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广州市产业结构及经济职能变动分析

2014-08-28 00:47陈忠暖
关键词:生产性第三产业比重

王 帅, 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近10年来广州市经济发展迅速,2003—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3%,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2.93∶39.53∶57.54变为2012年的1.58∶34.84∶63.58,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而且,2009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5 560.7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60.85%,首次突破60%,进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将更加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借鉴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10]判断,广州市2003—2012年正处于由工业化后期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阶段. 本文研究在这个时期:(1)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变化的发展是否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阶段?(2)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后城市经济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3)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增长中起了什么作用?

1 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2003年以来广州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出台关于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2.93∶39.53∶57.54调整为1.58∶34.84∶63.58,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12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3%,比2003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特征更加凸显.

利用人均GDP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指标[10](表1),结合钱纳里的经济发展理论判断,广州市2003—2012年正处于由工业化后期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阶段.

在工业化后期,三次产业拉动率和结构偏离度是产业结构优化中较为关键的且容易被忽视的两大指标[11]. 2003年以来,广州市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率均较第三产业低,说明第二产业对经济总产出增长贡献在不断降低,而第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拉动情况基本稳定在7.73%上下(图1). 对2003—2012年各产业年均增长速度比较发现,第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13.4%,第二产业年均增速13.5%,均与同期GDP增速13.3%相似. 但考虑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把2001—2010年分成2个阶段段,2001—2005年GDP年均增速为13.8%,第二和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4.9%和13.5%,说明在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第三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对GDP的拉动作用也长期稳定不变,第三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显重要.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决定了与之相符的劳动力就业结构. 一般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变化先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反映在经济指标上即产业结构偏离度(图2). 2000年以来广州市产业结构偏离度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下降,从1978年的64.06降到2012年的19.40,表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在不断地协调、优化. 随着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广州市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自2003年的15.47,下降到2012年的7.04,表明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不断释出劳动力到第二、三产业,支持其他产业的发展,但仍有大量劳动力需向其他产业转移;与此同时,第二产业蓬勃发展,吸收大量转移劳动力,结构偏离度一直稳定在较为均衡的水平(0上下).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不断进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虽然2003年以来其结构偏离度向均衡方向发展,但一直在-11上下波动,表明劳动力的供给未能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需求. 总体而言,在后工业阶段的转型中,广州产业结构的变动需要更合理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其相匹配.

表1 钱纳里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判读及修正Table 1 The Chenery’s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corrections

注:根据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0]整理. 根据世界银行美国数据,以1970年为100,2003、2012年的GDP平减指数分别为380.40%、460.42%. 人民币对美元均按购买力平价1美元=4人民币折算.

图1 2003—2012年广州市三次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情况

Figure 1 Contribution of the three strata of industry to the growth of GDP in Guangzhou (2003-2012)

图2 2003—2012广州市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Figure 2 The deviation degre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angzhou (2003-2012)

综合以上分析,广州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并向发达经济发展阶段迈进,至十二五规划末期这种阶段状态将不会改变[11].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存在着第二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不强,第三产业,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还没有发挥出强劲的经济带动作用,而且劳动力就业结构适应慢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但未来随着“三促进一保持”的推进和“双转移”与“退二进三”政策措施的持续进行,广州市经济发展的结构水平朝着更加健康、持续、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目前,福建武术文化生态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武术文化生态保护主要靠政府的行政权力,缺乏社会共同参与的联动机制;特别是武术行为主体(武协)缺乏文化生态美学意识,没有将制度文化生态位的诸要素统一起来,对武术非遗保护和传承人遴选的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细化的措施和奖励机制(出现文化争夺、重复建设等),没有构建起武术理论人才高地以及完备的基层武术人才队伍。

如果说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动只能从时间维度来说明城市经济发展中主导产业的变动及其合理情况,并不能体现出各行业部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在区域尺度上进行产业发展定位的依据. 下面进一步利用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理论,来分析2003—2012年广州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后城市经济职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 经济职能变化分析

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按照“外向”和“内向”功能把城市全部经济活动分成基本和非基本经济活动两大部分. 基本经济活动主要为城市以外的地区服务,通过产品和劳务的输出,为城市带来收入,并以“乘数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的增长与扩张,因此成为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非基本经济活动主要为城市自身的运行服务,其发展以城市内部的需要为基础. 区位商法在划分城市基本/非基本部分(B/N)的相关研究中广泛应用[12-13].

区位商=

通过分析2003—2012年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构成及变化(表2)可知,200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各行业中除农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外,区位商均大于1,属非基本经济活动部门. 而在2012年,则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第三产业各行业部门的区位商均大于1,为外向型输出部门. 同时,2003—2012年,广州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人口比重从24.80%下降到19.79%,致使B/N由1∶3.15缩小为1∶4.05,说明为城市内部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规模大于为城市外部需要服务的规模,且两者的差距在扩大. 这一比例关系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14].

