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利水功效组群药物的中药药性规律研究

2014-08-27 11:40史磊曹思思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药

史磊+曹思思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1

摘要:目的探讨利水药物的药性规律,旨在为利水药物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和临床筛选使用利水药物提供借鉴。方法从《中华本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和《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中选取有明显利水功效的临床常用中药35味,建立利水功效组群中药数据集,运用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融合的研究方法,对其科属、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有效成分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结果35味利水功效组群药物中,药性分析以寒性为主要偏性,占71.42%;药味分析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苦味(60.00%)、甘味(54.29%);归经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归肺经(51.43%)、归肾经(40.00%);毒性分析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功效主治分析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利水消肿、解毒、清热生津止渴、通淋;有效成分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28.57%)和甾体类化合物(25.71%)。结论初步探讨出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药性规律,为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利水功效;组群药物;中药;药性规律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03

A Study on Regularity of the Proper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Based on Group Drugs with Diuretic Efficacy

Shi Lei1, Cao Sisi2

(1. Library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China; 2. Harb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rticle is aimed at discussing regularity of the property of diuretic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modern researches on diuretic Chinese materia medica and selection of clinical treatment. Methods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the dataset of group drugs with diuretic efficacy by selecting 35 commonly-used clinical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and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ource Pla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genus, four properties, five tastes, channel tropism, toxicity, efficiency, major functions and active ingredients by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philology and modern statistics. Results In the property of drugs, cold, as the main bias, occupied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the 35 group drugs with diuretic efficacy 71.42%. In the flavor of drugs, the largest proportions were bitter 60.00% and sweet 54.29%. In channel tropism analysis, the first two were lung channel 51.43% and kidney channel 40.00%. In toxicity analysis, only Semen Pharbitidis, Radix Phytolaccae and Cortex Periplocae were toxic.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in efficacy and major functions analysis were as follows: the first was inducing diuresis and alleviating edema; the second was detoxification; the third was clearing heat and helping produce saliva and slake thirst; the last one was treating stranguria. The main substance bases of the active ingredients were flavanoid (28.57%) and steroidal compounds (25.71%).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regularity of the property of group drugs with diuretic efficacy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the modern researches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roperty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ey words: diuretic efficacy; group drugs; Chinese materia medica; regularity of the property of medicine

基金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基金(2012016);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355)

第一作者:史磊,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学和学科服务。E-mail: shilei023@126.com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学最重要的学术特征,是中药区别于化学药物的根本特征[1],其理论体系包括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研究表明[2],某一类别功效相近、药性属性相同的中药组群理论上应该具有基本相同的、能客观反映其药性规律的“性效谱”。本文选取具有利水功效的组群中药为研究对象,希望以某一功效领域的组群药物研究作为突破口,为全面系统诠释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提供有益探索。

数据统计作为中药药性理论以文字描述为主过渡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3-4],已经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金锐等[5]用模糊数学探讨药性判别模式,汤金波等[6]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中药性-效关联。此外,数学在中药的质量评定、性味归经等方面也有应用[7-9]。

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文化性。2003年至今,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阐释已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专项的重点资助方向。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973”计划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已于2013年获准立项,该项目的中药药性文献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也随着项目的启动成为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本研究旨在在项目前期,运用经典中医药理论、中医文献学和数理统计等多学科交叉技术,从中医药经典著作和现代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总结并揭示中药药性的内在规律,并将研究数据定期发布在图书馆学科博客上供研究人员查阅,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有价值的参考。

1资料

本研究根据我校“973”项目组专家提供的与水湿相关的中药,选取了主功效为利水渗湿的中药共35味,分别是麻黄、桑白皮、葶苈子、白术、茯苓、黄芪、薏苡仁、汉防己、车前子、牵牛子、川牛膝、商陆、淫羊藿、知母、黄芩、玄参、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香加皮、泽漆、关木通、通草、萹蓄、海金沙、石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瞿麦、地肤子。

从《中华本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和《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中搜集并整理出上述35味利水功效中药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药名项、科属项、四气项、五味项、归经项、毒性项、功效项、主治项、有效成分项。将以上各项内容录入Excel 2003表格,建立利水功效组群中药原始数据集。

