冠又名“刘氏冠”和“斋冠”,为除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以外的百官参加祭祀时所戴,《续汉书·舆服志》曰:“长冠,一曰斋冠,高七寸,广三寸,促漆纚为之,制如板,以

竹为里。初,高祖微时,以竹皮为之,谓之刘氏冠,楚冠制也。”

委貌冠 皮弁冠:委貌冠与皮弁冠也是用于祭祀,是皇帝与公卿诸侯大夫在大射礼中的首服,大射礼是东汉时期根据古制恢复的祭祀活动,两种冠型制相同,长七寸,高四寸(汉制),形如覆杯,但质地

不一,皮弁是用鹿皮制成,委貌冠则使用黑色的绢制成。

爵弁、建华冠、方山冠:祭祀仪式中献上舞乐的乐人祭服。“爵弁者,制如冕,黑色,但无缫耳。”建华冠,又名鹬冠,可能以鹬羽为饰。祀天地五郊,明堂乐乐舞人所戴。《续汉书·舆服志》载“方

山冠,似进贤,以五采縠为之。祠宗庙,《大予》、《八佾》、《四时》、《五行》乐人服之”。

通天冠:蔡邕《独断》曰:“天子冠通天,汉制之,秦礼无文。祀天地、明堂平冕,鄙人不识,谓之平天冠。”

高山冠:高山冠又名“侧注冠”,源自战国时期的齐王所戴,秦灭齐后,以齐王冠赐以近臣谒者,汉代时继承秦制,为中外谒者、行人、仆射和使者所戴。

远游冠:诸侯王在朝会等正式场合中所戴之冠。

进贤冠:进贤冠为文官所戴,以冠上所加梁数区别官职大小,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两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史私学弟子皆一梁。宗室刘氏亦两梁冠,示加服也。

法冠:又称獬,豸冠,獬豸一角,能别曲直,故以其形为冠,执法者所戴。楚王曾获此兽,制成此冠,秦灭楚后赐执法近臣,汉沿用为御史常服。

武冠:又称武弁大冠,诸武官所戴,是武官的朝服。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纹,后饰貂尾,谓之赵惠文冠,秦灭赵以之赐近臣,金取刚强,百炼不耗,蝉居高饮清,口在掖下,貂内到悍而外柔缛,汉貂

用赤黑色,王莽用黄貂。

鹖冠:武官在外及近卫武官戴鹖冠,相对于一般武冠多加了“双鹖尾,竖左右”,鹖,是一种勇猛的禽类,源自赵武灵王以表武士,后秦汉皆有继承。

却非冠:制如长冠而下促,俗称鹊尾冠。宫殿门吏、仆射所冠。

结语:

首服在汉代社会的作用早已超出了人的基本需求,而是封建社会统治者与思想家用来治人、治国、治天下的媒介,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级别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因素,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用衣冠来区别人

的身份长久以来乃至今天都凑效,这种思维方式才得以长久被社会用来别人伦,分贵贱,对汉代首服体系的研究,可以看到现实与传统平行时空中的互动,对今世有巨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宏著,张烈点校.后汉纪·明帝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165.

[2]徐天麟.东汉会要·舆服下[M].北京:中华书局,195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