2003—2012年广州市第二产业的基础就业规模减少(由7.79%减小为0),由基础经济部门变为非基础经济部门,而且总体就业比重也由38.41%变为37.50%,减少0.92%,就业规模相对缩小. 进一步对产业增加值变化分析,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也由56.7%变为30.2%,减少26.5%,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也下降3.32%,表明在“退二进三”和“双转移”的宏观产业结构调整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地位逐渐下降.

表2 2003—2012年广州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构成Table 2 The basic and nonbasic population constitute of diff erent industries in Guangzhou (2003-2012)

在第二产业内部,工业和建筑业的B/N均下降,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两个行业为城市内部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部分增大,逐步变为非基本活动部门.

2003—2012年广州市工业规模扩大(就业人口的绝对增加),就业比重增长1.34%,但与广东省工业的整体水平相比,低于广东省工业就业比重6.84%的增长速度,由此导致区位商、基本人口比例和B/N均减小.

相比工业而言,建筑业的就业规模及就业比重均下降,而同期,广东省建筑业的就业规模却绝对扩大,就业人员增长28.55%,就业比重下降0.16%,降幅小于广州市的2.26%,使得广州市建筑业的区位商和B/N均减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广州市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不断增长,2003—2012年总体就业比重增长10.70%,其基本活动人口也从80万增长到149万,增长85.19%,基本就业比重增长1.05%,使得B/N由1∶1.80增加为1∶1.72,第三产业中为城市外部需要服务的经济活动规模扩大. 同时,第三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全社会固定投资比重相比其他产业均显著增长,说明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上升.

在第三产业内部,2003年有2个非基础经济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住宿和餐饮业,发展到2012年全部变为基础经济行业;而且第三产业中B/N大于1(即基础部分大于非基础部分)的行业由4个变为2个,有减少的趋势. 然而不同行业产生的原因不同,有行业性质与行业区域发展水平的原因,也有服务对象和服务功能方面的原因[12].

总体而言,2003—2012年广州城市基本经济活动规模较非基本经济活动规模小,且随时间减小(24.80/19.79);其中第二产业基本经济活动规模减小(7.79/0),而第三产业基本经济活动规模扩大(35.68/36.73),第三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外向职能充分体现.

广州市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基础性经济部门,不仅为城市本身发展服务,还向城市以外地区输出服务. 在工业化后期阶段,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将更加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 但不同发展阶段对服务的需求不同. 在服务业内部,可以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进一步划分服务业行业[15-17].

3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对比2004年和2012年服务业中增加值比重排名前五的行业,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都占4项,而批发和零售业也始终在内(表3). 2012年批发和零售业其产值比重占14.00%,占服务业绝对份额,其就业比重占20.51%;同期服务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则为63.59%、53.88%,前后比较可以发现批发和零售业的就业—产出比重倒置,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2003—2012年金融业产值比重从3.93%提升到7.17%,增长3.24%,年均增长率达56.90%,高出同期GDP增幅25.56%,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通过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也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最高,其占GDP比重也由32.72%上升为35.57%,增长2.85%. 而且比较2012年各行业区位商,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优势已经相当明显,已发展成为广州市极具影响的基本经济活动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为了具体考察生产性服务业对广州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本文采用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的方法,以2004—2012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建立一个以各行业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且为了消除异方差,对各变量取对数[18]:

lnY=α+β1lnx1+β2lnx2+…+β5lnx5+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广州市的GDP;x1、x2、x3、x4、x5分别表示农林牧副渔业、工业、建筑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部门的增加值.α为常数项,β为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 得到回归方程:

lnY=1.290+0.24lnx1+0.315lnx2+0.44lnx3+

0.398lnx4+0.221lnx5.

(1)

结合图3,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值大于1,即对Y有很好的解释作用. 而且通过方程(1)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增长1%会导致国内总产值增长0.398%,仅次于建筑业的经济拉动能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广州市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表3 2004—2012年广州市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增加值比重及变化(%)

Table 3 The proportion and changes of the added value in service sectors in Guangzhou (2004-2012)

20042012年均增长速度产业偏离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0.776.87 11.76 -1.55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463.83 20.23 -1.84 金融业3.937.17 56.90 -5.49 房地产业6.027.55 35.18 -4.9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008.03 38.44 -5.9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532.13 40.26 -0.81 批发和零售业10.4214.00 38.63 6.51 住宿和餐饮业2.632.83 28.41 3.1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840.54 22.64 0.05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0.590.95 7.08 2.32 教育3.033.21 27.77 0.28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1.802.33 36.95 -0.4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251.67 38.19 -0.91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922.49 20.03 -0.03

注:2003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按原来统计口径统计,故用2004年数据.