2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以利水中药原始资料数据集为基础,建立6个子数据集,分别是利水中药的药性数据集、药味数据集、归经数据集、功效和主治数据集、毒性数据集、有效成分数据集。

2.1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四气是指药物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作用特征,又称“四性”。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寒与凉、温与热仅程度不同无本质之分,后人又加入平性。为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本文所指药性仅分寒性、热性、平性。本研究所选35味利水功效组群药物中,寒性药物占71.42%;平性和热性次之,各占14.29%,见表1。

表135味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药性 频次 百分比(%)

寒性 25 71.42

热性 5 14.29

平性 5 14.29

合计 35 100.00

2.2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经初步数据筛选,本文所选利水中药的药味主要可归纳为苦、甘、辛、淡、咸、酸6种,其中以苦味、甘味频次较高,分别占35味中药的60.00%、54.29%,见表2。

表235味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药味 频次 百分比(%)

苦 21 60.00

甘 19 54.29

辛 8 22.86

淡 7 20.00

咸 3 8.57

酸 2 5.71

注:同一种中药可同时兼有2种或以上药味

2.3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所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中,有明确归经记载的药物为30味。其中20味药物归经不唯一,除归主经外,兼入他经。因描述药物归经时,首列归经为其主要归经,故将各药物的首列归经作为统计对象。本文选取利水中药主归肺、肾二经,分别占35味中药的51.43%、40.00%,见表3。

2.4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整理发现,本研究中的35味利水中药毒性按照程度不同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其中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共占8.57%,见表4。

表335味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归经 频次 百分比(%)

胃 8 22.86

脾 9 25.71

肝 11 31.43

肺 18 51.43

肾 14 40.00

膀胱 13 37.14

小肠 8 22.86

大肠 4 11.43

表435味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毒性 频次 百分比(%)

有毒 3 8.57

无毒 32 91.43

合计 35 100.00

2.5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以《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的功效、主治为依据,统计各功效、主治出现的频次。归纳出前4位的高频功效和主治,第一高频功效是利水消肿;水肿是由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通过利水可以消除水肿。第二高频功效是解毒;通过利水的作用,可使火热毒邪从小便而出,主要针对的是咽喉肿痛、疮疡、痈肿等。第三高频功效是通淋;主要针对的是湿热淋证。第四高频功效是清热生津止渴;主要针对的是消渴热、暑热烦渴、病口渴等病症。见表5。

表535味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高频功效 高频主治 频次

利水消肿 水肿 22

解毒 疮痈肿毒 13

通淋 淋证 12

清热生津止渴 口渴 11

2.6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群统计

本文对利水中药有效成分数据进行预处理,依据现代中药化学的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将利水中药的有效成分群分为生物碱类、糖类和苷类、醌类、黄酮类、苯丙素酚类、萜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甾体类等。有明确利水功效活性成分记载的31味中药中,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利水功效有效成分的中药占35味中药的28.57%,甾体类化合物占25.71%。分析结果表明,表征其药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见表6。

表635味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统计

有效成分组分 频次 百分比(%)

生物碱类 6 17.14

糖类和苷类 4 11.43

醌类 2 5.71

黄酮类 10 28.57

苯丙素酚类 5 14.29

萜类 6 17.14

三萜类 3 8.57

挥发油类 2 5.71

甾体类 9 25.71

有机含硫化合物 1 2.86

3讨论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选取的利水功效组群中药中,寒性为主要偏性,主入肺、肾二经,能泄肺与肾之热,通利水道;苦味和甘味药占药味的主导地位,苦能降泄、甘能润燥,长于利水消肿,清湿热、通淋浊;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说明利水中药绝大多数安全无毒,用药安全性大;有效成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物质基础应为黄酮类和甾体类物质。

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研究工作,重视文献研究这一首要环节,对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下一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科学表征中药个药性能(指单味中药的药性等性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仅限于中医药经典文献著作中记载的数据成果,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将现代药学实验研究数据成果纳入研究对象范围,实现传统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研究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基础上扩大研究样本范围和数量,覆盖整个中药体系,以期达到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为全面解析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判别要素、配置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正礼,李峰,王薇,等.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2]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6,24(3):154-156.

数据统计作为中药药性理论以文字描述为主过渡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3-4],已经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金锐等[5]用模糊数学探讨药性判别模式,汤金波等[6]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中药性-效关联。此外,数学在中药的质量评定、性味归经等方面也有应用[7-9]。

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文化性。2003年至今,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阐释已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专项的重点资助方向。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973”计划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已于2013年获准立项,该项目的中药药性文献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也随着项目的启动成为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本研究旨在在项目前期,运用经典中医药理论、中医文献学和数理统计等多学科交叉技术,从中医药经典著作和现代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总结并揭示中药药性的内在规律,并将研究数据定期发布在图书馆学科博客上供研究人员查阅,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有价值的参考。

1资料

本研究根据我校“973”项目组专家提供的与水湿相关的中药,选取了主功效为利水渗湿的中药共35味,分别是麻黄、桑白皮、葶苈子、白术、茯苓、黄芪、薏苡仁、汉防己、车前子、牵牛子、川牛膝、商陆、淫羊藿、知母、黄芩、玄参、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香加皮、泽漆、关木通、通草、萹蓄、海金沙、石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瞿麦、地肤子。

从《中华本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和《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中搜集并整理出上述35味利水功效中药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药名项、科属项、四气项、五味项、归经项、毒性项、功效项、主治项、有效成分项。将以上各项内容录入Excel 2003表格,建立利水功效组群中药原始数据集。

2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以利水中药原始资料数据集为基础,建立6个子数据集,分别是利水中药的药性数据集、药味数据集、归经数据集、功效和主治数据集、毒性数据集、有效成分数据集。

2.1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四气是指药物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作用特征,又称“四性”。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寒与凉、温与热仅程度不同无本质之分,后人又加入平性。为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本文所指药性仅分寒性、热性、平性。本研究所选35味利水功效组群药物中,寒性药物占71.42%;平性和热性次之,各占14.29%,见表1。

表135味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药性 频次 百分比(%)

寒性 25 71.42

热性 5 14.29

平性 5 14.29

合计 35 100.00

2.2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经初步数据筛选,本文所选利水中药的药味主要可归纳为苦、甘、辛、淡、咸、酸6种,其中以苦味、甘味频次较高,分别占35味中药的60.00%、54.29%,见表2。

表235味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药味 频次 百分比(%)

苦 21 60.00

甘 19 54.29

辛 8 22.86

淡 7 20.00

咸 3 8.57

酸 2 5.71

注:同一种中药可同时兼有2种或以上药味

2.3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所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中,有明确归经记载的药物为30味。其中20味药物归经不唯一,除归主经外,兼入他经。因描述药物归经时,首列归经为其主要归经,故将各药物的首列归经作为统计对象。本文选取利水中药主归肺、肾二经,分别占35味中药的51.43%、40.00%,见表3。

2.4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整理发现,本研究中的35味利水中药毒性按照程度不同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其中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共占8.57%,见表4。

表335味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归经 频次 百分比(%)

胃 8 22.86

脾 9 25.71

肝 11 31.43

肺 18 51.43

肾 14 40.00

膀胱 13 37.14

小肠 8 22.86

大肠 4 11.43

表435味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毒性 频次 百分比(%)

有毒 3 8.57

无毒 32 91.43

合计 35 100.00

2.5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以《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的功效、主治为依据,统计各功效、主治出现的频次。归纳出前4位的高频功效和主治,第一高频功效是利水消肿;水肿是由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通过利水可以消除水肿。第二高频功效是解毒;通过利水的作用,可使火热毒邪从小便而出,主要针对的是咽喉肿痛、疮疡、痈肿等。第三高频功效是通淋;主要针对的是湿热淋证。第四高频功效是清热生津止渴;主要针对的是消渴热、暑热烦渴、病口渴等病症。见表5。

表535味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高频功效 高频主治 频次

利水消肿 水肿 22

解毒 疮痈肿毒 13

通淋 淋证 12

清热生津止渴 口渴 11

2.6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群统计

本文对利水中药有效成分数据进行预处理,依据现代中药化学的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将利水中药的有效成分群分为生物碱类、糖类和苷类、醌类、黄酮类、苯丙素酚类、萜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甾体类等。有明确利水功效活性成分记载的31味中药中,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利水功效有效成分的中药占35味中药的28.57%,甾体类化合物占25.71%。分析结果表明,表征其药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见表6。