图3 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VIP图

Figure 3 The 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 and cumulative variable importance

具体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部门,同样利用上述方程形式,

lnY=α′+γ1lnx1+γ2lnx2+…+γ14lnx14+ε′,

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广州市的GDP;x1,x2,…,x14分别表示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部门的增加值,α′为常数项,γ为参数.

由表4看出,各自变量的VIP值比较均衡,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外,其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VIP值均大于0.8,对Y均有较好的解释作用,且显示为重要影响因素. 再对变量系数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内六部门对GDP增长均有正向影响,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而作为战略核心地位的金融业和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以及房地产则没有显著影响. 随着广州市优先发展高端型生产性服务业的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表4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Table 4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LS

注:回归方程的常数项为3.407.

4 结语

近十年来广州市经济发展迅速,已进入“服务经济”发展阶段.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原来作为城市经济基础部门的工业和建筑业的地位下降,变为城市内部需要服务的产业. 服务业已发展成为基础性经济部门,不仅为城市本身发展服务,还向城市以外地区输出服务. 在工业化后期阶段,未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将更加依赖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但现阶段,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 未来随着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服务业规划的快速推进,广州市服务业继续向现代化、高端化转型,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策动作用更加明显,城市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J N, Wood P A.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cent debates and new directions[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2,24(9): 1255-1270.

[2] Hansen N. Do producer services induc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1990,30(4): 465-476.

[3] Illeris S, Philippe J. Introduction: 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3,13(2): 3-10.

[4] Daniels P W, Harrington J W.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sia-Pacific[M]. Hampshire: Ashgate Publishing,Ltd,2012: 1-14.

[5] Yeh A G O, Yang F 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 Economic and urban development[M]. New York: Routledge,2013: 3-26.

[6] 宁越敏. 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研究[J]. 城市规划, 2000,24(8): 9-12.

Ning Y M. The study on the lo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ervice and the office building in Shanghai[J]. City Planning Review, 2000,24(8): 9-12.

[7] 邵晖. 北京市生产者服务业聚集特征[J]. 地理学报,2008,63(12): 1289-1298.

Shao H.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Beijing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8,63(12): 1289-1298.

[8] 赵群毅,谢从朴,王茂军,等. 北京都市区生产者服务业地域结构[J]. 地理研究,2009,28(5): l401-1413.

Zhao Q Y, Xie C P, Wang M J, et al. Study on territorial structur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Beijing metropolitan are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28(5): l401-1413.

[9] Yi H, Yang F F, Yeh A G O. Intraurban loc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Guangzhou,China[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11,43(1): 28-47.

[10] H·钱纳里, S·鲁宾逊, M·赛尔奎因.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9.

[11] 张延平,黄昇亮,温良敬. 广州市产业结构升级: 阶段,问题与选择[J]. 现代城市研究,2010(3): 70-75.

Zhang Y P, Huang S L, Wen L J.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Guangzhou City: Stage, issues and options[J].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0(3): 70-75.

[12] 闫小培,许学强. 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J]. 地理学报,1999,54(4): 299-308.

Yan X P, Xu X Q. Changes of the Basic-Nonbasic economic activities in Guangzhou: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economic base theory of urban development[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1999,54(4): 307-316.

[13] 梁进社,贺灿飞,张华. 近10年北京经济职能的发展变化[J]. 地理学报,2005,60(4): 577-586.

Liang J S, He C F, Zhang H. Changes in the economic functions of Beijing, 1992-2002: Based on the inter-industrial linkage and economic base theory[J]. Acta Geographica Sinic, 2005,60(4): 577-586.

[14] 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M]. 2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5] 闫小培,钟韵. 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向功能特征研究[J]. 地理科学,2005,25(5): 537-543.

Yan X P, Zhong Y.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func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of regional centers: Case of Guangzhou,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25(5): 537-543.

[16] 钟韵,闫小培. 建国以来广州生产性服务业成长特征研究[J]. 热带地理,2007,27(4): 348-353.

Zhong Y, Yan X P.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er services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since 1949[J]. Tropical Geography, 2007, 27(4): 348-353.

[17] 杨帆,叶嘉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空间分布[J]. 热带地理,2013,33(2): 178-186.

Yang F F, Yeh A G O. Growth and spatial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China[J]. Tropical Geography, 2013,33(2): 178-186.

[18] 刘伟,李绍荣.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 中国工业经济,2002(5): 14-21.

Liu W, Li S 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2(5): 14-21.

猜你喜欢
生产性第三产业比重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