表635味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统计

有效成分组分 频次 百分比(%)

生物碱类 6 17.14

糖类和苷类 4 11.43

醌类 2 5.71

黄酮类 10 28.57

苯丙素酚类 5 14.29

萜类 6 17.14

三萜类 3 8.57

挥发油类 2 5.71

甾体类 9 25.71

有机含硫化合物 1 2.86

3讨论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选取的利水功效组群中药中,寒性为主要偏性,主入肺、肾二经,能泄肺与肾之热,通利水道;苦味和甘味药占药味的主导地位,苦能降泄、甘能润燥,长于利水消肿,清湿热、通淋浊;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说明利水中药绝大多数安全无毒,用药安全性大;有效成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物质基础应为黄酮类和甾体类物质。

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研究工作,重视文献研究这一首要环节,对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下一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科学表征中药个药性能(指单味中药的药性等性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仅限于中医药经典文献著作中记载的数据成果,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将现代药学实验研究数据成果纳入研究对象范围,实现传统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研究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基础上扩大研究样本范围和数量,覆盖整个中药体系,以期达到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为全面解析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判别要素、配置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正礼,李峰,王薇,等.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2]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6,24(3):154-156.

数据统计作为中药药性理论以文字描述为主过渡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手段[3-4],已经在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如金锐等[5]用模糊数学探讨药性判别模式,汤金波等[6]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中药性-效关联。此外,数学在中药的质量评定、性味归经等方面也有应用[7-9]。

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和民族文化性。2003年至今,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阐释已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专项的重点资助方向。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承担单位的“973”计划项目《基于利水功效的中药药性理论研究》已于2013年获准立项,该项目的中药药性文献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也随着项目的启动成为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重点工作内容。本研究旨在在项目前期,运用经典中医药理论、中医文献学和数理统计等多学科交叉技术,从中医药经典著作和现代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中总结并揭示中药药性的内在规律,并将研究数据定期发布在图书馆学科博客上供研究人员查阅,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有价值的参考。

1资料

本研究根据我校“973”项目组专家提供的与水湿相关的中药,选取了主功效为利水渗湿的中药共35味,分别是麻黄、桑白皮、葶苈子、白术、茯苓、黄芪、薏苡仁、汉防己、车前子、牵牛子、川牛膝、商陆、淫羊藿、知母、黄芩、玄参、猪苓、泽泻、冬瓜皮、玉米须、香加皮、泽漆、关木通、通草、萹蓄、海金沙、石韦、萆薢、茵陈蒿、金钱草、虎杖、地耳草、垂盆草、瞿麦、地肤子。

从《中华本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和《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集》中搜集并整理出上述35味利水功效中药的原始资料,主要包括药名项、科属项、四气项、五味项、归经项、毒性项、功效项、主治项、有效成分项。将以上各项内容录入Excel 2003表格,建立利水功效组群中药原始数据集。

2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以利水中药原始资料数据集为基础,建立6个子数据集,分别是利水中药的药性数据集、药味数据集、归经数据集、功效和主治数据集、毒性数据集、有效成分数据集。

2.1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四气是指药物效果所反映出来的寒、热、温、凉四种作用特征,又称“四性”。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寒与凉、温与热仅程度不同无本质之分,后人又加入平性。为简化数据处理过程,本文所指药性仅分寒性、热性、平性。本研究所选35味利水功效组群药物中,寒性药物占71.42%;平性和热性次之,各占14.29%,见表1。

表135味利水中药药性统计

药性 频次 百分比(%)

寒性 25 71.42

热性 5 14.29

平性 5 14.29

合计 35 100.00

2.2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经初步数据筛选,本文所选利水中药的药味主要可归纳为苦、甘、辛、淡、咸、酸6种,其中以苦味、甘味频次较高,分别占35味中药的60.00%、54.29%,见表2。

表235味利水中药药味统计

药味 频次 百分比(%)

苦 21 60.00

甘 19 54.29

辛 8 22.86

淡 7 20.00

咸 3 8.57

酸 2 5.71

注:同一种中药可同时兼有2种或以上药味

2.3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中所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中,有明确归经记载的药物为30味。其中20味药物归经不唯一,除归主经外,兼入他经。因描述药物归经时,首列归经为其主要归经,故将各药物的首列归经作为统计对象。本文选取利水中药主归肺、肾二经,分别占35味中药的51.43%、40.00%,见表3。

2.4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整理发现,本研究中的35味利水中药毒性按照程度不同可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类,其中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共占8.57%,见表4。

表335味利水中药归经统计

归经 频次 百分比(%)

胃 8 22.86

脾 9 25.71

肝 11 31.43

肺 18 51.43

肾 14 40.00

膀胱 13 37.14

小肠 8 22.86

大肠 4 11.43

表435味利水中药毒性统计

毒性 频次 百分比(%)

有毒 3 8.57

无毒 32 91.43

合计 35 100.00

2.5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以《中华本草》和《现代中药学大辞典》收载的35味利水中药的功效、主治为依据,统计各功效、主治出现的频次。归纳出前4位的高频功效和主治,第一高频功效是利水消肿;水肿是由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所致的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通过利水可以消除水肿。第二高频功效是解毒;通过利水的作用,可使火热毒邪从小便而出,主要针对的是咽喉肿痛、疮疡、痈肿等。第三高频功效是通淋;主要针对的是湿热淋证。第四高频功效是清热生津止渴;主要针对的是消渴热、暑热烦渴、病口渴等病症。见表5。

表535味利水中药高频功效、主治统计

高频功效 高频主治 频次

利水消肿 水肿 22

解毒 疮痈肿毒 13

通淋 淋证 12

清热生津止渴 口渴 11

2.6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群统计

本文对利水中药有效成分数据进行预处理,依据现代中药化学的化学成分结构类型,将利水中药的有效成分群分为生物碱类、糖类和苷类、醌类、黄酮类、苯丙素酚类、萜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甾体类等。有明确利水功效活性成分记载的31味中药中,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利水功效有效成分的中药占35味中药的28.57%,甾体类化合物占25.71%。分析结果表明,表征其药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和甾体类化合物。见表6。

表635味利水中药有效成分统计

有效成分组分 频次 百分比(%)

生物碱类 6 17.14

糖类和苷类 4 11.43

醌类 2 5.71

黄酮类 10 28.57

苯丙素酚类 5 14.29

萜类 6 17.14

三萜类 3 8.57

挥发油类 2 5.71

甾体类 9 25.71

有机含硫化合物 1 2.86

3讨论

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选取的利水功效组群中药中,寒性为主要偏性,主入肺、肾二经,能泄肺与肾之热,通利水道;苦味和甘味药占药味的主导地位,苦能降泄、甘能润燥,长于利水消肿,清湿热、通淋浊;仅牵牛子、商陆、香加皮3味药有毒性,说明利水中药绝大多数安全无毒,用药安全性大;有效成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物质基础应为黄酮类和甾体类物质。

本研究在中医药学经典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开展研究工作,重视文献研究这一首要环节,对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药性规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中药四性理论现代研究为突破口和切入点,为下一步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与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药性的物质基础,构建现代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科学表征中药个药性能(指单味中药的药性等性能)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仅限于中医药经典文献著作中记载的数据成果,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将现代药学实验研究数据成果纳入研究对象范围,实现传统与现代研究成果相结合;在研究利水功效组群中药的基础上扩大研究样本范围和数量,覆盖整个中药体系,以期达到研究成果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为全面解析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判别要素、配置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正礼,李峰,王薇,等.中药四性研究的新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1):110-112.

[2]欧阳兵,王振国,王鹏,等.“组群中药四性组合性效谱”假说及其论证[J].山东中医杂志,2006,24(3):154-156.

猜你喜欢
中药
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应用分析
口服中药汤剂常见不良反应及药学干预
怕喝中药的表弟
夏季泡中药别超半小时
中药保存,要区别对待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药化学
别用微波炉煎中药
给中药配上图,萌翻了
中药夹心面条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